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相障碍患者住院前后的自知力及影响因素

2019-07-19 06:14孟朔罗锦秀
神州·下旬刊 2019年6期
关键词:双相病程入院

孟朔 罗锦秀

摘要:目的 了解双相障碍不同发作状态的住院患者的自知力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对符合《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诊断标准的66例双相障碍患者进行入院一周和出院时自知力水平的比较,并探讨自知力变化的相关因素。结果 双相障碍抑郁发作患者入院时的自知力与双相障碍躁狂发作患者的自知力平均评分为(16.57±2.44)和(15.19±2.86),双相躁狂发作患者的平均自知力水平低于双相抑郁患者,出院的时两组患者自知力水平均有提升(p<0.05)。患者的性别、年龄与自知力无关(p>0.05),患者的入院时的自知力水平、病程、受教育程度和抑郁量表得分与自知力恢复有关(p<0.05)。结论 双相障碍住院患者整体自知力较好,仍有少数患者存在自知力损害,影响双相障碍住院患者自知力恢复的主要因素为入院时自知力水平、病程、受教育程度和抑郁程度。

关键词:双相情感障碍;自知力

引言

以往研究表明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自知力存在不同程度缺损,且自知力水平可能对患者临床治疗的依从性与疾病的愈后造成影响[1]。对自知力的研究多限于精神分裂症[2-4],然而在双相障碍患者中也存在自知力的缺损。本研究目的是了解急性期双相障碍患者抑郁发作与躁狂发作两种状态下自知力的差异,并探索影响自知力恢复的因素。

1 对象和方法

设计:采用随机单盲纵向横向结合研究。

地点和对象:选取2018年3月-2018年11月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精神卫生科住院部的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共66例。入组标准:①符合 ICD-10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躁狂发作诊断标准;②年龄≤60岁;③住院时间>1周;④能理解并配合完成本研究要求的量表。排除标准:①合并精神发育迟滞;②合并严重的躯体或脑器质性病变;③合并精神活性物质滥用或依赖;④住院期间接受电休克治疗者。

采用随机法将对象分为两组:双相障碍抑郁发作组:35例,其中男13例,女22例;有工作者24例,无业者11例;未婚12例,已婚20例,离异1例,丧偶1例;平均年龄(34.85±13.58)岁;平均病程(3.50±3.99)年;DUP平均(2.86±1.22)月;平均受教育年限(12.46±3.46)年。

双相障碍躁狂发作组:31例,其中男16例,女15例;有工作者21例,无业者10例;未婚10例,已婚8例,离异2例;平均年龄(32.32±15.44);平均病程(3.47±3.33);平均DUP(2.84±1.86)月;平均受教育年限(12.06±2.80)年。

方法:测量工具:①自知力与治疗态度问卷(ITAQ)问卷共11道题目,三级评分,评分标准为:0-没有认识;1-比较认识;3-全部认识。分值范围为0~22,12分以下为自知力缺乏的标准。共包含四个维度:维度1-对疾病的认识(题目1,3);维度2-对住院的认识(题目2,4);维度3-对服药治疗的认识(题目5,6);对疾病复发及求助方式的认识(题目7~11)。②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Bech-Rafaelsen躁狂量表(BRMS)、汉密尔顿抑郁量表 24项版(HAMD-24)[5]。③自编患者基本信息问卷,包括患者的性别、年龄、职业、病程、受教育程度等。

测量方法:由精神科主治医师诊断,心理量表和自知力和治疗态度问卷(ITAQ)由神经心理测验室专业心理测评师评定。研究实施前三名测量人员均在研究开始前进行量表的一致性评估,以保证评估的专业性和客观性,ITAQ评估组内相关系数为Icc=0.92,确保评定分數的准确性和客观性。

统计分析:由研究者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t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

2结果

2.1 各组量表得分

入院时双相障碍抑郁组患者自知力完整者(ITAQ>12分)构成97%(34/35),明显高于双相障碍躁狂组80%(25/31)。

表1显示双相抑郁组自知力和态度量表得分入院前后均高于双相躁狂组,且两组患者在经过规范化住院治疗后,自知力水平均得到改善,双相抑郁组患者平均增加2分,双相躁狂组平均增加1分。

2.2 不同受教育程度患者自知力差异

本研究对不同受教育程度者的ITAQ总分和各维度得分进行单因素样本方差检验,发现差异不显著。为进一步研究自知力和治疗态度在不同受教育程度上的差异,分组后进行事后多重比较分析,见表2。

进一步分析发现,入院时自知力和治疗态度有以下表现:高中以下和本科以上学历患者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比较后得知,其中本科以上学历在自知力和治疗态度问卷分数较高。(I-J<0,P<0.05)。

2.3不同病程比较

对不同病程分组的事后多重比较发现,入院时的自知力和治疗态度存在以下情况:患病1年及以下患者和1年到5年的患者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中比较均值可以知道,1年到5年的患者在自知力和治疗态度前测分数较高(I-J<0,P<0.05)。

2.4自知力恢复的相关因素回归分析

以出院前的ITAQ的分数为因变量,以入院时ITAQ得分、HAMD得分、HAMD各维度得分等因素为自变量,在α=0.05的水平上,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

由表4多元回归分析表明:

第一,模型通过F检验,其中F值为5.763,对应的p值为0.000<0.05,说明该模型是有统计学意义的。

第二,治疗前患者的自知力和治疗态度对患者治疗后的自知力和治疗态度存在显著正向预测作用,回归系数为0.535 (p<0.001)。

第三,治疗前患者的汉密尔顿抑郁对患者治疗后的自知力和治疗态度存在显著负向预测作用,回归系数为-0.601 (p<0.001)。

讨论

分析发现双相情感障碍患者自知力平均分为(16.57±2.44)和(15.19±2.86),要好于刘华清等测量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平均自知力水平(4,97士3.16)[6]。双相障碍躁狂发作期患者的自知力水平低于抑郁发作患者,这与与de Assis da Silva 等[7]对门诊患者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他们比较了门诊不同发作类型双相障碍患者的自知力,结果显示躁狂发作患者的自知力水平低于抑郁及混合状态的患者,其原因可能是有躁狂症状的患者更难认识自己有精神病以及治疗的必要性[8]。Colin A.Depp等[9]的一项前瞻性研究表明躁狂症状的严重程度预示着以后的评估中自知力会更差。

将教育程度分为初中、高中、本科及以上三组进行事后多重比较表明,入院时本科及以上组与初中组得分有显著差异,其中本科及以上的ITAQ问卷得分较高,这表明患者学历高低与自知力水平可能有一定的相关性,这符合甘景梨等[10]的研究观点,他们认为学历高的患者虽然存在某些精神症状,但由于善于表达自知力障碍较轻;学历低者精神症状虽比较轻,却对与疾病感受难以分析和表达,因而自知力障碍较重。

对双相障碍患者不同病程的比较发现患病1~5年的患者较一年以下的患者自知力好,这与何红波等[11]的研究一致,认为先前因情感障碍住院的经历也是了解情感障碍中自知力的重要预测因子,这无疑是因为反复的重病住院经历促使病人提高了对自身精神疾病的重视。

在对出院前自知力与相关因素的回归分析发现,住院治疗前的ITAQ评分对于住院治疗后的ITAQ评分有预测作用,这表明自知力的改善基于治疗前自知力的基础水平[11],而且双相障碍患者的自知力状况会随着抑郁、躁狂等症状的减少而改善。

结论

双相障碍住院患者的自知力水平好于精神分裂症患者,但仍有少数患者存在自知力缺损现象,双相障碍躁狂发作患者不如抑郁发作患者自知力好,且患者的受教育程度、病程、抑郁量表评分影响双相障碍住院患者自知力的恢复。

参考文献:

[1]李功迎,李凌江,马洪霞,等.不同种类精神障碍者自知力的比较[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04,30 (4):304-306.

[2]郑成畴,黄航,林致浮.精神分裂症患者自知力的临床评价(附45例分析)[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1995 (04):211-213.

[3]刘华清,张培琰,尚兰,等.精神分裂症的自知力:“自知力与治疗态度问卷表”的应用[J].上海精神医学,1995,新 7 (3):158-161

[4]甘景梨,张万恒,刘欣喜,等.精神分裂症的自知力及其相关因素研究.中华精神科杂志,1997;30 (1):17-19.[23]

[5]张明园"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143-148

[6]刘华清,张培琰,尚岚,杨浦德,吴厚蔚.精神分裂症的自知力:“自知力与治疗态度问卷表”的应用[J].上海精神医学,1995 (03):158-161.

[7]de Assis da Silva R,Mograbi DC,Silveira LA,et al.Insightacross the different mood states of bipolar disorde[J].PsychiatrQ,2015,86 (3):395-405.

[8]陈丁玲,肖垚南,陈梓朗,蔡守彬,陈志明,陈妙扬.不同发作类型双相障碍患者自知力及服药态度比较[J].四川精神卫生,2018,31 (03):214-217.

[9]Depp CA,Harmell AL,Savla GN,Mausbach BT,Jeste DV,Palmer BW.A prospective study of the trajectories of clinical insight,affective symptoms,and cognitive ability in bipolar disorder[J].J Affect Disord.2014 Jan;152-154:250-5.doi:10.1016/j.jad.2013.09.020.Epub 2013 Oct 2.

[10]甘景梨,张万恒,刘欣喜,等.精神分裂症的自知力及其相关因素研究.中华精神科杂志,1997;30 (1):17-19.

[11]何红波,常青,马亚荣.抑郁症患者临床症状伴随的自知力与自知力变化之间的关系(英文)[J].上海精神医学,2018,30 (02):110-118.

作者简介:孟朔(1994.2.1)女,漢族,山东省济宁市人,山西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心理咨询和治疗。

通讯作者:罗锦秀

猜你喜欢
双相病程入院
喉罩双相正压通气在中老年人无痛纤支镜诊疗术中的应用
双相抑郁也是抑郁症吗?
枣庄地区小儿支原体肺炎实验室检验结果及流行特点的研究
脉冲射频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效果观察
双相型障碍概述
法前总统希拉克肺部感染入院
双相障碍:天才与疯子之间
针灸配合关节腔内注射治疗膝关节滑膜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让人笑翻的实习医生病程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