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让小学语文课堂有滋有味

2019-07-19 06:15朱玮
知识窗·教师版 2019年5期
关键词:蔺相如台风语文课堂

朱玮

课堂教学已经不是一个新的话题,有关课程的结构、类型,以及怎样备课和上课等问题,教育学家已经研究了几十年。有的问题看起来好像早已经得到解决,但如果认真研究起来,你会发现尚有未被人们探索的方面。笔者认为,小学语文教师应从链接生活,丰富儿童的表达资源;融入生活,拓宽学生思维;贴近生活,回归学生情感体验这三个方面入手,才能让小学语文课堂变得有滋有味。

一、链接生活,丰富学生的表达资源

小学阶段的基础课程以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为主,限制了学生认识周围世界的可能性,贫乏的课堂生活不能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于语言实践。小学生渴望了解周围的事物,倾诉自己的满腔热情,谈谈自己的认识,聆听别人的想法,解答自己不懂的问题,如果教师能够简明扼要地以学生乐意接受的方式进行讲解,有助于学生正确认识周围的世界。当这些真实的、广阔的生活真正来到课堂,教育的空间就得到了延伸。

如在教学苏教版语文教材《最后的姿势》时,有的教师这样导入:“还记得2008年的汶川地震吗?”大多数学生出生于2010年之后,对于2008年发生的地震没有感触。当时正值“山竹”台风来袭,为了便于学生理解,笔者以“山竹”为话题导入,让学生说说从电视上看到台风的画面,说说台风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影响,说说救援人员的工作状态,说说记者报道台风新闻时的艰辛场面……

无拘无束的谈话,对习作教学也有帮助。如课文《最后的姿势》将地震发生时的场面和谭老师的行为结合起来描写,衬托出谭老师的人物形象,教师可以将其他学生的看法作为侧面描写,让学生共同感受,教会学生与他人互助合作。

二、融入生活,拓宽学生思维

传统的教学方法或固化的课堂结构模式局限了学生的思维,所以在执教苏教版四年级教材《春联》时,为了让学生在生活中理解课文,笔者鼓励学生从身边的人、物、事等方面寻找素材对对子。有的学生用同学的名字创作了对联:“俊伟俊羽二人齐奋进,苏徽苏豫三省一家亲。”有的学生用家乡地名创作了对联:“通州通南通北通八方,掘港掘东掘西掘四海。”因為素材来源于生活,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思维。三里墩对八角井,花鱼地对虎头池,朱家园对葛家庄,吴家老园对谭家草庙……尽管也有一些不成熟的对子,但这样的课堂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贴近生活,回归学生情感体验

学生在课堂上阅读的是相同的文本,容易激发共同的思想和感情,但是文本的思想内容和形象描绘对每个学生的影响千差万别,这导致每个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不可能完全一致。

如在教学《负荆请罪》时,每个学生对蔺相如和廉颇这两个人物的想法都不相同,所以在排练《负荆请罪》的课本剧时,每个学生的表现方式也不一样,有的学生将廉颇演成了一个犯错的人,有的学生把廉颇演成了李逵式的人物,有的学生把蔺相如演成了一个斯文的书生,有的学生把蔺相如演成了懦弱的文官,更多的学生把蔺相如演成了大义凛然的英雄形象。对于学生这样的表演,教师不应判断对错,而应联系《史记》中的相关故事,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从学生的情感实际出发,从学生的视野揣摩人物内心,并对学生的表演进行点评,提升学生的表演能力。

如果整堂课的学习得到的合理结果是教师心中关于文本意义的解答,无疑会伤害学生解读文本的积极性。如果教师不能让每个学生按照自己的思考方式、情感体验和性格特点来感受文本,就很难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活跃起来。因此,教师应该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承认学生是小学语文文本解读的共同体,尊重学生真切的生活体验及情感特征。

笔者认为,学生在课堂上的精神生活要积极、充实。课堂也是一种生活,学生在课堂上的生活应该是与教师、同学一起交谈自己的想法。只有开放的、自由的、轻松的、不装模作样的生活,才能丰富多彩、富有意义。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马塘镇潮桥小学)

猜你喜欢
蔺相如台风语文课堂
巧用应答器,提高小学语文课堂实效
浅谈游戏化教学提升低年级语文课堂实效的策略研究
负荆请罪
EF2000台风战斗机
基于思维能力培养的语文课堂生成资源运用例析
“表现性”语文课堂风景——建瓯市东峰中学课改观摩侧记
将相和
呼呼!台风来了
负荆请罪
负荆请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