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大以来我国网络政治文化构建的经验及思考

2019-07-19 06:33孟白璐崔雪
长春市委党校学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网络治理

孟白璐 崔雪

摘要:网络政治文化是现实政治在网络社会中的延伸和发展,并反作用于现实政治生活。十八大以来网络政治文化主要表现为政府主导政治文化表现强势,推动了网络政治生态良性循环发展;网民政治责任意识不断增强,政治文化向理性参与型转变;网络正能量的现实凝聚力提升,促进了现实政治体系有序稳定运行。由此,推进社会公平与法治建设,筑牢网络政治文化建设根基;提升技术水平与传播艺术,发挥政府网络引导监管作用是今后网络政治文化建设应把握的主要原则。

关键词:网络政治文化;党的十八大;网络治理

中图分类号:G210.7;D60

DOI:10.13784/j.cnki.22-1299/d.2019.03.005

政治文化对公民个人以及社会团体的政治行为都会产生深刻的影响,它涵盖了社会成员对于所处的政治系统在认知层面、情感层面以及由此形成的主观评价等多个方面。互联网的出现,极大地缩小了社会成员间的数字鸿沟,拓宽了获取政治信息以及参与政治表达的渠道,迅速而深刻地影响着公民的价值观、政治取向等观念,形成了与现实政治生活相辅相成的网络政治文化。

一、十八大以来我国网络政治文化的特征及其积极影响

政府主导政治文化表现强势,推动网络政治生态良性循环发展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平台在社会舆论议程设置方面越来越发挥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网络舆论导向对于现实政治决策产生直观影响。因而,加强网络舆情监管,抢占虚拟社会话语权,使网络平台充分发挥其在社会议题设置方面的正向引导作用成为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项重要内容。

2013年国家首度提出依法治网,以法律形式约束、规范网民在互联网中的公开表达。各地网信管理部门也通过与网络媒体合作打击网络谣言和虚假新闻,大大降低了谣言生存空间,避免了网民非理性和无序参与。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2月19日召开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再次强调了网络空间依旧需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决不允许“舆论飞地”“舆论特区”的存在。

近两年来,微博平台上意见领袖的舆论影响力大幅削减,贴文转评数极少过万,但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宣扬正能量的普通网民在此期间积极发声,并赢得越来越多共鸣。2014年,涌现了一批名叫“自带干粮的五毛”,简称“自干五”的网络群体。他们自觉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网络社会中产生了极大的积极影响。十八大以后,在强力推进依法治网的大背景下,在网络虚拟社会中逐渐以自下而上的方式推进形成了理性参与、良性互动的政治文化氛围。

除此之外,政府也在不断推动政府网络舆论话语权提升,自上而下引导与构建网络政治文化。一方面,政府积极建立“两微一端”平台,积极推进政务公开,开展网络问政,增强网络舆情应对能力。通过各级“两微一端”平台,政府时刻关注舆情走向,较好地完成了舆论引导使命。例如,2016年全国多省份暴雨洪灾,佛山、太原等地政府及时通过官方微博发布相关信息与公众互动,提高工作效率等。另一方面,政府主动发声,推出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提升公民政治认同感的文化作品,主动营造良好的网络政治文化氛围。如2018年,中央电视台和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出品的大型纪录电影《厉害了,我的国》,燃起了国人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影片上映首日观影人次即超过一百万。

纵观十八大以来,政府主导的网络政治文化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政治认同和理性精神成为了当代网民的重要标签,网民的舆论共识度和政府认同度都在不断提升。据调查,2017年度舆情最高的热点事件中,年度前五大事件均具有较为正面的舆论倾向性,前十大事件中仅有罗一笑事件①和山东于欢案②两个事件的舆情压力值为正数,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反弹和撕裂,但这一数据在2016年和2015年均为6件。[1]彰显主流意识的网络政治文化的形成,是依法治网的显著成果,有利于官民间线上线下的有效互动。

网民政治责任意识不断增强,政治文化向理性参与型转变

由2016年中国公众的政治参与观念调查报告结果来看,91.5%的受访者通过网络获得时事政治信息,46.7%的受访者表示,“对于我来说,网络参政是最主要的参政方式”,同时,有40.0%的受访者表示,“经常通过新闻媒体、网络等渠道对公共事件进行讨论”。由此可见,互联网已经成为公众获取政治信息、进行政治表达的最主要渠道之一,成为公众进行政治参与的重要平台。

但当代网络政治参与的勃兴不仅仅体现在越来越多的网民加入其中,还体现在随着公众政治认知能力的提升以及公平法治社会建设的成效,网民政治情感凝聚,政治评价责任意识显著提高,网络政治参与明显地向理性参与发展,初步形成了有序参与的政治文化。

据调查,53.6%的受访者表示“我对国家和社会最近发生的大事均比较了解”,③这说明一半以上的受访公众比较关心我国发生的重大事件。同时,在2016年的热点舆情事件中,C20峰会、南海仲裁以及美国总统选举舆情名列前五。这说明,网民对于国际重大政治事件同样给予了高度关注。网民广阔的国际国内视野表明当下网民政治认知水平的显著提升,也反映了政治参与积极性高涨,这是开展政治参与的前提和基础。同时,在受访者中有49.4%的人表示“我非常了解中国的政治制度(如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选举制度等)”,仅有16.7%的受访者对此持否定态度,这说明中国大部分公众具备了一般的政治生活常识。综合以上两点来看,十八大以来,网民群体已经发展成为了具有开阔的政治视野和全面政治知识的新时代网民,已经具备进行理性政治参与的基本素质,网民政治责任意识的整体性提升是必然结果。

网络正能量的现实凝聚力提升,促进了现实政治体系有序稳定运行

网络的出现是信息传播技术的一次意義重大的发展,它不仅丰富了传播媒介的手段,同时,也深刻影响了公民的个人政治行为以及国家的政治运作模式。[2] 自其诞生伊始,由于网络的匿名性和广泛性特点,必然会吸引公民越来越多地选择网络这一低成本的政治参与方式表达自身诉求,进而实现权利与权力间的平衡,对现实政治事件的发展有着助燃作用。

2007年山西黑砖窑事件、重庆最牛钉子户事件等,成为当年的热点网络议题,并深刻地影响了政府决策和权力运作;2011年,由邓飞等媒体人发起的“免费午餐”运动带动国务院启动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成为民间探索引领国家行动的典型案例。

到2012年,经过网络社会十余年的技术发展以及政府、网民十余年的网络政治参与经验积累,网民的信息鉴别能力、网络政治参与能力以及政府网络舆情应对能力都逐渐成长成熟起来,通过虚拟推动现实政治发展已进入常态化、更趋于理性化。2016年的“辱母案” ④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在于欢一审判处无期徒刑后,仅网易一篇新闻的跟帖就高达270万条。但这一挑战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案件并未引起网民封建社会血亲复仇情绪,网民对于事实的客观追求和对司法程序的尊重与良性互动,展现了新时代网民的公民意识与法治意识的长足进步。

此外,十八大以后网民对于现实政治的巨大推动力典型地展现在网络反腐中。党的十八大以后近五年时间里,网络成为了反腐的主战场,一些“老虎”和“苍蝇”都是通过网络率先被曝光出来,从“表哥”到“房叔”、从雷政富到刘铁男,无一不是从网络发酵引发社会关注,之后纪委介入调查,最终将贪腐者绳之以法。这种现象被总结为“小鼠标”扳倒了“大贪官”。网民以网络为意见出口,与政府间亲密的互动与合作共同推进现实政治民主进程,极大地提高了公民的政治效能感,形成了符合理性精神的参政逻辑,使党始终保持高度的纯洁性和先进性,党的合法性地位得到提升。

二、十八大以来我国网络政治文化构建的思考

推进社会公平与法治建设,筑牢网络政治文化建设根基

20世纪90年代中国引入互联网以来,互联网技术在短短十年间实现了快速普及和发展,网民的技术应用能力经历了从无到有,從不成熟到成熟的快速提升。与此同时,我国义务教育不断推进,教育普及程度不断提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不断深化,我国公民在政治认知层面得到明显提升,网民的政治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随着人口素质的整体提升得到极大发展。基于以上两点客观因素,网络政治文化中网民政治参与责任意识提高这一突出特点在党的十八大以后得到集中展现。

但反思十八大以来网民积极通过网络开展理性政治参与这一特征出现的内驱动性因素可以发现,这一网络政治文化现象从根本上讲是我国现实政治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人民利益得到保障,国民自信心和自豪感显著提升的外在行为表现。网络政治文化是现实政治文化借助网络技术在虚拟领域中的延伸,它是网民基于现实政治生活的认知与实践,在网络社会中进行政治参与和政治表达时所表现出来的、以及围观的网民中尚未表达但客观存在的政治情感以及政治态度等主观倾向。网络政治文化的出场仅仅是政治领域适应时代发展和历史发展的需要。从根本上来说,虚拟政治产生于现实、反映现实,同时也指向现实、影响现实。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了“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新理念,将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确定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制度现代化的理念下,十八大以后党和国家在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发展中不断探索,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性质得到凸显。现实政治生活中切实的利益获得感从根本上牢固了公民群体的集体认同感,增强了政权合法性,提升了公民自身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降低了社会撕裂的潜在风险。无论从现实政治还是虚拟政治的角度看,以上都为公民以建设性的积极心态审视当下的社会问题提供了强有力的现实暗示和鼓励。

虽然我国在社会公平、民主法治建设中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从2014年到2017年的网络舆情调查报告中可以看出,自2015年起,涉及社会暴力、官民冲突、警民冲突、征地维权、城管执法等公共管理领域的舆情事件相较以往大幅减少,但依旧能够清晰地看到,社会道德、劣资纠纷、意识形态争议等相关事件数量上升,官民关系、贫富差距、仇富心态、医患矛盾、权益纠纷等社会矛盾仍然是舆情的重要来源。教育领域中,校园暴力、高考和招生成为负面舆情的集中地。与普通人利益相关的民生问题是当下激发网民“代入感”,引发“集体焦虑”的关键痛点。当下,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当前社会中“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不平衡不充分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尤为突出,党和政府在现实政治、经济发展中更需在公平与效率之间积极找寻平衡点,主动作为,关注民生,确保“百姓说了有人听,政府听了有人办”。否则,对于这些问题的泛政治化解读将可能成为新时代影响良性网络政治文化的重要方面。

提升技术水平与传播艺术,发挥政府网络引导监管作用

政府主导的政治文化在十八大以后占据主流,这与政府的舆论引导能力和监管能力提升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十八大以后,我国在网络管控引导方面开始更加注重科技的作用,大数据、云计算等前沿技术都被广泛应用于网络安全和网络治理之中。2012年,新华网推出“舆情在线”检测系统,该系统因其具有丰富的媒体资源和技术数据,能够全天候定向监测各个地区的重点网络社交平台并自动将检测结果生成舆情报告,结合专家意见辅助各级政府做出科学决策。同时,该平台还能进行实时危机预警,通过国家级舆论平台帮助区县级政府第一时间回应网络民意。2013年,人民网推出舆情监测应急指挥系统“在线通”,通过专用保密通道,实现应急指挥即时通讯、协同工作组、文件传输、短信、应急指挥电话调度、内部加密语音、高清视频通话、工作流等多方应急实时指挥功能,在操作上实现了舆情监测、应急指挥的一体化,为网络舆情工作最核心的处置环节提供了系统保障。

除此之外,在网络舆论研究方面,2015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提出重点建设50至100个“国家急需、特色鲜明、制度创新、引领发展”的专业化高端智库。同时,网络实名制、建立新媒体人数据库等都增强了网络舆论研究的专业化和科学性,不仅为网络舆论监管提供了方向引领,同时也为政府提供了可靠的公共治理决策参考依据。

当前我国的网络舆情监督技术已经发展得越加成熟,基本达到了多层次、分布式、多途径、多手段的技术处理水平。正是通过国家入口网关的IP地址阻拦、主干路由器域名过滤、内容发布过滤、关键词限定、大数据关联、网吧监控软件挖掘等技术手段的综合应用,净化网络环境,实现网络安全,监管引导网络舆论才在新时代取得了突出的成绩。

另外,官方媒体的传播艺术不断提升。从被动地回应网络舆论到主动参与网络话题占据新媒体阵地,再到如今主动制造网络热词、引导网络的现象,官方媒体逐渐转变了自身一板一眼、不苟言笑的严肃姿态,尝试融合民间话语,以亲民形象适应新时代网民的心理需求,实现引导社会主流价值观的责任和使命。如作为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机关报的人民日报,头版头条标题《江苏给力“文化强省”》,首次采用了“給力”这一网络热词;自2014年起,习近平总书记的新年贺词因其鲜明的时代特征成为了每年新旧交替之际的新闻热点和网络热议。其中诸如“撸起袖子加油干”“我要为伟大的人民点赞”等都成为了中国社会的“流行语”。

当下新闻传播尤其是政府官方媒体的舆论引导,固然要坚持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和看齐意识,但企图延续硬性的思想灌输,再用“文革”时代的口号句式必然会脱离群众,丢失意识形态阵地。只有真正符合时代脉搏和公众心理预期及情感需求的话语表达,才更能赢得民心,实现教育和引导功能。但新闻媒体也应把握尺度,融合民间话语表达方式并不意味着一味迎合,趋于庸俗;网络正能量逐渐掌握网络话语权,也应警惕其中民粹主义的膨胀带来的语言霸凌。

注释

①一名患白血病5岁小女孩父亲的手记《罗一笑,你给我站住》,引发网友微信转发并为其捐款。然而事后被揭露女童父亲家境殷实,发文是配合微信公众号营销。

②山东聊城一女企业家被催债人以极端方式侮辱催债,在寻求警方帮助却暂时未能得到根本解决的情况下,其子情绪失控刺伤催债人并致其死亡。

③参见人民论坛网的《中国公众的政治参与观念调查报告(2016)》,http://www.rmlt.com.cn/2016/0709/432322.shtml, 2018-03-31。

④即前文提到的于欢案。

参考文献

[1]祝华新,廖灿亮,潘宇峰. 2017年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A].李培林,陈光金,张翼. 社会蓝皮书:2018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

[2] 谢金林. 网络空间草根政治运动及其公共治理[J]. 公共管理学报,2011,(8).

猜你喜欢
网络治理
习近平网络治理思想探析
网络治理的重中之重是什么
网络治理视阈下城市社区治理创新的
旅游目的地合作中网络治理模式研究
全球网络安全治理动态与趋势
电子商务冲击下的公司治理结构研究
网络空间治理的制度困境与新兴国家的突破路径?
农村社区公共文化产品供给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治理网络淫秽内容的长效机制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