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玉芳
【摘要】自主游戏是当前幼儿园最热门的话题,但是自主游戏中存在幼儿游戏与教师游戏相混淆,自主游戏没有自主,自主游戏不等于放任自流等三个问题。文章从“材料的投放——有的放矢”“教师的观察——及时到位”“教师的指导——‘点‘面结合”三方面让幼儿自编、自导、自演,自主、自由、自愿、快乐地游戏。
【关键词】自主游戏;自主
一、自主游戏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幼儿游戏?教师游戏?
自主游戏的主导者应该是幼儿而非教师。幼儿自主游戏的主题、玩具的选择以及游戏的进行与结束都应该由幼儿自己来确定,教师只需要为幼儿自主游戏的顺利进行做一些必要的準备和帮助,幼儿才是自主游戏的真正主人。
(二)自主游戏没有自主
在幼儿自主游戏中,有些教师往往以成人的眼光、指导者的角度看待孩子的游戏,急切地希望幼儿在每一次游戏中都有所发展、提高。他们总觉得孩子在游戏中,这样做不符合生活实际,那样做游戏规则不严谨,于是紧张地注视幼儿的游戏,寻找教育的机会,不时地终止幼儿的自主活动,千方百计地把幼儿的自主活动引向事先设计好的教育目的,游戏成了教师导演的一台戏。幼儿自主探索、自我体验、自主创造的权利被教师剥夺了,使幼儿自主游戏的积极性受到很大的挫伤。
(三)自主游戏不等于放任自流
幼儿的自主游戏不是幼儿的自由活动,幼儿想怎么玩就怎么玩,只要不伤害幼儿的身心健康就可以了。对于幼儿在自主游戏中存在的问题,教师要细心地观察,适当地干预,帮助他们解决问题,促使游戏顺利进行。教师不能因为自主游戏是幼儿的自我探究活动而放任不管,须知教师是幼儿游戏的导航者、解读者、支持者。
二、教师该如何做?
为了提高教师的游戏指导水平,我们开展操作性强的体验式、互动式培训,让游戏材料投放越来越科学,游戏内涵逐渐深化,使游戏真正体现孩子的自主性。我们采用游戏指导三部曲:现场研讨—教师试玩—幼儿验证。我们对教师的要求是:成为孩子,才能引领孩子。
(一)户外自主游戏的开展
户外游戏要体现“自主”,就必须启发幼儿在游戏中突破思维玩出新意,对此我们进行了针对性的研讨。
首先研讨的是中型游戏。第一次是命题式:提供规定材料,让教师指导。第二次是自选式:教师随意选取三种以上材料,进行自主游戏的指导。持续的研讨,让教师和幼儿的游戏思路越来越开阔,游戏水平越来越高。
然后研讨了大型游戏:战地游戏和沙水游戏。虽然一开始幼儿都玩得很高兴,但是游戏水平都很低,教师既高控又辛苦。于是通过让幼儿观看实战视频、包扎图片等方式丰富幼儿的游戏经验。经过改进后,游戏经验和材料双管齐下,幼儿的游戏灵感开始泉涌,游戏效果立竿见影。
(二)室内区角游戏的开展
区角中,是否适宜、有效是衡量材料投放是否科学的关键,好的区角游戏材料能让幼儿有事可做:可摆弄、可操作。例如,可以设计下面的游戏情景:“烧烤摊”上,“串串”已经摆好,“摊主”百无聊赖,可见是材料的操作性不够,于是设计出菜单,让“顾客”点单,厨房现场DIY制作烤串。这样既增强了情境性和社会交往,又让“摊主”有事可忙。
1.材料的投放——有的放矢。材料的趣味性决定区角的人气,教师将传统的区角内容穿上魅力的外衣,吸引孩子来游戏,例如“彩云”制作、美工区喷壶、挤牛奶、色彩变化等。材料的挑战性推动其深入使用,例如使用泡沫底板和纸筒芯做游戏,简单插孔对中班幼儿不具挑战性,于是我们进行了改造,使用颜色配对、图案配对等方法加深游戏难度,第三阶段,在纸筒壁上再增加不同的颜色和图案,要求幼儿在配对时要考虑三元素。
随着科技发展,幼儿对相机、平板电脑、刷卡支付等越来越熟悉,我们就可以把这些元素引进游戏中。如在表演区投放平板电脑或笔记本,孩子可以看图、自选表演音乐。再如在摄影棚的游戏中投入数码相机、手机,用大屏幕做背景墙,可以随时换摄影场景。这些都能培养面向未来的小公民。
2.教师的观察——及时到位。在幼儿区域活动中,教师的观察是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指导的前提,这就需要教师进行认真、仔细的观察,从而获得第一手资料,进行分析,指导实践。
(1)教师要具有积极的观察心态以及相应的观察能力。首先,教师心中要树立一个信念:孩子在什么时候都需要我。其次,教师要具备相应的观察能力,观察幼儿在游戏过程中的情况;教师要有预测能力,能预测幼儿在活动中可能会出现的情况;教师要有及时发现问题的能力,在幼儿遇到障碍时及时出现在其身边;教师要有捕捉新问题的能力,识别幼儿个体的现状,引起新的概念和各种反映的产生。
(2)教师要有明确的观察内容。提供的材料是否与幼儿相匹配,是否适量、适度,是否处在最近发展区,幼儿的活动是与目标是相匹配还是相悖、相游离,教师都需了解。
3.教师的指导——“点”“面”结合。在区角活动中,教师对幼儿的指导要做到“点”“面”结合,即参与指导的教师要有不同的分工,根据不同的记录表观察孩子的情况,进行即时指导。我们根据幼儿美工区角活动的实施过程,设计了两种不同的表格供教师记录,其中表一的记录者是班里的一位教师,她负责记录班里幼儿活动的大体情况,是一个比较粗放的记录表,即“面”上的指导;表二则要求班里的另外一位教师直接参与到某一具体的活动中去,从头至尾参与其中,具体详细地记录幼儿的活动情况,在活动结束后予以评价及反思,即“点”上的指导。这样通过两位教师由“点”到“面”的参与活动过程,及时地了解孩子活动情况。同时,在指导时要求做到指导语言艺术化和教师站位合理化。只有这样,区角活动中教师的指导才能发挥更有效的作用。
4.活动的评价——促进提升。每次区角活动结束,教师应根据幼儿活动的情况、出现的问题、新的表现和玩法,引导幼儿进行讨论、交流,鼓励他们相互启迪、示范推广新玩法,大胆表现自己的能力。
(1)评价要有针对性。对幼儿活动的评价要有针对性,切忌泛泛而谈。评价可以依赖教师对幼儿在活动中的观察,在区域活动中的观察可以为区域评价收集资料。教师通过观察不同幼儿的区域活动情况,记录下幼儿典型性的行为,积累不同层次的作品,为区角活动评价提供重要依据。
(2)评价要有提升。在活动的评价中教师的提升很重要,教师要运用简练、形象的语言对本次活动进行提升,帮助幼儿梳理经验。
(3)评价要有延伸。活动结束后,教师在对此次活动进行点评的同时,还要与幼儿共同商量下一次区角活动的内容、投放材料以及初步的活动规则,使此次活动得到很好的延伸。
三、结束语
总之,在自主游戏中我们要坚信幼儿能玩、会玩、有发展,让幼儿自编、自导、自演,自主、自由、自愿、快乐地游戏!
【参考文献】
[1]谷永红.幼儿自主游戏中教师指导的有效策略分析[J].才智,2016(2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