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仿学习与高校诚信教育文献综述

2019-07-19 06:04罗艺
青年与社会 2019年17期
关键词:模仿

摘 要:人生而就会模仿,人类习得生产生活经验的途径之一是模仿。在诚信教育中,模仿学习存在于学生的社会、学校和家庭生活,他们通过不断地模仿学习习得诚信品质。论文从模仿学习出发,目的在于为我国高校诚信教育的效果欠缺给出新视角和研究方式。

关键词:模仿;模仿学习;高校诚信教育

诚信是基本的道德品质,是个体立足社会的资本,而模仿学习是人类的天性,文章主要从国内外学者对模仿学习、高校诚信教育及二者之间关系的研究开展综述。

一、关于模仿学习的研究

(一)国外研究

(1)行为主义

早期,主要研究模仿学习理论是行为主义,提出了刺激-反应模仿学习理论,主要研究者有桑代克、巴普洛夫和斯金纳。桑代克应用“迷箱”方式对猫开展了实验,他提出了“尝试-错误”理论,即学习为刺激和反应二者之间不断联结的过程。

生理学家巴普洛夫经试验研究狗的唾液分泌,认为其过程是无条件反射,在强化物和刺激物之前取得了联系,使刺激引起行为反应。强调个体在形成条件反射的过程中习得知识,这就是经典行为主义提出的标准学习理论。

强化理论由斯金纳提出,强化是其学习理论的核心概念,从强化学习上解释人类行为,强化即能够引起个体特定行为反应的事物。

行为主义认为通过一定的操作过程,人类才能习得某种行为,模仿就是不断重复“刺激(S)-反应(R)”这一模式,但这种模式单单只是针对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之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释学习者的某种行为,但只不够详尽系统,未构成完善体系。

(2)民主主义

民主主义提出的理论是仿效复制模仿学习,该模式认为模仿学习是个体的一种行为方式,能够有意识地复制他人的行为,目的在于再现或复制榜样的行为,使个体的行为与榜样示范的行为相匹配或一致。

代表者杜威认为其本质为学习者对结构上或情境中相类似的人或事物以同种方式作出反应的一种学习过程。人天生会模仿,要求大学生按照学校及教育者所要求的固定模式,在个人行为体系中反复重复,这种个体的动作本能是照搬方式,实际就是使用和别人同样的东西,是“把车子放在马车前面,本末倒置,倒果为因”。

这种模仿学习是一种工具性的复制仿效活动,包括“结局”与“达到结局的手段”,无视具体的情境和时间背景,它要求学习者对仿效对象进行严格的对应模仿行为,是一种二元式的、片面及简单的。虽强调的是在模仿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有意识,而忽视了无意识模仿,且没有意识到树立起榜样和典型事件的重要作用,无法解释没被强化的模仿和延遲模仿。并且,只要求结果而无视了学习者的独立和反思意识,制约了学习者的创新精神和个性发展。这与其民主主义思想相悖,体现了高校传统教育理念和实践隐藏其后的一种“奴仆式”教育的实践逻辑。

(3)观察学习

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只是观察榜样的行为,不立即作出直接反应,个体也可以模仿学习,称为“观察学习”。观察和模仿能够习得大部分的社会行为,个体能在观察了榜样的行为及导致的后果之后习得的认知方式。班杜拉对行为主义的观点提出了意见,他认为行为主义强调的个体只有在类似情境中对刺激做出相对应的反应,才能说明习得了该反应,当出现学习者仅观察他人就习得了新反应,刺激-反应联结理论不能解释这一现象。“通过观察而学习的能力使人们能够获得较复杂的、有内在统一性的、模式化的整体行为,而毋需通过行为主义设想的那种沉闷的尝试错误逐渐形成这些行为”,所以,观察学习作为个体的主要学习方式之一,能说明某些复杂性的模仿行为,尤其是对于社会性发展方面的学习,例如道德行为。

观察学习认为个体的学习的所有行为,都能通过观察和模仿的方式习得。通过不断地练习和强化,每个行为都可以被塑造,因而,班杜拉的观察模仿学习理论广泛应用于学校,这使得在教学过程中,尤其是道德教育,重视榜样或典型的塑造。学校在道德教育实践中,为引导和方便学生模仿,教育者容易选择过于高、大、全的道德学习榜样。

综上,国外对于模仿学习研究的过程从简单的“刺激-反应”联结到有学习者意识的参与,再到社会学习与交往,其范围从简单重复的动作领域拓展到复杂的道德领域,都强调学习可以通过模仿获得,学习者能够通过模仿学习获取新的反应方式。对于学生来说,了解和引导学习及生活中的模仿行为实践,达到知行合一,这是在探索模仿学习与学生诚信教育的关系时需解决的问题。

(二)国内研究

国内研究者主要为对于模仿学习的内涵研究,代表者有李旭平和邱关军等。

李旭平的论文《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对我国学校德育的启示》指出学生能通过替代强化或间接经验习得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重视社会及学校环境中的榜样示范对品德的塑造及发展的作用。但过于重视榜样的示范作用,忽视了学习者的自主选择性。

邱关军的硕士学位论文《学生模仿论》从人性论入手,对学生模仿的理论进行了概念界定。“学生模仿是一种复杂的教育教学现象”,模仿学习在习得知识、发展品德和陶冶情感方面有重要作用。他提出了校园文化的塑造、构建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等可操作性的举措,但都只是浅尝辄止。

国内研究者致力于研究模仿学习的理论及内涵,所谓模仿学习即一种重要学习方式,通过观察、模仿他人动作行为而习得某种认识或行为,并能在类似或同样的情境中再现。研究者普遍从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对模仿学习开展研究,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文献法和跨学科分析法,值得借鉴。但其主要着眼于模仿学习在道德品质上的作用,没有深入到学习者的诚信品质。

二、关于高校诚信教育的研究现状

(一)国外诚信教育的研究现状

国内学者也重视研究国外诚信教育,建国以来,积极引进国外诚信教学方法,皮亚杰道德认识发展理论、柯尔伯格“道德两难法”、班杜拉观察学习理论等。

同时,学者也对世界各国现有的学校道德教育进行研究,施铁如的《面向新世界的品格教育》[9]一文,提及美国教育部在1987年批准了公立学校的“塑造品格”计划,要求在学校中加强品格教育。

德国人性格严谨、认真、诚信,赵荣在《德国诚信教育之启示》一文中提到,德国的诚信教育是从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方面开展,着力学生营造全面的诚信氛围,其教育法中明确规定,父母有对孩子进行教育的义务。

国内学者研究国外诚信教育,重点于其政府和学校的具体措施,但这些举措根植于本国的本土文化及社会意识形态,不同于我国的具体国情和学校道德方式,不能直接套用。诚信品质需内化为个体的意识,其教育方式需与本土文化及社会背景想一致。

(二)国内诚信教育的研究现状

截止2018年5月30日,在中国知网数据库中,直接检索“诚信”篇名,得出文献有64,889篇,检索主题“诚信”为,至少有90,294篇,其中,关于学生诚信的文献约6,833篇,而关于高校诚信的文献有2,526篇,由此看来,大学生的诚信教育问题已经得到了人们的普遍重视。

有关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文献经排除与文章无关之后,剩余论文主要包含了大学生诚信问题的现状分析和成因、调查结果、总结经验和措施对策、理论探究等,同时,借鉴国外诚信教育方法提出建议。有些文献分析了学生诚信教育的现状,论述了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一些实施措施,但没有具体的可操作性举措,更像是总结现状,没有重视学习者的学习心理。有学者从某些新角度提出了新举措和具体实施途径,但是未考虑到学生个体性,忽视学生在诚信品质学习中的主动性。

综上表明,高校诚信教育虽有一定的重视,但相关理论还不够完善,未完全契合学生的心理特点。

三、关于模仿学习与诚信教育的研究

雖然学者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研究不够,但由于诚信问题是社会生活中存在的普遍问题,且模仿是社会中的基本现象,所以仍有学者研究模仿学习与诚信教育二者之间的关系。

(一)模仿与良心发展

良心存在于个体的内在,其范畴属于道德情感,有学者研究良心与模仿,指出良心的构成部分有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在个体的社会道德生活中,良心起到了重要作用,良心发展的重要形成机制之一是模仿,善于模仿,能使个体的道德情感得到更好的发展。由此可见,模仿学习对于个体的良心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也有利于促进道德品质的学习。良心和诚信都属于道德品质的范畴,良心源于个体的自我认同,而诚信的形成与发展需外部社会、学校、家庭环境与个体内在多方面作用。

(二)“模仿率”与道德

研究模仿与道德之间关系的杰出代表是法国社会学家加布里埃尔·塔尔德,提出著名的“模仿率”,人类的社会行为源于模仿。这一模仿理论对学校道德教育有重要作用,道德的发展、传播和变迁可以通过模仿来分析,更是加强家庭亲人之间关系的重要桥梁,它通过整合道德秩序,从而进行道德教育。同时,行为主义者认为人们的道德行为受外部刺激影响,通过不断重复某个道德行为能够获得道德品质。

(三)榜样教育与道德

大多数学者基于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对榜样教育与道德之间的联系进行研究,主要认为进行榜样教育,有利于个体的道德品质发展。有学者认为榜样学习能够激发模仿,学生在观察了榜样的行为及其形成的成果,可以起到间接强化的作用,发展道德品质。同时,榜样的示范教育作用能够感召、激励和鞭策学生形成道德认知,践行道德行为。学者强调道德教育的教化手段之一就是榜样教育,榜样及典型的生动性及形象性,使得学生能够模仿学习其中的具体话语、行为,对存在于周围环境中具有道德意义的具体的人或事物进行反复地模仿和再现榜样行为,形成道德习惯,习得道德品质。

学校教育者是学生的直接榜样,其示范作用或所树立的榜样是学生获取诚信品质的主要方式,但榜样或典型都只是外部力量,为使个体的外在行为符合榜样形象,学生甚至会自我牺牲,这就使其无法内化为真正意义上的道德。落实到诚信教育上,如果学生没有理解真正意义上诚信榜样的内在行为及方式,达到真正认同,那这样的诚信教育就失去了价值。

综上,学者研究道德、良心与模仿学习间的关系,或是研究榜样教育对道德品质形成的重要作用,都属于对在道德这一大范围的粗略研究,并没有细化到模仿学习与诚信教育二者上,也没有将其落实到高校诚信教育中。

厘清国内外模仿学习与高校诚信教育的研究,有助于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有助于指导和帮助高校诚信教育,为当前高校学生诚信教育品质的完善提供了一种新的诚信教育方式。

参考文献

[1] Skinner,B.F.The behavior of organisms[M].New York:Appleton-Century-Crofts,1938.

[2] 魏贤超.社会学习理论家的道德教育思想述评[J].外国教育动态,1986(06):49-54.

[3] [美]杜威.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42.

[4] 林碧英.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和榜样教育[J].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1992(2):17-24.

[5] 周晓虹.现代西方社会心理学流派[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0:72.

[6] 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90.

[7] 李旭平.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对我国学校德育的启示[J].当代教育论坛(综合研究),2010(05):124-125.

[8] 邱关军.学生模仿论[D].华东师范大学,2014.

[9] 施铁如.面向新世纪的品格教育[J].比较教育研究,1999(01):44-46.

[10] 赵荣.德国诚信教育之启示[J].青海教育,2014(05):5-6.

[11] 芦文嘉.加布里埃尔·塔尔德的传播思想探析[D].兰州大学,2011.

[12] 王俏华.论我国榜样教育中的道德问题[D].华东师范大学,2011.

基金项目:文章为广州工商学院2018年科研课题《模仿学习与大学生诚信教育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KA201829。

作者简介:罗艺(1989- ),女,汉族,江西吉安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教育基本理论、高等教育。

猜你喜欢
模仿
当代美国小说中的现实观
花自馨欣喜雨泽 沐阳炎艳展初蕊
“习作”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初探
智残儿童构音困难教学中的感悟
如何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