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培培
【摘要】古诗因其画趣、志趣、写趣之美而流传千年,但因与师生的距离较远和语言系统不同,实际教学中存在不少困难。在教学《元日》这首古诗时,笔者试图还原画面以帮助学生理解古詩,并将其带入情境中与诗人对话,并通过抓意境、炼文字、串古诗,将学生的心紧紧扣在其中,感受古诗词之美。
【关键词】古诗教学 古诗之美 《元日》
语文学习中,古诗词往往被学生“冷落”。作为一线教师也常常将古诗词教学当作单纯的知识教授。只有真正懂得古诗之美,并不断进行探究与延伸,古诗词之美才会深入人心。下面就以《元日》教学为例,谈谈古诗词之美的探寻之路。
一、认识美
古诗词以鲜活的画面颜色、浓郁的人文气质、精妙的写作手法,深受人们的喜爱。
1.画面之美
古诗词是有画面感的,它追求情景交融的美妙意境。在不断的阅读和想象中,这个画面在读者的心中也会激起情感的涟漪。
《元日》这首诗中有热闹的鞭炮声,有一家人共饮屠苏酒的其乐融融的场景,还有那通红鲜亮的旭日让天地之间焕然一新。这接地气、有生活气息、有画面感的诗句,马上会让人浮想联翩:放鞭炮的孩子为什么而欢乐?喝屠苏酒的时候,人们会送上什么样的祝福呢?看到新年的太阳第一次升起,心中又会有什么样的愿望呢?过年了,除了换上桃符,人们还会做些什么呢?一系列的问题在脑海中浮现,这首诗中的年味也会越来越浓,人们的欢乐之情呼之欲出。
古诗是和读者相通的,它能让读者在脑海中看到画面,也能看到那幅画面中的自己。
2.志趣之美
文如其人。古诗的意境,必然反映作者的主观情感和思想倾向。诗因人而美,因其中蕴含的不凡志趣而美,所以古诗才能够跨越千年,实现作者与读者的感应、对话与共鸣。
《元日》这首诗,初读看似简单,但作者巧妙地将自己的志向寄托在了春节的习俗之上,人们的心里是像春风般温暖,他相信推行新法之后,这千家万户的生活是充满了光明的,就像冉冉上升的曈曈日。通过诗这一媒介,跨越千百年,我们依然能够看到诗人胸有成竹的身影,依然能够和其心灵对话,从中汲取让人生绽放的不竭力量。
3.写法之美
古诗是诗人节制情感的艺术,运用意象来表情达意是古诗精致的重要原因。认识到诗人写法之妙、之趣、之美,学生就会对古诗有更深层次的认识。
《元日》是王安石推行新政时所写,借新年新气象隐喻自己的雄心大志,在他的心中,新政犹如春风有助屠苏酒的酿造,后段则隐喻百姓翘首企盼的心情。全诗寓意深长,表达出诗人内心的感情和期望。诗作运用了象征的手法,通过表象可以直达诗人的精神世界。
二、探究美
《元日》美的三方面教师可以了解、体悟,但对学生而言理解起来还存在一定困难。这就需要教师还原画面理解古诗,带入情境与诗人对话,让学生在思辨之中明晰写作手法之妙。
1.还原中再现画面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一些可视化的方法,对古诗的画面进行还原,以便于学生体会意境。在《元日》教学中,出示春节放爆竹、喝屠苏酒、换桃符三幅画面。让学生在此过程中对春节时的情景进行画面想象,并提问:“在元日这一天你看到、听到、尝到了什么?你还做了什么?”将学生脑海中的画面进行声音、味道、动作方面的梳理与综合,让春节图在他们的脑海中更加鲜活。
2.情境中体悟内心
教师创设情境与诗人进行对话,需要适时补充写作背景、作者的生平经历及所著作品,也可以让学生个人去收集。 在描述“瞳瞳日”这幅画面之时,创设情境,让学生想象商人、学子看到这新年中的第一轮旭日后,心中会有什么样的愿望。又让学生化身成为王安石,想想自己的愿望。继而,教师从众多的材料中整理出王安石的生平以及他在《本朝百年无事札子》中对朝廷存在弊病进行的剖析,以此作为一个新的情境,帮助学生理解王安石希望国家焕然一新、更加强盛的愿望。
要真正接近诗人,感受到他们的志趣,只有从他们的写作背景、生平经历及所著作品出发。
3.思辨中明晰写法
学生和古诗对话,和作者对话,也是在营造一种语言环境、人文环境。让课堂浸润在这种气息之中,让学生对古诗中凝练的语言、巧妙的手法产生兴趣,也是教学重点之一。
“为什么要写春节呢?如果你写春节,你会写什么?”对此提问,有的同学回答说:“我写春节是因为快乐。如果我来写春节的话,我会写全家人一起团聚的情景。”继而另一个问题抛了出来:如果是要写家人团聚,那么更应该写一写全家老小团聚吃团圆饭的场景,为何又写放爆竹、喝屠苏酒、换春联呢?不断的思考、比较、辨析之中,学生发现这三个场景各有所象征,就连“曈曈日”也有所代表。这才是古诗写法探究的意义所在:在明白写法的同时也享受与古人对话的乐趣、与同学思辨的快乐。
三、延伸美
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并不满足于一首古诗的学习。所以古诗教学中还需要紧抓意境,以语言文字为基础,通过古诗串联不断向课外拓展、巩固。
1.营造古诗意境
在教学中,整节课要营造出浓浓的古诗氛围,将学生吸引其中,让他们有一种“人在诗中游”的感觉。在《元日》这首古诗的教学中,要将学生紧紧地融入到节日的氛围之中。首先在导入环节,让学生根据古诗猜一猜节日名称,并且在之前讲到辛弃疾的词作《元夕》时就留下疑问:为什么作者在写元夕时要写一位孤零零的女子?通过解读可知是为了创造节日氛围,引入主题,也为最后象征手法的训练埋下伏笔。之后,将学生带入到王安石笔下的宋朝春节的情境中,感受节日的快乐和作者心中的志向,最终回归课前提出的元夕这个节日,解决问题,首尾呼应。
2.揣摩文字意蕴
语文教学要从以往重内容的感知转化为重语言的感知,古诗词教学更应如此。在学生学习了古诗之后,他们明白了王安石中的心中志向。接着教师提问:王安石的愿望不仅仅藏在这两句诗中,回过头看一二句,哪些字词中还隐含着王安石的志向?学生默默思考,在此过程中,他们是对文字所具有的深层次的美进行审视,对背后所代表的中华文化进行重新认识。他们发现“春风”一词颇具意味——春风吹拂,万物复苏,所以它也能代表王安石心中的志向。整首诗中的每一个字都有生命,都在诉说,学生再次朗读、吟诵别有一番滋味。
3.拓展主题串联
古诗词学习中,适当选择同一主题的古诗加以拓展,可以把课外资源引入课堂,把课堂学习引向课外。通过系列古诗的学习,学生对一位诗人、一个表象、一种手法有了更深了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讲述“春风”一词所代表的心志时,教师又出示王安石另一也含有“春风”一词的诗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表达了他重返政治舞台、推行新政的强烈欲望。这一过程让学生对“春风”这一个词分外敏感。课堂结束之时,学生发现辛弃疾借《元夕》中孤零零的女子也表达了自己满腹的激情、哀伤、怨恨,并交织成了这幅“元夕求索图”。
通过串联古诗的学习,学生对古诗中的表象的认识会埋下一颗种子,这颗种子在今后的古诗词阅读中一定能够发芽成长。
感受古诗的画面美,领悟诗人的志趣之美和写趣之美,还原画面理解古诗,带入情境与诗人对话,思辨之中明晰写作手法之妙……通过抓意境、炼文字、串古诗,对古诗之美进行延伸,古诗词教学才会充满魅力,闪烁出其耀眼的光芒!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星韵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