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木子
左右腿一前一后迈出,是人类和许多动物共同的走路姿势。不过仔细观察,就会发现二者还是有很大的不同。大多数哺乳动物在行走时都是脚跟抬起,脚掌先着地。人类则不同,脚各部位着地的顺序依次是脚后跟、脚掌,最后才是脚趾。为什么人类的走路姿势这么独特呢?
腿可长长15厘米
“大长腿”总会比“小短腿”走得更快一点,这是因为腿越长,每步迈出的距离越大,在给定的时间内,如果步数一样,“小短腿”将会被甩得很远。所以,腿长的人一般而言走路会更省力,也更有效率。靠脚后跟落地的走路方式也暗含这一规律,可以让腿“变长”。
然而,腿长不就是一个人从臀部到脚部的长度吗?走路怎么会讓腿“变长”呢?因为人起步时会抬起一只脚的脚跟,脚尖着地,提高了臀部离地面的距离,无形中增加了腿的长度,然后另一条腿就会迈得更远。研究表明,腿可以延长至15厘米。
更节能
脚后跟先着地,可以将大部分人体重量直接传到地面,增加稳定性,减少身体走动时上下摇摆的幅度以及臀部、膝盖和脚踝的肌肉活动。女士穿高跟鞋走路,看起来好像脚尖着地,但实际上还是脚后跟先于脚尖落地,并且比穿平底鞋走路更累。
实验也证明了这一点。美国犹他大学、德国耶拿大学的研究者曾一同做了一个实验,他们找来27个年龄在20~40岁的受试者,测试他们分别用脚后跟着地、脚掌着地、脚趾着地时氧气消耗量、肌肉活动量、对地面作用力的大小。实验结果表明,在相同的距离内,那些脚掌先落地的会多消耗53%的氧气量,而那些脚趾先落地的效率更低,会多消耗83%的氧气量。
跑步高效
然而,如果脚后跟先着地的走路方式这么高效,为什么其他动物不采用这一姿势呢?这是因为,用脚后跟先着地的方式走路的动物们,虽然走路是把好手,但并不是跑步高手。人类许多优秀的运动员,无论长跑还是短跑,都不会用脚后跟先着地的方式。这又是为什么呢?因为前脚掌先着地,身体会自然前倾,有助于提高速度。脚后跟不着地,也可以更大限度地增加每一步的距离。
即便人类采取了前脚掌先落地的跑步方式,依旧在速度上比不上动物界的运动健将们。人类跑步速度最快的百米赛跑世界冠军、目前世界纪录的保持者牙买加运动员博尔特,根据计算,博尔特的最高时速是45千米,但这只是瞬时速度,而一匹马的最快时速大约是60千米,老虎奔跑的时速大约是80千米,远超人类。
不过,虽然人类不是优秀的高速度运动健将,但动物健将们没法长时间地高速度奔跑,猎豹全速奔跑的速度虽然能达到113千米每小时,但只能保持20秒左右。而人类的脚后跟行走方式非常适合远距离迁移,脚的解剖结构,比如较短的脚趾,在奔跑时保持稳定需要更少的能量,产生的冲击也更小;跟腱在奔跑时相应地储存与释放能量,这些使得人类非常擅长长距离奔跑,是优秀的耐力狩猎者,能够捕捉到耐力不足的动物。这些藏在“脚里”的小技能,在人类进化中也扮演着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