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丹
〔摘要〕“同题异构”,或称为主题式同课异构,是指同一个主题或问题,由不同的教师遵循教学规律,结合教学特点和学情进行教学设计,进而优化课堂教学。心理教研采用“同题异构”的模式,能有效提升教学策略,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本文结合天河区“生命教育”的教研实践活动,深化了对“同题异构”的理解,引发了对心理课堂教学设计和组织实施的思考。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课;同题异构;生命教育
〔中图分类号〕 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9)18-0038-02
2019年4月,笔者有幸参加了广州市天河区组织的以“拥抱生命,转化危机”为主题的心理同题异构课例展示。三位教师依照自身对选题的理解,结合各自的教学风格,呈现出同中求异、异中求同、风格迥异的三堂课。
“同题异构”,顾名思义,是指同一个主题或问题,由教师采用不同的教学设计来完成,是教学实践中“教无定法”的具体显现。这一授课方式,鼓励教师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充分调动自身的个性化资源,在教学实践中做到“八仙过海,优势互补”,从而提升课堂效果。作为从业几年的青年心理教师,笔者常常疑惑于心理课的主题该如何细化和切入,教学的组织和实施该如何突破和创新,这次的观摩学习引发了笔者的一些思考和遐想。
一、背景分析,探究课题切入点
本次同题异构课探讨的主题是“拥抱生命,转化危机”。春季三、四月是万物生发的开始,也是校园中抑郁情绪、心理危机多发的季节,顺应时节的变化,在心理课中融入生命教育和危机处理,能对学生进行及时疏导和有效引导。
我国的生命教育始于20世纪90年代,经由台湾、香港地区介绍到内地并引起广泛关注。它是以个体生命为着眼点,使青少年在与自我、与他人、与自然建立的和谐关系中,成全生命,实现生命的和谐发展。另外,经济全球化与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在为青少年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青少年生命价值观的形成,校园欺凌、自残甚至自杀事件的背后,折射出一些中学生在看待自我生命与他人生命,以及如何处理心理创伤和不良事件方面,亟须外界的关注和引导。
授课者覃老师选择了“人与生命”这一维度,从“未知死,焉知生”的视角出发,设计了“清明时节话生死”。课例中,以我国四月清明祭祖这一习俗为契机,引发学生了解死亡、认识死亡,从而探寻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同样是探讨生命价值, 邓老师则从增强生命韧性的角度,设计了课例“人间很值得”。学生在“你的生命有多重?”的身体雕塑活动中,领悟到人生是负重前行,引导学生敢于直面生命中的不易,提升自助与助人的意识和能力。
腾老师着眼于生命中的创伤经历和负面感受,设计了课例“我是神笔马良”。整节课以叙事提问贯穿其中,在马良的“神笔”下改写过往的不良事件,引发学生重新审视创伤和伤害,发掘新的视角,建构新的力量。
二、 因材施教,找准教学契合点
孔子曰:“深其深,浅其浅,益其益,尊其尊。”其教育主张就是“因材施教”。同题异构教研模式鼓励教师围绕主题,结合教师自身的教学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契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身心发展需求,灵活开发教学资源。
课堂导入环节,教师们各出奇招,较好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如“我是神笔马良”一课,教师带领学生观看马良的神话故事导入课题。在“人间很值得”一课中,教师通过设问和思考,让学生用身体动作来演绎生命的重量。在课堂的组织和实施过程中,既要考虑学生的身心特点,又要结合选题来进行设计。以“清明时节话生死”一课为例,教师在导入阶段展示清明节祭祖和墨西哥的亡灵节的图片,在中西两种文化对比中引出对“死亡”的不同感受。接下来通过几个问题的推进,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课堂主要设问如表1。这节课的对象是初二年级,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已经由经验型水平向理论型水平转化,通过一个接一个充满哲思的叩问,使学生能够直面内心,既能理解“死”的意味,又能看到“生”的渴望,挖掘生命的价值。
三、张扬个性,彰显区域特色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任何一个教师都不可能是一切优点的全面的体现者,每一位教师都有他的优点,有别人所不具备的长处,能够在精神生活的某一个领域里比别人更突出、更完善地表现自己。”“同题异构”教研模式让我们清楚地看到教师之间的差异性:这三节课中,我们看到亲切温婉、循循善诱的邓老师,领略了理论扎实、善于运用身边资源创设情境的覃老师,也见识到巧思妙想,将神话故事和叙事疗法融入课堂的滕老师。
近几年来,天河区尝试将戏剧元素融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开展了戏剧心育主题活动课、“一人一故事剧场”等实践探究,并取得良好的成效。例如,在“我是神笔马良”一课中,教师提问:“如果你拥有了这支神笔,你要用它来做什么?”“你对石头君(创伤事件)的感受是什么?”让学生用身体动作表达出来,多次用到了定格画面的技术。美中不足的是,定格展示中,学生没有完全的放松和投入,身体动作略显僵硬。公开课的情境压力对于戏剧教学的要求更为严苛,如果让学生在课前做一些肢体的放松训练,或者邀请听课老师和学生做一些身体互动的小游戏,也许能降低学生的紧张感。
在“人间很值得”一课中,教师先是采用动态雕塑技术,让学生感受到生命的重量。然后在教师入戏环节,学生围成一圈坐下,由教师扮演受助者坐在中间,学生扮演援助者来出谋划策,抚慰求助者。学生在角色互换中,感受到极大的心理自由,在和谐的气氛中,发展了助人的意识和能力。此种教学方式,能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但对教师的控场和应变能力是一个较大的考验。
四、反思与展望
萧伯纳曾说:“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换,我们每人拥有两种思想。”“同课异构”这一教研模式犹如一朵含苞待放的花蕾,为心理教师间的交流互动提供了绽放异彩的机会。借助这一契机,教师共同探讨,交流經验,分享喜悦和收获。在这种全方位的合作探索中,心理教师既能充分地张扬个性,展现自我风采,又能在与同行的比较和交流中碰撞思维,不断提升教研水平,促进自我的专业成长。
(作者单位: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实验中学,广州,510800)
编辑/张国宪 终校/于 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