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对农业农村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也必将是实现我国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一环,文章首先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促进经济改革、打造生态文化繁荣等三个方面阐述实施乡村振兴的意义所在,然后指出结合实际情况指出乡村振兴战略在实施过程中存在过度行政化、形式化、外部化三个方面的问题,最后提出乡村振兴的三点路径探索,一是打造特色产业链,以产业发展促振兴;二是重视科技创新,以科技应用引领振兴;三是加强人才培养,以人才体系带动振兴,最终实现乡村振兴的繁荣局面。
关键词:乡村振兴;社会现代化;路径探索;深化改革
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目的是实现现代化农业农村的高速发展,使更多的农民收获幸福感、满足感,同时通过农业农村的发展补齐国家发展的短板,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贡献力量,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因此在我国当前情况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很强的战略意义,只有农业农村强起来、美起来、富起来,打造绿水青山生态格局,为三农工作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源源不竭的鲜活动力。
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义
(一)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
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进程是一项漫长浩大的工程,不仅表现在作为社会单元的社区发展,还表现在农村单元的发展格局上,农村发展借鉴城市社区发展模式,利用大数据互联网等高新技术进行治理,同时结合城乡发展规律,引进城市治理人才,集中可利用的再生资源,全力助力脱贫工作,发展当地的经济水平,政府应该做好顶层设计,使得农业农村的发展更加迅速与稳定,同时农村应该打造属于自己的发展模式,在充分分析自身定位的基础上,合理分配分工明确,抛弃传统农业农耕时代的机械模式,去除中心化,建立扁平化的治理结构,打造文明、透明、公正的政治生态文化,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促进经济深化改革
经济改革发展是国家发展的命脉,实现国家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都离不开经济支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农业农村的乡村振兴战略有效促进了经济的深化改革,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扩大了内需,构建了更多的企业经营模式和产业化体系,通过建立工厂带动当地农民就业,通过引进技术教授农民使其能够创业发展,更加全面自然地推进农业农村发展的现代化、信息化、智能化;二是从制度上破除农耕时代,用智能技术深化改革经济,现代城市治理利用大数据互联网技术取得明显成效,乡村振兴战略也明确提出利用现代化技术参与农村治理改革,不仅用于农村企业发展,还用于农村治理其他方面,综合促进农村地区经济的快速增长,保证乡村振兴的持续性与生命力。
(三)打造生态文化繁荣格局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要树立文化自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能够有效促进生态文化繁荣格局的形成,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乡村振兴本身就是一种生态文化体系,乡村振兴战略指出要结合城乡发展,依托现代化技术,打造强富美的农业农村体系,农业农村体系需要多元化的生态文化来支撑,如果把经济增长称为乡村振兴的明线,那么生态文化繁荣就是乡村振兴的暗线,它显示着农村发展的底蘊,推动着农村发展的方向;二是乡村振兴战略有着文化育人的本质,乡村振兴不仅仅是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还要提高当地农民的文化素养,反过来具备较高素养的农民能够更好的运用技术经营现代产业促进经济增长,形成良性循环的生态文化格局。
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过度行政化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是为了集中资源,结合城乡优势互补,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在战略执行过程中,尤其是在农村偏远地区可能会出现过度行政化现象,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延续过去传统的上行下效管理模式执行工作,过度强调机械化、效率化,固然有效率是工作最好的保障,但研究发现一些政府部门忽略农村治理人员的感情色彩,纯粹用行政手段下发命令和指标,不考虑当地农村的实际情况与区域差异,过度的追求政绩绩效,有可能欲速则不达;二是在农村改革治理过程中不思考、不总结,人为的主导一切乡村治理战略,缺少民主商议,容易带来行政权力的独断,同时缺少多元农村治理主体,受过去的官僚制模式很大影响。
(二)过度形式化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是一项漫长的进程,而且是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都十分薄弱的农村地区,首先在农村地区工作的人员大都缺乏相应的专业培训,在工作的推进过程中,有很大可能出现过度形式化,比如过度机械的解读上级政策文件,不结合当地农村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变通,追求形式主义,在内涵上并没有真正深入理解乡村振兴战略,其次在乡村振兴治理中发现,往往出现只重视物不重视人的现象,纯粹追求表面政绩,忽略了以人为本的战略本质,没有把农民真正的切实利益作为乡村振兴的核心要求,只突出道路、房屋、环境改造等工程上,过度放大了面子工程,而不能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过渡形式化已经严重阻碍了农村农业的现代化发展进程。
(三)过度外部化
在新时代新思想下,乡村振兴更是一项具有开放性、包容性、公开性的发展过程,它涉及乡村发展的方方面面,包括乡村内部机制造血功能以及引进外部力量加强强富美农村建设,虽然乡村自身的条件有限,但是在引入外部力量的同时要注意不要过度外部化,在一些乡村振兴实践中发现,乡村建设在财政方面可能有些薄弱,为了加速经济发展以及加强乡村综合实力提升,不仅仅依靠政府拨款,还引进了城市社会资本入驻,合理有效的引入企业资本进入乡村发展领域具有难以估量的巨大资源激活效应,可以带动乡村发展的内生活力,但是如果过度无限制的引进外来资本,会使乡村本土的集体经济组织受到边缘化影响,农村稀缺的土地和生态资源再次被低价剥夺,这样的乡村振兴的持续性和稳定性必然会受到严峻挑战。
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路径探索
(一)打造特色产业链,以产业发展促振兴
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还是要以经济发展促进农业农村发展,产业发展是乡村振兴的根本,只有在农村打造具有特色的产业链,才能为农村发展提供源源不竭的动力,可以从两方面进行,一是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定乡村振兴产业发展路线,在充分利用当地的特有资源、位置优势,分析当下市场的内在需求确定好发展产业方向,构建产业结构,衬托产业特色;二是加快农业的供给侧改革,充分扩宽挖掘农业的产业特色,培育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全面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必要时还可以通过制定相关制度保护产业链。
(二)重视科技创新,以科技应用引领振兴
如果说产业发展是乡村振兴的根本,那么科技创新就是乡村振兴的核心,现代社会的发展都离不开大数据互联网技术的支撑,科学技术永远都是第一生产力,要充分利用好现代化科技成果应用于农业发展振兴,第一要优化整合所有可利用的资源力量,将有限的资源充分利用在农村发展方面,完善相关科技体系,同时加大对科技创新的资金投入,依托当地特色,打开市场路径,从农村各个渠道推广服务体系,第二是要善于利用大数据、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要充分理解城乡结合特点,从城市引进高新技术应用农业农村发展,从整体上激发乡村振兴活力,以科技创新助力农业发展。
(三)加强人才培养,以人才体系带动振兴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最终还是要靠人來完成,人才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就处于很重要的地位,只有加强乡村人才的培养,才能在乡村振兴这场持久战中占据优势,首先可以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培养当地能与乡村相融合的人才,人才是多样化的,只有因地制宜培养人才,在本地的基础上培养的人才才能更好更快的融入农业发展,同时也可以引进城市人才,加强对他们的培训,利用他们的知识优势来带动乡村更多的人参与乡村振兴,实现乡村振兴繁荣兴旺的局势,然后就是要加大人才培养的力度,注重人才体系培养,加强人才培养资金的投入,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为农业农村发展提供源源动力。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第十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7(10).
[2] 宋圭武.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J].乡村发现,2017(12).
[3] 张会萍,周靖方,赵保海.乡村振兴视阈下乡村治理的困境与出路[J].农业经济,2019(03):9-11.
作者简介:汪业强(1994- ),汉族,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社会治理与公共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