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佳雯 廖敏烔
摘要:本文在搜集畲族研究文献基础上,结合实地考察与跨学科研究法,归纳广东省潮州市畲族村落语言使用情况与经济发展情况,经研究认为二者存在冲突与共生关系,以山犁村、李工坑村和石古坪村为代表展开论证。
关键词:畲语;语言使用;经济发展;少数民族语言保护
潮州市,位于广东省最东端,地方方言为潮汕话。普遍认为,潮州市凤凰山一带的畲族村落是畲族发源地(1)(石古坪村认可度最高)。当地畲族村落分布呈现分散特点,远离潮州市中心,交通闭塞,经济水平低。据已有研究表明,畲族没有自己的文字,有自己的语言——畲语(2)。凤凰山地区的畲族村使用畲语和潮汕话,语言使用情况错综复杂。古坪村、李工坑村和山犁村,是本文主要讨论的三个类型的畲族村。
一、凤凰山畲族村语言使用情况
潮州市凤凰山畲族村分散而居,各村往来频率极低,对潮汕话的接纳程度和畲语的保留程度各不相同。根据对各村的实地调查,我们可以将其分为三种情况。
归湖镇的山犁村属于第一种情况。虽一开始是畲族村,但畲汉杂居,总人口362人,常住人口60人,15户汉族。老人使用畲语,与年轻人、外来人交流用潮汕话。70年代以后出生的畲民,使用潮汕话,基本无接触畲语。77岁的雷和祥母语畲语,回忆起其上小学的时候,说当时学校课堂潮汕话授课(3),除了与父母交流,没有要用到畲语的场合,畲语的学习被忽视。五六十年代兴建学校,村民开始接触普通话。该村畲民对使用语言以实用和便利为主,保护意识相对薄弱。
第二种情况以文祠镇的李工坑村为代表,畲语用于家庭以及畲民内部日常交流,全村掌握。目前村民658人均为畲族,对外以及学校(李工坑基础小学,已停办))课堂使用潮汕话。《凤凰山畲族志》中提到,传统畲村“可卖子孙田,不忘祖公言”,“族规明令:‘娶汉族媳妇,应半年内学会畲话”,这在83岁的蓝惠英身上得到了印证。蓝惠英来自新前村,母语潮汕话,嫁到李工坑一年学会畲语,她说:“喝这里的水就能学会畲语。”口头相传的传统弥补了畲语在文字记载上的不足。此类畲语保存程度较高的村庄,还有归湖镇的碗窑村。
第三种情况是凤凰镇石古坪村,全村使用潮汕话,畲语几乎完全消失。目前全村324人,常住人口约100人,通用潮汕话。仅一位82岁的老人雷借枝熟用畲语,已搬出该村。村内其余畲民以潮汕话为母语。这在畲族村落中十分常见,还有岭脚村、雷厝村、黄竹洋村。随着近几年经济水平提高,畲民在解决物质需求的基础上,响应政府号召,寻求民族文化传承。2018年8月开设了首期畲族文化保护培训班,教授畲语,30-40人参加,年龄从8至50岁。石古坪村村民对学习畲语并不排斥,相反表现出了一定的兴趣和决心。
二、凤凰山畲族村的经济发展状况
山犁村、李工坑、石古坪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5000元、8500元、10000元,均低于潮州市平均水平。外出人口70%居住于潮州市,20%在汕头市、揭阳市,10%在其他地区,外出人口月收入为2000-4000元。畲族村呈现出经济产业单一,主导产业局限性大,就业范围受限等特点。
石古坪村利用地理优势,大力发展乌龙茶产业,销往凤凰镇以及邻市。视采茶季节而定,每斤20-120元不等,是当地的口碑好茶。
山犁村约300畲民迁往归湖镇或潮安区求学就业。村中主要种植姜、蒜等,劳动力匮乏,采茶旺季需雇佣采茶工。大部分老人由子女赡养,参加采茶一天报酬约100元。
李工坑村2009年被评为广东省古村落,大力发展旅游业。村内修建了畲族文化展览馆,保留了许多图腾,村中82岁的“畲族歌王”雷楚良、21岁的雷湘福均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从事畲族文化的传承工作。李工坑村有明确的语言保护意识和动力——旅游业,这为保留畲语创造了环境。但交通闭塞极大限制了游客的数量,客源局限于本市及揭、汕二市。旅游业尚未能创造太大的经济收入,村内仍发展采茶业和种植竹笋,也有村民会到文祠镇上做手工补贴家用。
三、凤凰山地区畲族村语言使用和经济发展关系
基于实况,我们认为在当地语言使用和经济发展存在冲突和共生两种关系。
(一)母语衰退的实质是民族语言对经济发展需要的妥协
语言同化是畲族语言使用情况现状,山犁村属于自愿同化,同化的动机是寻求经济发展。潮汕话与畲语各有所用,但受经济价值大小权衡影响,二者的地位并不平等。
在山犁村,主流民族语言潮汕话已代替少数民族语言畲语,成为通用语言。掌握畲语听说能力的人数不到全村5%,只有少部分60岁以上的老人能使用。该村八成人口外出。当畲语的使用限制了发展的可能,普遍认为经济发展优先于畲语传承,权衡后往往会选择更经济实用的语言。这种情况下,追求经济的快速发展,对畲语的保护造成了不良影响。这是在经济发展与语言使用的冲突中,后者对前者妥协的结果。
(二)母语保留是经济效益和民族文化认同感的共同结果
少数民族语言具有差异的价值,可以创造经济效益,刺激旅游业的发展,提升了畲民的文化认同感和荣誉感,畲语必然在保留的基础上更好地传承。此时,为发展旅游需要,学习和运用主流民族语言辅助各类产业发展,又成为必然趋势。以李工坑村为例,全村习得潮汕话,但仅作为辅助语言来和外族人交流。村内熟练掌握畲语的人口占95%以上,本族人内部交流时仍坚持使用畲语,并不影响其保护。可见,语言的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也可以共生关系,两者相互促进。
对经济价值的判断决定了畲语或其他语言的选择,经济发展使少数民族语言选择趋同于主流民族语言,一边被经济实用的主流民族语言吸引,另一边,政策和文化环境刺激对语言价值的再认识,希望继续保存本民族语言。
就石古坪村本身而言,早期经济发展需要直接导致畲语消失的现状。1985年石古坪村的乌龙茶被评为国家优质茶,此后经济发展以茶叶外销为主导,目前村中人均收入达到一万以上。经济的发展为语言保护提供了物质基础,后期人们开始有意識并投入金钱、精力去保留、传承畲语。语言使用情况与经济发展之间先有冲突,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又形成了新的促进关系。
经济发展影响少数民族语言的选择,但由于各村的价值判断不同,所表现出来的语言态度也有巨大差异。上述情况是当前广东省潮州市畲族村的不同代表。山犁村属于母语衰退型(4),经济发展需求优于语言保护,因此畲语正在衰亡,这是二者的冲突。李工坑村属于母语保留型,该村对待本民族语言持认可与珍视态度,畲语得到保留与传承,再反过来促进经济,这是二者的共生。石古坪村情况复杂,属于母语复苏型,随着经济的发展经过了“衰退——消亡——复苏”的过程。因此,我们可以说,广东省潮州市畲族语言使用情况与经济发展存在冲突与共生两种关系,语言的冲突实质是经济利益的冲突,经济发展需求是语言使用与学习的一种驱动力量。经济水平的提高能唤醒少数民族语言的复苏,少数民族语言具有的独特价值又能促进经济发展,二者形成共生关系。
四、结语
对于畲族本民族,保护濒危的畲语是当前的首要工作。畲语保存较好的村庄,可组织从事语言研究的专家编撰畲语词汇汇总、收集和整理畲族文化史料,避免畲語消亡的悲剧。
经济的高速发展必然给原来的社会生活带来冲击,对于少数民族地区来说提高文化包容是好事,但本民族文化也是瑰宝。潮州市凤凰山地区的发展为杂居于汉族地区的少数民族村落发展提供了反思的样本,发展地方经济,放下本民族文化去适应外部环境来获取经济效益固然是最快捷的方式,但当前语言濒危的少数民族村落,做好民族文化传承才为文化的多样性、民族的长远发展打下坚固的文明基础。
注释:
宋卓娅《广东少数民族人口论》,广西民族学院学报,1996年,70-11页。
马建钊、徐和《凤凰山畲族志》,广东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二章。
新中国成立后,山犁村建立山犁小学,1957年改为“凤南乡畲族小学”。
耿霄《我国少数民族语言权利保护的法理探究》,山东大学,2018年硕士学位论文。
参考文献:
[1]赵则玲.畲族语言研究八十年[J].浙江学刊,2008 (5):221-224.
[2]宋卓娅.广东少数民族人口论[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 (4):70-77.
[3]马建钊,徐和.凤凰山畲族志[M].潮州市民族宗教委员会编.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2.12.
[4]李佳鸿.韩风潮艺——潮州民间文艺特辑[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10.潮州畲歌.传承名人录
[5]广东潮州凤凰山畲族语言现状与保护对策[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10,31 (1):6-8+26
[6]耿霄.我国少数民族语言权利保护的法理探究[D].山东大学,2018.
项目名称:语言使用情况与经济发展关系调查研究——以广东省凤凰山畲族村为例
项目编号:X201810659196
作者简介:林佳雯(1997.7.5)女,民族:汉,籍贯:广东省揭阳市,学历:本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