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程并非零起点

2019-07-19 06:14林芳
神州·下旬刊 2019年6期
关键词:方程教学

林芳

摘要:新教师在处理教材时容易忽略学生知识储备,以学生零起点设计教学过程,造成中小学知识脱节,增加学生学习的负担,也容易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失去兴趣,失去学习数学的信心。本文以“方程”为例,对五年级和七年级关于“方程”相关教材内容及教学方式进行对比衔接,让学生在中小学“方程”知识衔接中能够自然过渡,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率。

关键词:方程;中小衔接;教学

人教版七年级上学期的教材第三章为《一元一次方程》,方程是代数的核心内容,一元一次方程更是所有代数方程的基础,这两章的内容看似简单,但新教师若是在教学中忽略了学生小学阶段的知识储备,将可能会产生以下影响:①教学过程若以学情为零基础设计,则教学内容可能会出现:过于简单、重复小学知识、课容量偏少等问题,甚至会与小学所学的内容脱节;②学生初学时容易因误以为课堂内容简单、乏味而走神,以致半知半解,只懂简单的模仿,在知识综合应用时却难以运用得当。下面,笔者对比了人教版五年级上学期(下面简称五上)教材中《简易方程》和人教版七年级上学期(下面简称七上)教材中《一元一次方程》这两部分的内容,以“一元一次方程”为例初探有效的进行中小衔接,提高课堂的效率。

一、教材内容的对比衔接

1.《3.1.1一元一次方程》

对于本节课内容,五上的教学中已经有了方程、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概念,所以在本节课,应在复习巩固时将重心放在一元一次方程中对一元概念的理解,以及用方程的形式表示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提高学生建立数学模型的能力。

2.《3.1.2等式的性质》

对比了五上和七上的这部分教材,七上内容同样以天平引入,但以“加”和“减”、“乘”和“除”间的互逆关系用两个实验代替了五上的“加”“减”“乘”“除”四个实验,所以在七上的教学过程中无需再费时间一一展示,直接利用互逆关系加以说明即可,并且等式的性质1中多了“或式子”,同时也要在抽象概括能力上要求提高,要用符号语言将等式的性质表达出来。

3.《3.2解一元一次方程》

五上教材中涉及的方程类型由简到难分别为:、、、、,都是利用等式的性质以及“加”和“减”、“乘”和“除”间的互逆关系解这几类简易方程,而在七上的教材中,多了《移项》这节课简化了解题过程,但等式的性质还是一直作为接下来的解方程的依据,并且方程的难度有所提高。

二、教学方式的对比衔接

为了更好进行有效的的中小衔接,笔者特意请教几名经验丰富的小学老师,了解小学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方式,并尝试探究初中与小学的最佳衔接策略。整理如下:

1.从具体到抽象,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五上的教材内容,大多以人物对话和贴近生活物品的图片展示问题,或者在实际问题旁加上相关的配图,生动形象,又有故事性和趣味性,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七上的内容,大多以文字形式展现,需要学生进行阅读理解,较为抽象,还需要用符号语言表示相应的数量关系。以《等式的性质》为例:五上教材以天平引入,平衡的天平两端以放着茶壶和茶杯、花盆和花瓶、墨水和铅笔盒、篮球和足球为例,分别展示了“加”“减”“乘”“除”后,天平仍然保持平衡,以此得到等式的性质,最后以文字形式总结。七上教材同样用天平引入,但平衡的天平两端简单的以实心圆球、方块、三棱锥为例,并用不同方向的箭头表示天平两边“加”和“减”、“乘”和“除”的互逆关系,得到等式的性质,最后以文字语言和符号语言的形式总结,对于部分学生来说,这是一个难度上突然的拔高,所以在教学设计中,应考虑学情,图文并茂,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计划的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前后对比,理清知识间的联系

在七年级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恰当地运用对比,能使学生加快理解和掌握新知识。例1,经过五上的学习,学生能够解该类型的方程,对于该类型的方程,教师引导学生发现:将“-x”看作“+(-x)”,看作系数为“-1”,将原本是减法问题转化为系数为负数的加法问题,在对比过程中让学生明白这两类方程视为同种形式,求解过程为:

所以七上的教学中应巧妙对比这两种解法的区别与联系,令中小学相关知识自然衔接。由此,避免了学生感觉与小学所学的内容脱节,误将上述知识点作为全新的内容,从而产生落差和负担。例2:移项的本质是利用等式的性质1化简式子,教学过程要注重从特殊到一般,探究移项过程中符号的变化情况,并注意两种方法的对比,让学生意识到这并非全新内容,只是简化了计算过程,是对原有知识的拓展和延伸。

3.承上启下,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

小学已经学习如何解简易方程,初中的教学不仅是知识的简单重复,更要在教学中注意每一节课承上启下的作用,做好新旧知识的衔接。例如:由于五上教材中已经进行了利用等式的性质解简易方程,七上中等式的性质1中多了“或式子”,所以可以在讲解完例题后,将例题中的x+7=26变式为7=26-x,解题过程为:7=26-x,7-7+x=26-7-x+x,x=19,由性质1中“数”拓展到“式”的应用,为接下来接较为复杂的方程做铺垫。

三、从中小学衔接出发《等式的性质》教学设计(简案)

(一)温故知新

1.回顾小学所学的内容等式的性质有哪些?

2.利用等式的性质解下列方程:(1)7+x=26,(2)5x=20

(二)探究新知

1.未知数的系数为负数

Q1.下列两个方程与小学所学的方程有什么不同点?

Q2.能否再利用等式的性质解下列方程?

(1)7-x=26,(2)-5x=20

小结1:等式的性质中的“数”,现已拓展到“有理数都可”

2.未知数在等号的右侧(两侧都有)

Q31.下列两个方程与小学所学的方程有什么不同点?

Q4.能否再利用等式的性质解下列方程?为什么?学生小组讨论。

(1)7=26-x,(2)5x=20+x

小结2:补充等式的性质1:等式两边加(或减)同一个数(或式子),结果仍成立。

2.巩固提升

(1)x-5=6,(2)0.3x=45,(3)5x+4=0

(4)2=8-2x,(5)18=-6x,(6)6x-4=11+x

3.通过本节课你学习了什么?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金孝芬.《方程,究竟该何去何从——对中小学方程知识有效衔接的探讨》[J].新课程研究,2017,201705

[3]许贵兰.《新课标下棕熊傲雪數学衔接教学初探》[J].语数外学习·教学参考,2012,第1期

猜你喜欢
方程教学
求距求值方程建模
一个具梯度项的p-Laplace 方程弱解的存在性
关于几类二次不定方程的求解方法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类比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探索
圆锥曲线方程的求法
在遗憾的教学中前行
计算教学要做到“五个重视”
根据勾股定理构造方程
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