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工科大学生文化自信培养

2019-07-19 20:18郁佳莉
教育界·中旬 2019年5期
关键词:工科大学生文化自信培养

郁佳莉

【摘要】工科院校大学生思想行为具有鲜明的专业特征,他们大多对人文知识重视度不高,学业压力大,没有精力和时间学习人文知识,导致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认知不深,理想信念缺失等。高校必须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工科大学生的文化自信,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才能真正做到科教兴国。

【关键词】文化自信;高校;工科大学生;培养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多个场合提及文化自信,强调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突出了文化自信的基础性地位。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他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要更加注重文化育人,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指明了方向,引领大学生从文化认同走向文化自信。十九大报告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出发,提出了新时代文化自信的内涵和要义:“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当代大学生是国家的希望和民族的未来,培育其牢固的文化自信尤其重要,这是当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着力点。

“新工科”建设成为当下中国高等教育一道最为亮丽的风景线,工科学科以“科学求真”为核心理念,探究天地凡事凡物的内在规律——真理。新工科人才培养的基本原则是“工之道、实为本、新为上”,将文化、历史、艺术、哲学等人文修养渗入到学生培养中,新工科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思维习惯,成就创新思维土壤。高校工科学生因学科集中度高,人文社科资源薄弱,校园文化氛围不浓,往往有重科技轻人文等问题,表现在学生普遍人文理论基础和素养薄弱,部分学生存在理想信念缺失等状况。文化好比土壤,工科这朵花移植到以理科为本位的土壤中就较难长好。针对上述情况,高校应予以高度重视,采取有力措施予以及时纠正。可以说,高校工科学院是人文精神的空白地,仍需不断营造人文氛围,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

一、文化自信的内涵和意义

(一)文化自信的内涵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就个体而言,文化自信是个人对所属国家和民族文化的积极态度和充分肯定,标志着对所属国家和民族文化的价值取向认同和身份认同。它是人的一种深度发展,是人在文化上增进自我、扩展自我的表现,是一种主体性心态的自然呈现。在中国,文化自信就是对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二)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意义

高校作为人才的聚集地和文化的汇集地,是文化引领的向导和文化自信的基地。青年人是国家建设的主要力量,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国文化强国建设的生力军,培育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十分必要。引导大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对于传承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大学应该发挥其引领作用,培育大学生的文化自信,自觉抵制不良文化,进而促进全党、全社会形成文化自信。

1.有利于促使大学生正确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中国大学生受多元文化影响,不能正确地辨别多样文化,不能正确认识到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在文化上表现出不自信,盲目追逐西方文化。优秀的传统文化需要大学生继承并发扬,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有利于他们正确地认识并认同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从而发扬光大。

2.有利于提高大学生抵御西方不良文化入侵的能力。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培育中国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有助于抵御西方敌对势力的文化渗透,有助于维护国家发展利益和文化安全,有助于提高文化甄别能力,从而走出多元文化冲击的现实困境。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西方腐朽文化会对大学生正确价值观取向的形成产生负面影响,因此,有必要帮助大学生建立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3.有利于发挥大学生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引领作用。大学作为学术的探讨地,必然站在时代的前沿,具有文化引领的作用,特别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引领作用。通过培育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文化态度,从而发挥大学生的文化引领作用,实现大学生的文化价值。

二、工科大学生文化自信的现状

当代大学生受到多元文化思潮的冲击,部分呈现崇洋媚外的现状,表现为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认识不够,对我国革命文化精神内涵了解不够,对我国先进文化的全面性把握不够和对西方文化呈现盲目崇拜的态度倾向,这是当代大学生缺乏文化自信的表现[2]。目前,大多数工科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中国传统文化,但整体上工科学院在提升学生文化自信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理论学习不足,对人文素养认识存在偏差

工科专业学生思想行为具有鮮明的专业特征,受办学理念影响,他们中的大多数对人文知识重视度不高。学生普遍认为学好专业课更为重要,人文知识不会对将来找工作带来帮助;且本身学业压力大,没有精力和时间主动学习人文知识,通过主动阅读获取人文知识的工科学生不多。

(二)理想信念缺失,整体人文素质不高

部分学生理想信念缺失,具体表现在入党动力不强,意愿不强。有些学生甚至不知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容。部分学生从众心理较为普遍,没有自己的信仰,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个性发展与价值判断。科学技术会带来幸福还是灾害,取决于运用者的人文素养,他的世界观、价值观,他对人生、自身、他人、社会、世界和整个自然的态度。因此,工科学院不应仅在专业知识上育人,更应注重文化育人[3]。

(三)重科技轻人文,学院文化氛围不浓

工科学院学科高度集中,人文资源薄弱,大多数重科技轻人文,很少有学院开设人文类课程。且工科学院的教师队伍大多工科出生,自身人文素养欠缺,对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教育培养显得力不从心,这使得学院的文化氛围很难形成。

三、培养工科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措施

(一)增强教师的文化自信和理论基础,在第一课堂上言传身教

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第一课堂是学生接触最多的,这就对任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必须巩固自己的文化自信和理论基础;其次,要将人文素养教育融入工科的教学中去;再者,学校教务部门应该根据学校师资,在工科学院尽最大可能地开设人文类的公共必修课和选修课,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学习人文知识,从而内化于心,外化于形,增强文化自信。

(二)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增强文化自信教育的针对性

发挥学院团委、班级团支部的力量,充分发挥共青团工作的优势,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积极打造高质量、高品质的校园文化活动。团委应指导学生组织、班级团支部以中国传统节日为契机,组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全面打造人文素质类校园文化活动,进一步提升工科学子的人文品位,引导其更好地感悟人文情怀。只有真正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才能做到足够的文化自信[4]。

(三)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领网络空间,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微环境

在新媒体时代,学生接受文化传播的方式多元化、手段新型化,有不少外来文化在高校网络世界纷纷呈现。对文化观、价值观尚不成熟的大学生而言,特别是工科的大学生思想不成熟,自身价值观、文化观尚未完成形成,这使得他们对于网络上的多元文化冲击没有辨别力和抵抗力[5]。相关工科院校必须在校园网络文化阵地上主动发声,尽早发声,多出网络精品,运用学生喜闻乐见的语言、形式讲好中国传统文化故事,使大学生在接触、接纳网络文化精品的过程中,逐步建立文化自信。

工科院校文化自信的培养需要学校、学院的支持,需要各部门的配合,需要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只有积极转变教育理念,全面把握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深刻内涵和密切关系,着力提高专业教师的人文素养,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优势,主动占领网络阵地,才能切实营造浓厚的校园人文氛围,树立学生的文化自信,重建当代大学的人文精神。

【参考文献】

[1]邵献平,詹鹏.文化自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向度[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17(02):117-120.

[2]徐平华.文化自信视角下高校外语专业学生党建工作[J].高教学刊,2018(01):183-185.

[3]王丽丽.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缺失的表现及教育对策[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3.

[4]叶欣.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研究[D].成都:四川師范大学,2017.

[5]杨茹,张楚乔.网络社交媒体运用与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02):73-80.

猜你喜欢
工科大学生文化自信培养
人文视野下工科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培养路径探索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