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古漳
传统美术课堂缺少人文关怀,缺少生命的活力,忽视了教学内容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及学生的情感需求,也忽视了学生的实践体验,出现了诸多非生态的现象。笔者认为,教师可将生态美育理念引入美术课堂,从对象上突破,树立生本理念,给予学生人文关怀;从教学内容上突破,由单一走向多元,融入音乐、历史等内容;从审美上突破,将学生的感觉融入审美,促进学生的审美感知。
一、构建生态的校園环境
教师要将生态理念融入美术教学中,让学生能诗意地生存。近年来,学生学习压力较大,违法犯罪现象呈现上升趋势,教师应将学生置于欢乐的世界,让他们身心愉悦地参与美术学习。如教师可以为学生营造发泄的空间,开设心理健康讲座,让他们倾诉想说的话,发泄自己的情绪,让学生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另外,教师要尊重学生、关爱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辨别美丑。以调整秧田式的座位为例,在造型课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异质分组,让他们交流自己的创作心理,使知识得以分享,情感得以交流,智慧得以碰撞。同时,教师要发掘学生的潜能,利用墙面可循环创作的特点,让学生大胆展示自我。在学生创作后,教师可以邀请学生家长前来观看,满足学生的表现欲,让他们找到自我价值。
二、建立开放的教学内容
各学科和谐共融,可以形成共生的生态关系,所以教师要将美术与音乐、文学、历史等学科融合起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近年来,各种非主流的装扮、粗俗的剧盛行,影响了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导致学生难辨别真假、美丑、善恶,所以教师必须将生态观引入教学中。
如在教学《力量与生命——外国雕塑艺术》时,教师让学生观看《卧像·手》,学生会感到很“丑”。此时,教师可以结合建筑、美学等知识解读这个雕塑作品,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学生只有了解创作的背景,才能正确地认识这幅作品。音乐以听觉为主,舞蹈以听视触觉为主,美术以视触觉为主,教师将多种感官融合起来,可以帮助学生形成通感能力。
又如在教学《用心灵接触自然》时,教师让学生聆听潺潺的流水声、青蛙和小鸟的叫声,各种自然界中的声响交相辉映,表现出一个生态的主题,学生只有亲近、聆听自然中的声音,才会引发情感的共鸣。同时,教师也可以将少数民族的舞蹈与动作联系起来,提升学生的艺术高度。另外,教师要将美术教学与学生的生活结合起来,让学生感受作品表现的情感。
三、促进学科的联系融合
教师要将各学科联系起来,形成互生互补的关系,然后引领学生联系生活发挥想象,表现丰富的主题。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可以将教具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如在教学《熟悉的物品》时,教师可以先呈现生活中常见的物品,让学生感知常见的构图形式,如安定有力的水平式、严肃端庄的垂直式、优雅变化的S型、饷和有张力的圆形等,然后提出“画家描绘的对象是什么?这些静物是如何组合的?画家是以怎样的方式记录静物的?传达了怎样的意境?是如何表现作画的情绪变化?”等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静物画的世界,进行有针对性的欣赏,感受线条的魅力。
四、采用绿色的教学评价
教师常以学生的作品来评价学生,其实是不合理的,因为美术作品不能完全反映学生在创作中的努力程度,有的学生天赋较高,只需稍作努力就能画出好的作品,而有的学生虽然尽力了,却未画出有美感的作品,这种“统一标准”的评价打击了后进生,产生了负面的影响。教师要将生态理念引入美术教学评价,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教学目标包括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个维度的内容,所以教师的评价应是多样化的。教师可以采用相对评价法,依据学生的创作意图,找出并分析存在的问题,让学生从中获得审美的体验,教师也可以采用多元的评价,让师评、自评、他评、家长评等共融,对学生进行多方位的评价,让学生的自我价值得到体现。总之,教师的评价要具有人文性,要肯定学生的努力,要为学生提出努力的方向,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五、结语
总而言之,在初中美术教学中,教师要树立生态美育观,加强多学科的融合,建立与自然、社会的联系,让学生自由地创造美,从而形成诗意的审美课堂。
(作者单位:江苏省滨海县正红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