景璐 杨陆欢
[摘 要] 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简称思政教育共同体)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将其引入教育教学理论,能为思政教育工作提供理论支持,促使学习者从中学习思政知识、培养思政意识,同时,教育者以及受益教育者能够从中收获理论知识,进而规范道德行为。首先进行理论介绍,然后全面总结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的育人现状,最后提出育人模式构建措施。这对思政共同体内容完善、思政教育工作顺利开展有促进意义。
[关 键 词]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育人模式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12-0220-02
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理念的不断深入,思政教育工作应不断创新教育模式,促使大学生在认同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上激发学习欲望,以便为思政教育共同体育人作用的发挥奠定良好基础,这对学生思政道德修养提升、社会主义和谐价值观大范围传播有积极影响。由此观之,本文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的育人模式探究具有教育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基本介绍
(一)基本理论
思政教育共同体是在共同体概念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共同体概念引起了相关学者的关注,它将教育理论和实践领域相结合,进而发展为学习共同体,学习共同体作为社会与学校联系的纽带,间接带动行业发展和社会进步。
共同体与学习共同体均为思政教育共同体的形成起到铺垫作用,它由工作者、教育对象、教育环境三部分组成,影响教育对象各要素的协调配合,能够彰显育人作用,进而发挥思政教育共同体的育人功能。由于社会不断发展、社会关系动态变化,进而思政教育共同体理论不断补充,但这并不影响其本质内涵,即思政教育共同体具备人际关系梳理、社会关系丰富等作用[1]。
(二)基本特点
1.整体性。思政教育共同体组成要素间呈独立状态,在了解各要素内涵的基础上,加强各要素间的联系,进而能够形成有机联系整体,并且要素间互相协调,进而对教育对象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一过程即多维教育模式实践的过程,能够取得良好的育人效果。
2.多元性。多元性主要针对教育者、教育对象来讲,其中,教育者指的是教师、班主任、辅导员、外界环境等。多元主体间良性互动能够充分彰显思政教育育人作用,进而对教育对象正确引领,这对教育对象思政修养提升、思政习惯养成、思政行为规范有促进作用。
3.主动性。教育对象根据自身学习需要主动接受思政知识,并对思政教育工作给予反馈。思政教育共同体高度重视教育对象的能动性,受教育者提升知识选择能力、客观评价能力、自我发展能力,将所学思政实践知识运用于实践活动,进而逐渐提升自身思想政治素质和品德修养。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的育人现状
(一)价值观认同缺乏一致性
现如今,受教育者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持完全认同、基本认同态度,但受教育者在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处于被动状态,这意味着价值观内容存在浅层次认知现象。为提高价值观内容认同度,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深化,务必对认同离散现象及时调节。对此,应深入分析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之所以存在非一致认同现象,主要是因为价值观内容较抽象,进而受教育者接受效果不尽如人意,最终影响思政教育工作开展,不利于发挥思政教育共同体育人作用。此外,教育主体在实际教育工作中各自为政,并形式化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最终会弱化思政教育共同体认同效果。
(二)共同体教育机制有待完善
当前受教育者利用多渠道学习理论知识,从多角度掌握价值观内容,这对思政知识理解有促进作用,但由于受教育者思政理论基础、兴趣爱好、思政素养不尽相同,进而价值观影响力存在差异,最终会增加共同体教育机制与思政学习诉求间的矛盾。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学校、社会、家庭等主体应共同建立共同体联结机制,以便为受教育者价值观念形成、价值观均衡发展起到引导作用。从教育介体角度分析,受教育者借助网络媒介传递多元化诉求,这意味着传统媒介影响力度逐渐下降,因此学校教育主体应构建涵盖多媒介的思政共同体教育机制,充分发挥书本媒介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中的作用,这对传统媒介影响力提升、思政教育体制完善有促进意义。此外,其他等级学校思政教育主体应深入反思,通过丰富多元化诉求渠道的方式满足学生在价值觀学习方面的需求。
(三)价值观知行脱节
虽然大部分高校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持认同态度,并了解价值观内涵及实践意义,但高校学生真正参与民主政治生活的意愿度较低,并且学生法治行动能力较弱,即使学生自身权益受到侵害,能够真正维权的学生数量较少,这对价值观公平性彰显有阻碍作用。从个人角度来讲,高校学生存在知行脱节现象,高校学生参与思政考试时,为取得高分,往往通过作弊的方式回答试卷问题,然而这与价值观实践理念相背离,这不仅影响学生的政治思想,还会对学生社会实践行为规范有不利影响。之所以存在知行脱节问题,主要是因为高校为学生提供的思政教育工作不到位,再加上学生自身约束能力较差,最终会弱化思政教育共同体育人作用,导致知行合一理念形式化推进[2]。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育人模式构建措施
(一)完善评价体系
共同体教育模式评价体系的完善,能够客观反映思政教育效果,并为思政教育方案调节提供依据。结合内部评价与外部评价,充分发挥共同体育人优势,将多维思政教育模式落实于过程。其中,内部评价即高校内部组织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评价;外部评价即高校外部主体组织的评价活动。评价过程中适当拓展评价范围,并将评价内容集中于思政领域、实际行动中,确保完善后的评价体系为学生起到指导作用和激励作用。实施知识评价与实践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模式,这不仅能够弥补单线思政教育模式的不足,还能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目的,这既能巩固思政理论知识学习基础,又能规范道德实践行为,这对高校学生的培养有促进作用。
(二)建立一体化教育圈
对上述价值观认同感非一致问题处理时,建立一体化教育圈能够通过渗透主体特点来完成价值观教育工作。一体化教育圈主体分别为学校、家庭、社会,其中,学校教育主体在思政知识传授、道德行为规范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学生在学校场所学习社会主义和谐价值观内涵,掌握价值观实践意义,并积极配合导师及辅导员的思政教育工作,长此以往,高校学生能够将价值观理论知识内化,并为实践活动提供正确的理论指导。父母在学生核心价值观引导方面同样发挥重要作用,父母的生活观念、言行举止、道德水平对学生价值观认知水平有重要影响。学校与家庭及时沟通,并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全面发挥价值观的育人作用。对社会主体,学校应与社会组织保持联系,为学生提供公益实践机会,确保所学价值观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活动。
(三)实施立体化教育方式
立体化教育模式指的是价值观实践教学行为,通过组织教育基地学习活动,将价值观理论内容在实践中有效运用,确保价值观教育作用全面体现,这对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和丰富实践体验有重要意义。除此之外,借助网络教育传递价值观理念,这不仅能够丰富教育资源,还能提高思政教育效率,将思政教育共同体功能最大限度的发挥。立体化教育模式不同于传统的教育模式,前者是自媒体时代发展的产物,能够为价值观正能量传递提供载体,并且虚拟平台能为价值观内涵传播提供有力支持,因此,大范围推广立体化教育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四)推行思政教育导师制
思政教育主客体关系处理效果间接反映思政教育质量。现如今,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模式不断创新,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优化主客体关系,取得良好的思政教育效果。导师肩负着教书育人的重要职责,要想渗透师生共同体理念,彰显共同体育人功能,教师务必发挥引导作用和参与作用,动态关注学生的思想变化和学习情绪,同时,教师利用课余时间与学生沟通,真正关心学生生活,并为学生提供切实可行的帮助。思政导师制实施的过程对师生关系改善、思政教育实效性提高有现实意义,导师既要负责学生理论知识学习,又要参与学生职业规划,并在尊重学生差异性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个性化辅导。
(五)构建和谐校园文化
思政教育共同体育人作用发挥的过程中,通过彰显文化共同体优势引导高校学生树立良好的精神品格。文化育人工作具体落实,能够为思政教育工作助力,并为学生发展、优秀文化传播起到推动作用,最终实现共同体育人目标。大学文化育人工作以学术活动为主线,在校园内组织学术研讨会、讲座、交流会,不仅能够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还能激发学生学习思政知识的兴趣,使高校学生在了解校园文化、挖掘校园文化精神的基础上,循序渐进地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确保共同体育人工作顺利开展。
(六)优化住宿学院制
思政教育共同体与校园环境、学生生活紧密联系。从生活共同体角度出发,有计划地完成思政教育任务,促使大学生领悟思政教育生活化的真谛,并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活动,这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生活,还能优化生活质量,使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得到锻炼和提升。在渗透生活共同体理念的过程中,通过住宿学院制为学生提供锻炼平台,进而能够扩大思政教育知识实践范围[3]。
综上所述,思政教育工作刻不容缓,高校通过发挥思政教育共同体育人功能来引导思政教育工作,即完善评价体系、建立一體化教育圈、实施立体化教育方式、推行思政教育导师制及住宿学院制、构建和谐校园文化。这不仅能够深化思政教育改革,还能大范围传播多维思政教育模式,最终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范人伟.高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课堂学习共同体”建设[J].内蒙古电大学刊,2017(3):55-58.
[2]祁凤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态共同体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7.
[3]孔川.大学共同体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4(1):1-4.
编辑 王 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