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网络意见领袖的培养对策研究

2019-07-19 09:34程路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9年24期
关键词:课程思政培养大学生

摘 要:本文以课程思政为视角,关注高校网络意见领袖,阐述其产生原因。分析了其对思政教育的影响作用。考虑到高校网络意见领袖的双重效应,从多渠道培养平台、多方面培养力量、多机制培养方式三方面提出培养对策,发挥高校网络意见领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课程思政 网络意见领袖 培养 大学生

引言

课程思政是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其基本在“课程”,重点在“思政”,关键在教师,成效在学生。努力形成理论教学作为第一课堂、社会实践作为第二课堂、网络实践作为第三课堂多方联动的思政课多元实践教学模式。

互联网的普及发展,使得网络意见领袖群体迅速崛起。由于能够深刻地影响网络生态环境,网络意见领袖[1]的能力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在课程思政的教学模式下,高校网络意见领袖由于其在网络实践中的领导力对思政课多元实践教学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提出了“十大育人”体系。其中之一是创新推动网络育人。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要大力推进网络教育,拓展网络平台,建设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引导师生强化网络意识,传播主旋律、弘扬正能量,守护好网络精神家园。

国内外学者针对网络意见领袖的研究工作颇多。Park和Kaye通过对648位在美大学生的调查研究了Twitter意见领袖的影响力[2]。Yang等[3]基于百度贴吧和微信数据从个人和社会两个角度探讨和识别了虚拟社区中意见领袖社会互动联系的积累机制,并指出知识贡献是意见领袖累积社会互动关系的重要因素。同样基于百度贴吧的数据,王立芳和王泽群[4]在以教育舆情为视角对大学生网络意见领袖进行了调查研究。曾繁旭和黄广生[5]以微博为例运用社会分析法对网络意见领袖群体的特征、互动机制进行了考察,并分析了对该群体的政策影响。

研究高校网络意见领袖的产生原因、作用并研究其培养对策,发挥网络意见领袖对思政工作的正能量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校网络意见领袖产生原因

高校网络意见领袖区别于传统的意见领袖,而且是在高校背景下产生的特殊网络群体,有其特殊的产生背景与原因。高校网络意见领袖产生是多种因素交互作用下的结果[6-7],其原因包括外部因素: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信息化社会的建立为高校网络意见领袖的产生提供了发展空间;内部因素主要为高校网民为满足自我内心需求促成了高校网络意见领袖的产生;除此之外还包括人类对权威效应的心理作用,及复杂的网络环境影响机制等。综上所述,高校网络意见领袖的产生是信息化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意见领袖在虚拟世界的延展,又是高校网民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也是人类心理机制等因素的作用产物。本研究主要从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进行展开分析。

1.外部因素:互联网信息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的第4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8.02亿,普及率为57.7%,手机网民规模已达7.88亿。其中20-29岁占比最高,占比为27.9%。大专及以上教育的网民占比为20.6%。”从上述信息可以知道大学生是网民中的活跃群体。尤其是智能手机的普及使得大学生更能够随时随地获取外界信息。同时,群体性传播媒介的迅猛发展,如微信討论组、QQ群、高校论坛、知乎等,使得大学生能够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对学校热点话题发表看法意见,并表达对其的赞同与反对。此外,信息化社会的发展,为那些具有敏锐洞察力、信息捕捉能力强、表达意愿和能力强、观点奇特新颖的大学生带来了发展机遇。简而言之,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社会的发展为高校网络意见领袖的产生提供了平台支撑、营造了萌发环境。

2.内部因素:心理需求

从网民的个人心理需求角度来看,高校意见领袖的产生也存在着强烈个人主观动机。这种产生条件可以从需要、动机与行为理论进行分析。因为需要时人的行为动力基础和源泉,是人类对社会需求的反映。虽然高校网民从互联网满足需求不同,但是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8]:

(1)网络社交

人是群居性动物,因此人在社会活动中均希望与他人产生沟通并得到理解支持。网络的存在极大地丰富了大学生的社交活动,打破了社交的时间和空间限制,让大学生能够突破现实社会中的交流障碍,自发踊跃地参与到热点话题的交流中。同时,在满足社交需求的前提下,还可以得到提交认知能力,拓宽视野。广泛的网络社交基础下,活跃网民会积累一定的追随者从而成为网络意见领袖。

(2)情感释放

当今社会节奏快速,生活压力多重多样。对于即将面临进入社会的大学生来说,网络的匿名性使得网民可以借助网络来解决现实中的自我矛盾,自由地释放情感和压力。而那些让网民产生共鸣的看法和意见的发表者会获得支持,自然而然地成为了意见领袖。

(3)自我实现

在网络社会中若获得大量支持者的意见领袖,能充分满足自我实现的需求,得到被认可的优越感和满足感,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二、高校网络意见领袖对思政教育的作用

互联网时代对高校思政教育提出了挑战,由于信息的传播速度迅猛,要求思政工作者需要第一时间进行教育。高校网络意见领袖可以在思政教育工作中发挥重要的功能,其要是通过信息传递与筛选、观点传播与舆论引导来实现。但是事物均具有双重性,客观分析高校意见领域对思政教育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有助于针对性地进行培养对策研究。

1.积极作用

首先,网络意见领袖在面对良莠不齐的网络信息时,可以有效地剔除低俗、不良的信息,选取正能量充足的信息在网络中进行传播,将视线集中到美好的生活事物中。其次,网络意见领袖可以以平等的身份与其他网民进行沟通交流,能切实体会到同一社群所面临的处境,了解大学生网民所思所想,有效地追踪大学生思想动态等各方面的状况。再次,网络意见领袖具有强大的话语权,其相关言论和评议能迅速地在学生群体中传播甚至成为热点,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最后,高校网络意见领袖的观点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们,其通过线上线下的双重活动方式引导学生的行为,让思政教育在线上互联网和线下实践活动中落实到实处。

2.消极作用

网络意见领袖可以通过其强大的话语权来引导学生向积极的方向发展,同样地,这种强大的引导力可能会使得舆论走向消极的一面。消极作用的产生源于多种因素,从外部因素来看,网络环境的恶劣性直接影响着高校网络的安全性。由于网络世界的开放性、虚拟性、言论发表的匿名性、自由性,导致许多言论的不负责任,混乱的网络环境弱化了思政教育的培养效果。从内部因素来分析,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尚未固定,易发表过激言论,且大学生群体容易受煽动,导致集体性偏执,从而扰乱高校秩序。此外,高校网络意见领袖的出现给思政工作来带来了新的挑战,传统的课堂教育越来越难实现预期的效果,如何形成理论教学第一课堂、社会实践第二课堂、网络实践第三课堂联动的思政课多元教学模式,是当今高校思政教育者的重要工作方向。

三、高校正能量网络意见领袖的培养对策

由于网络意见领袖的双重效应,有必要对其进行针对性地培养对策研究,来发挥他们的积极作用,规避他们的消极作用[9-10]。

1.多渠道培养平台

多渠道培养平台意味着需要从课堂上,课堂外及网络等各种平台来发现、发展及培养意见领袖。网络意见领袖不应该仅仅局限于互联网平台,而应该从多渠道进行挖掘和培育。意见领袖的培养不仅需要在思政课堂上进行,还需要利用全部课堂教学,即课程思政的平台来发现具有意见领袖特征的学生;另外班级干部和党团干部平时由于积极参加班级的事务工作,是班级信息的主要传达者和实施者,同样也是意见领袖的主要发现人群。课堂之外,学生组织和社团也是主要的发现平台。学生会干部来自于学生群体,能够从他们角度发表意见及看法,从学生干部思想入手能够针对痛点进行培养。学生社团的骨干成员的威信力是由成员自发赋予的,因此他们可以引导成员的思想发展方向。一个良好的高校网络交流平台有利于发现、培养网络意见领袖并发挥其对校园舆论的正确引导作用。

2.多方面培养力量

多方面培养力量是借助学校各方面育人团队来培养网络意见领袖,包括思政老师、专业教师、辅导员、学校宣传部、心理咨询中心等团队。高校网络意见领袖的培养工作不仅是思政老师的工作内容的理念。思政老师的工作精力、工作深度、工作覆盖面有限,单单依靠思政老师的工作会导致网络意见领袖的培养具有较强的局限性。专业教师可以在教学工作中培养网络意见领袖的专业特长。輔导员作为学生工作参与最多的角色,应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意见领袖。学校宣传处则作为信息的原始传播者,做好信息的筛选和加工作用,为学生提供一个干净安全的校园网络环境。心理咨询中心则可以发现学生群体中潜在的问题从而针对性的进行心理辅导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3.多机制培养方式

学生网络意见领袖的培养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为此需做到管理与培养并重,需要做到用多种机制来进行培养,包括常态化机制、对话机制、激励机制及评价机制。常态化机制可以采用定期对网络意见领袖进行思想教育,组织学习和开展舆情分析来实施。对话机制的建立可在线上线下同时进行,让网络意见领袖和教育工作者能够通过平等、自由的对话来加强之间的联系。激励机制是对正能量的网络意见领袖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充分肯定其工作结果并提升其工作积极性。评价机制的构建能够挖掘影响力作用大的网络意见领袖,为构建学生网络意见领袖队伍提供技术参考。

结语

课程思政是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高校网络意见领袖由于其网络领导力,对思政课多元实践教学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为此本文以课程思政为视角,阐述了高校网络意见领袖的产生原因,分析了其对思政政治教育的积极及消极影响作用。考虑到高校网络意见领袖的双重影响效应,从多渠道培养平台、多方面培养力量、多机制培养方式三方面提出培养对策,以发挥高校网络意见领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 王嘉. 网络意见领袖研究—基于思想政治教育视域[M]. 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 2014.

[2] Park CS, Kaye BK. The tweet goes on: Interconnection of Twitter opinion leadership, network size, and civic engagement[J].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2017, 69: 174-180.

[3] Xiong Y, Cheng ZC, Liang EH, Wu YB. Accumulation mechanism of opinion leaderss social interaction ties in virtual communities: empirical evidence from China[J]. 2018, 82: 81-93.

[4] 王立芳, 王泽群. 教育舆情视域下大学生网络”意见领袖”调查研究[J]. 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 11(1): 94-99.

[5] 曾繁旭, 黄广生. 网络意见领袖社区的构成、联动及其政策影响:以微博为例[J]. 开放时代, 2012(4):115-131.

[6] 吕晨阳. 高校网络意见领袖的作用探究[C].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2018.

[7] 陈晓. 大学生网络意见领袖研究[C]. 中国石油大学, 2015.

[8] 温静, 龙军锋, 卢鹏. 大学生网络意见领袖的形成、现状及培养路径研究[J].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2015, 29(12).

[9] 杜晶波, 王倩. 大学生网络意见领袖培养研究[J]. 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4):399-404.

[10] 张玉, 陈云云. 网络意见领袖与新时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之道[J]. 南昌师范学院学报, 2018(2).

作者简介

程路,上海第二工业大学辅导员,助教,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研究方向学科教学(英语)。

猜你喜欢
课程思政培养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大学生之歌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