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少红 巩博源 高新萍
摘 要:建筑设计课程是建筑学专业的主干环节。针对传统农林院校建筑学专业培养模式的局限性,提出在建筑学专业中实行导师负责制和专题设计。从明确专业定位,构建导师负责制教学体系,将各个年级的大设计课程进行了特色梳理,探索了产学研相结合的农林院校建筑學专业培养模式。
关键词:农林院校;建筑设计;导师负责制;专题设计
DOI:10.16640/j.cnki.37-1222/t.2019.18.202
青岛农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建筑学专业2011年开始全国招生,学制五年。建筑学专业在青岛农业大学等类似的农林院校是弱势学科,人才培养模式仍然借鉴建筑院校的传统培养方案,但终究不是权宜之计。探索一种适合农林院校建筑学专业的特色培养模式是我们在实践教学中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前提。
1 明确专业定位
青岛农业大学的建筑学专业开设时间较短、师资力量薄弱、生源特征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培养模式传统、没有突出农林院校的办学特色。与其他工科建筑院校相比较,无论在教学基础、师资队伍、实验设备、生源质量等存在的差距一目了然。根据几届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反馈来看,农林院校的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上吃苦能力强,工作作风踏实;但是方案延展能力不强,创新性思维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个人专业发展道路上具有一定的盲区;农林院校的建筑学专业学生就业的高质建筑设计单位不多,考上老牌工科建筑院校的研究生录取率不高。因此,根据农林院校生源的特点、学校在农业区域经济规划、风景园林、环境艺术、农业生态学等优势办学资源,突破总跟在建筑类强校后面发展的被动局面,避开强校毕业生就业的长板,明确建筑学办学专业定位,探索建立符合我们农林院校自身特点的教学模式,展示农林院校毕业生的就业亮点,发挥自身特长才能在建筑设计领域上有一定的立席之地。
落实十九大精神,各地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提速,城乡建筑规划建设越来越受到重视。山东是农业大省,与农业结合的乡村村落建筑规划项目有一定的数量,为我们农林院校的建筑学专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因此,我们要明确农林院校建筑学专业自身定位,制定符合自身发展的特色培养方案,以村镇建筑规划设计为重点方向,建构以城乡生态景观设计为核心,绿色田园建筑设计为特色的、区别于工科建筑院校的建筑专业技术人才。为了提高农林院校专业毕业生的核心竞争力,不断深化农林院校建筑学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改革和创新,突破传统的教学实践模式,构建建筑学专业建筑设计课程以导师负责制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关键。
2 构建导师负责制教学体系
2.1 导师负责制
首先,充分利用农林院校现有资源,最大限度发挥资源优势,充分利用导师负责制的培养模式。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发展个性化专题建筑设计组(如古村落遗产保护小组、新农村建筑设计与规划组、民宿建筑设计与规划小组、农业生态园区建筑设计与规划组等)。其次,以高职称有科研项目或者高学位有科研项目的老师担任各导师组组长,其科研团队成员组成各导师组教师队伍。在学生大一下学期结束时,组织各专题小组进行教学PPT答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各自的专题导师组,经师生双向选择后确定各组学生名单,“在整体的教学组织框架上以小组形式独立开展教学,发挥教师的学科专长及资源积累[1]”。
教学管理体系是由学院按照培养计划要求,制订各年级每学期课程要求,并下达给专业负责人,专业负责人根据培养计划制订培养方案(含课程学时、学期安排、学分多少等),再下达给各个专题导师组,每个小组的成员讨论教学大纲的发展(每组课程设计教学目标、任务书等)。
2.2 导师负责制教学体系特点
据往届毕业生就业情况和建筑学专业学生实习情况,发现建筑学专业培养方案中设计实践课程尚存在结构体系不尽合理的问题,具体表现为:设计题目概念化,真题少;建筑与规划的设计基础不扎实,互不联系;专业理论课程与设计课程实践脱节,设计课程的主导地位不明确,学生介入专题研究设计课程时间晚等。“自一年‘建筑初步课程开始,直至五年级的‘毕业设计,建筑设计课程教学是建筑学专业教学体系中的主要环节”[2]。培养方案进一步强化这一系列课程的核心组织作用,组织专业基础课程、建筑理论课程、建筑技术课程、人文素质类课程、专业实践课程等的衔接,尽可能满足建筑设计主体课程的进度要求,建立农林院校特色专题的导师负责制教学体系,探索产学研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在学生的五年本科学习中,建筑设计是由表及里的。目前青农大的课程分段方法,通常将一年级的设计基础阶段称为“建筑设计基础”,“二至四年级的中间阶段称为‘建筑设计,而五年级称为‘毕业设”[3]。这三个阶段经历了学习设计“了解入门”到“广泛接触”再到“综合提高”的磨练过程。
2.2.1 一年级建筑设计基础课程
学生经过一年级的建筑设计基础训练,基本了解了建筑与空间的概念、建筑的构成要素、建筑的组成内容和建筑工程制图的基本知识,进行了初步的钢笔淡彩表现技法训练、平面和空间构成课程、实际建筑的绘图和表达,最后以一个小面积的设计主题结束,为二年级的建筑设计课程打好基础。
在这一学年的徒手表现技法训练环节,我们充分利用农林院校的风景园林专业的植物学、花卉学等优势,学生在完成总图设计时,可以在这方面发挥特长。在建筑测绘、模型制作、建筑空间和建筑环境的整体性认知能力训练环节中,我们利用农林院校的树木学、生态学等,以园林建筑为主题的田野测绘,分析园林景观环境与建筑空间的融合。
2.2.2 二、三年级建筑设计课程
二年级是设计的入门学习阶段,三年级是设计的扩展学习阶段。每个年级的基本特点是不断重复不同类型与规模的建筑设计主题,来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在设计的选题与内容安排上,二、三年级可选题为小中型民用建筑设计阶段,以适应学生的掌握程度。一般来说,每个学期安排三个建筑主题,即两个面积大点的建筑主题和一个建筑快题设计。根据学期总周数,一般长题占6—7周,每周课内周学时一般为8个学时,也就是两个半天时间。在这学期结束时,有一个建筑快题设计专用周,最终图纸表达的时间为6—8个小时。二年级上学期的建筑设计专题可以结合新农村建设下达任务书—新型乡村别墅设计(独院式民宿设计、特色农家乐小住宅等)、城乡社区活动中心设计;下学期的建筑设计专题可以是新农村六班幼儿园设计、特色农家乐餐饮建筑设计等。三年级的建筑设计专题可以根据现在小短假乡村游下达任务书,上学期为农副产品展览馆、山地民宿建筑设计与规划等;下学期为城镇中小学建筑设计、城镇医院建筑设计等。
二年级教学旨在使学生掌握设计理念、设计程序、深入思考和表达的基本方法。“了解环境、空间、功能关系、造型、建筑性格塑造等重要因素在建筑设计中的作用并能综合考虑”[3]。三年级的教学目的是进一步培养学生做设计的基本技能,如功能分析和空间组合等,并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建筑设计,如场地规划、建筑施工、建筑材料、建筑物理等。掌握更多的空间营造手法、立面处理等手法,并培养学生项目设计能力和创新意识。
从二年级的课程设计环节,就要对农林院校特色建筑设计演练,使学生在农林方面建筑设计与规划项目得到独到的培养。开展实地研究、传统建筑构造方法、农村环境保护、传统建筑与园林设计、新农村建筑设计与规划、农产品物流园区建筑设计规划、农业生态园区建筑设计规划等。
2.2.3 四年级建筑设计课程
四年级和五年级是建筑设计的综合阶段。在设计的选题和内容安排上可以为中大型民用建筑设计两个阶段。四、五年级基本掌握了建筑设计方法和设计过程,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方案能力和创新能力,尝试设计方法和表达方法的多样性,考虑问题要全面,图面要规范。在四年级上学期安排一个偏重于规划内容的居住区规划设计,同时也要学习施工图纸的绘制方法。
四年级形成农林特色的研究性导师组负责制—古村落遗产保护小组、新农村居住区建筑设计与规划组等。下学期为城镇街道步行街的空间改造规划与设计。“形成贯穿建筑学专业教学全过程的“大设计”特色培养模式,从而培养学生的设计创新能力”[4]。
在高年级,我们将充分利用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和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的平台。积极组织学有余力的建筑学专业高年级优秀学生尝试农林院校的特色项目研究,利用导师组的研究课题,展开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特色探索。同时将大四、大五、大三的学生穿插组成不同的团队,利用课程设计组织形式参加省级、国家级等专业設计大赛,扩大学生的视野和兄弟院校之间的交流,使学生在理论学习的同时多注重国内外的最新专业发展动态。
从大四的寒暑假开始,提前鼓励学生进入设计院实习。学生提前了解设计院的实际工程项目的设计程序,了解实际工程项目中可能出现的实际问题与矛盾。通过短期设计院实习,学生将加深对所学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理解,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2.4 五年级毕业设计
在五年级上学期的设计院生产实习,参与实际工程的设计过程,由学校教师和设计院建筑师共同指导,历练学生在实战中解决实际的工程问题,对当前专业动态问题进行初步研究,为走向工作岗位打好扎实的基础。在实习过程中,学院与设计院保持联系,及时了解学生的实习情况;实习结束后,学院老师和聘请设计院的高工或一级注册建筑师一起参加学生的公开实习答辩并评定成绩。
下学期的毕业设计是一个独立的过程。“在导师负责制下参与专题研究的实际研究项目,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利用导师的专业知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设计教学与学生实践教学的局限性”[5]。同时,聘请有实际项目经验的设计师开设讲座,扩大与其他院校、设计院等的交流,实施产学研相结合的开放性教学。
3 结语
导师负责制与传统模式的最大区别主要体现在三大方面:“以传统工科院校专业课程设置为中心”转变为“以特色课程设置为中心”、“以看图与改图为中心”转变为“以‘伙伴式示范式为中心”、“以建筑类型设计为中心”转变为以“专题设计研究为中心”。将“导师负责制”作为人才培养的“引擎”,是农林院校建筑学专业特色培养模式的形成,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导师组模式为专业教学提供了良好的连续性,较好地解决了理论学习和实践相结合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郝赤彪,许从宝等.揽海营学—青岛理工大学建筑学专业教学模式略要[J].城市建筑,2015(09):123-129.
[2]林晓东.建筑设计—建筑学课程设计[M].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01).
[3]赵建华,赵晓铭,尹晓昕.农林院校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教学的探索与创新[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07):146-147.
[4]郑玮峰.农林院校城市规划专业培养模式探索[J].高等建筑教育,2012,21(06):32-35.
[5]黄丽,庄少庞,孙一民,肖毅强.整合实践教学环节的高年级建筑设计教学模式优化探索—以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为例[J].高等建筑教育,2015,24(04):74-77.
作者简介:李少红(1973-),女,山东蓬莱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建筑历史与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