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璇
摘 要 以移动自媒体为主的微时代,令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方式发生了质的变化,深刻变革着思政课堂,给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准确把握微时代网络舆情发展动态,转化为思政课教师的话语体系,坚持亲和力、吸引力、凝聚力、引领力“四力”并举,不断提高学生的课程满意度和“获得感”。
关键词 微时代 “四力” 获得感
中图分类号:D61文献标识码:A
随着我国移动互联网的全面覆盖、移动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升级以及移动自媒体智能手机的私有化、普及化、自主化、平民化,不同领域都引发了革命性的浪潮,我们已经进入了微时代。以微博、微信、微视频等能够进行自主表达的移动自媒体平台成为学生群体的最爱,令现今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方式发生了质的变化,也给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1微时代变革思政课堂“获得感”
在新媒体火热的时代,随着微信、微博、今日头条的火起,再到快手、YY等直播平台快手的日活跃用户超过4000万,月活跃用户达到1亿,快手官网数据,目前它已拥有4亿用户使用,每天会产生数百万原创视频。思政课堂教育“获得感”,一是获得适应社会发展、适合人生发展的思想、政治、道德、法律等观念性知识,产生思想被正面引导与“教化”的获得感;二是获得化解其成才成长过程中遭遇的思想困惑和精神困扰,在思想观念上产生被“点化”后的醍醐灌顶、茅塞顿开的获得感。而微博、微信、微视频等微媒体蓬勃兴起,微社交、微阅读、微购物、微医疗等微应用迅猛发展,各种自媒体终端和社交网站等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场域,使思政课堂环境面临深刻变革。
(1)新视野新领域。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信息技术提供了便捷的信息共享手段,使随时随地的信息采集成为可能。各种终端设备将海量数据置于像“清博指数”“百度指数”等网络公共空间,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大数据共享平台,通过对这些平台数据的采集、挖掘与分析,回应人们的思想需求,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视野和新领域。
(2)新途径、新渠道。微时代信息发布,人人可为,网民可以通过BBS、网络社区评论、网络直播、微信、微博、QQ等各种数据平台,充分表达自己或群体的愿望、意见和诉求,从而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这些方便快捷、多样化的新渠道,凸显了主体性和平等性,调动了积极性和创造性,极大地激励、提高了人们的满足感、参与感、价值感和主人翁意识。突破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盲人摸象”的困境,不仅能够使思想政治教育实现资源共享、统筹协调各主体力量,打通思想政治教育各个渠道之间的信息壁垒,而且促进主体间的对话与合作,打破时空限制,促进资源整合,开拓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的新渠道。
(3)新技术、新资源。像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都是新技术的有效尝试,不仅形式多样,而且互动性强,充分调动了参与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了人们的参与感、存在感、价值感等,使人们在参与过程中的“获得感”得到极大满足。再者,微平台使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的模式更多样。像Igoogle应用、OpenID应用、微博应用、易班应用、麻省理工(MIT)的虚拟校园(Icampus)等,这些教育模式及应用,使人们能随时随地更新和发布最新动态信息,跟踪和记录自己的学习过程,分享资源、查阅信息,随时随地就某个主题进行讨论和交流,使学习的共享性和泛在性更强。
2微时代挑战思政课堂“获得感”
微时代的到来,在丰富人们生活的同时,各种良莠不齐的社会思潮也纷至沓来,经微媒体的传播并不断放大,对现实社会产生很大影响,给青年大学生思政教育带来了新挑战。
2.1多元思潮挑战意识形态安全
微媒介平台上充斥着形形色色的、零星碎片化的、海量而又未经任何“筛选”的社会思潮。其中一些不健康的非马克思主义或者反对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思潮一旦被别有用心的人捕捉、剪辑、嫁接、利用、转发和鼓吹,容易误导接触信息者,尤其是世界观、价值观还未定型的青年。非马克思主义或反对马克思主义的新自由主义、无政府主义、民主社会主义等思潮会让青年眼花缭乱,无意识中挑战了在课堂上获得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弱化了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动摇或放弃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影响意识形态的安全。
2.2主体权威难以形成共鸣
微时代的到来,使传统的由教育主体精心挑选、合理安排,集中向青年灌输的特定教育内容,现已被媒介上各种海量的思潮所淹没。传统的仅仅课堂传授早已失去吸引力,转而在微媒介中享受快餐式的知识文化传播。更有胜者,先入为主的媒介信息占据主导地位,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权威受到严峻的挑战。
2.3教育效果难以预见
传统的思政教育对自身的教育效果的具有一定预见性的。随着微时代的到来,人人都可以利用微网络获得第一手的信息,课堂上的思政教育到底有多少可以入脑、入心,存在極大的不可控性和不确定性。微媒介,跨国别、跨文化、跨人群,呈现在微媒体上的信息良莠不齐、鱼龙混杂,更为博人眼球,出现一些低俗色情、歪曲事实的不良信息,而网络立法、网络教育、计算机监控技术又相对滞后,致使网络舆情难以监控,课堂教育效果难以预见。
3微时代“四力”助力提升思政课堂“获得感”
准确把握微时代网络舆情发展动态,要对思政教育主阵地的思政课堂教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不断改革,不断探索把党的思想理论成果转化为学科学理和教学内容、转化为思政课教师的话语体系,让思政教学从空中落在地上,从文本进入学生心里,坚持亲和力、吸引力、凝聚力、引领力“四力”并举,不断提高学生的课程满意度和“获得感”。
3.1提升亲和力——从晦涩难懂到通俗易懂
微时代,大学课堂尤其是思政课堂长期出现“六多六少”的局面,“抬头的少了,看手机的多了;看书的少了,听故事的多了;闭卷的少了,开卷考试多了;沉默的少了,爱表现的多了;提问的少了,网上议论多了;严肃性少了,媚俗戏虐多了。”造成这样困境的诸多因素,首先是互动性不够,亲和力不够,造成师生心理的疏离。再者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有着专业化、系统化的理论体系,有着专业的概念、原理和方法,这与学生的兴趣爱好存在一定的差距。为了使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能够得到更多学生的认同,就必须使理论表述、解读通俗化、形象化,以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例如,《领导人是怎样炼成的》微视频和《习主席的时间都去哪儿了》漫画。习近平总书记在视频中以卡通形象出现,从最基层的大队支书干起,到国家副主席,再到党的总书记、国家主席,经过多个重要岗位的锻炼,充分体现了中国领导人产生机制上的“中国功夫式的长期锻炼、选贤任能”特点。多数同学都认为这个微视频生动、有趣,没有刻板严肃,是“跟得上时代的宣传片”,同学们对“好可爱的习近平”,都会亲切称一声“习大大”。这些微文化产品巧妙运用视频、图片、数据等方式直观地呈现了领导人的形象,同学们看到的不仅仅是崇高威严的领袖形象,更多的是平民化的领袖面貌,领袖、政治对同学们不再是“遥不可及”、“敬而远之”,而是可以“亲而近之”“近而敬之”的。
3.2增强吸引力——从枯燥乏味到引人入胜
如何扭转思政课老师在台上“滔滔不绝”、学生在下面“昏昏欲睡”的尴尬场面,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调动起来,除了要用灵动、清新、有温度的話语表达之外,还要以网络文化的形式,通过漫画、图片、视频、音乐、微电影、抖音等丰富形式来呈现,提高课堂吸引力和实效获得感。八项规定内容也不是直接陈述,“扫一扫”二维码也用应运在课堂,八项规定表情包就会出现在同学们的手机上,解读表情包就是在传授党的政策,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有了情感的交流和个性的表达,消除了对思政课的抵触和距离感,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追寻,内化于心。
3.3强化凝聚力——从迷茫松散到凝心聚气
社会舆论反映人心向背,影响着人们的行动和局势的发展,在造成或转移社会风气方面具有不可估量的影响 。微时代,纷繁复杂的社会舆论,难免有鱼龙混杂、混淆视听的噪声。如何识别有利于人民的舆论,有利于社会主义建设的舆论,凝聚人心,借以提升大学生的国家凝聚力,需要思政课的舆论整合,需要在思政课堂对大学生混乱的认知给予意识形态、理想信念、道德感知方方面面的定心“获得感”。如何最大限度地提升当代大学生的国家凝聚力,首先是在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认同力上,思政课起到了很好的理论导向功能,从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出发,结合社会上人们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的现实状况,使大学生能认清社会主义的本质,明确认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观导向;二是在政府权威和执政理念的感召力上,思政课从历史的角度出发,研究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了解人民政府的职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执政方针和政策,增强大学生政治参与的热情;三是凝聚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构筑当代青年大学生的精神支柱;四是针对大学生道德情感的庸俗化、道德认知的多元化倾向、道德意志的薄弱化倾向,思政课要弘扬正气、增强国家民族认同感、提升对国家、民族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3.4提高引领力——从思想混乱到勠力同心
微时代,网络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愈演愈烈。毛泽东始终高度重视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他曾强调指出:“马克思主义必须在斗争中才能发展。”微时代的网络环境中,西方发达国家正凭借微媒体技术上的优势不断向我国进行意识形态领域的微渗透,大肆宣扬民主社会主义、新自由主义、后现代主义、“普世价值”、历史虚无主义等思潮。这些错误思潮正借助微媒体传播技术上的便利,以微渗透的方式不断冲击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对马克思主义产生怀疑、动摇乃至否定,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缺乏信心,对共产主义的实现感到渺茫,进而实现西方国家分化与西化中国的图谋。提升、巩固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引领力势在必行,刻不容缓。首先认识马克思,从5集通俗理论对话节目《马克思是对的》开始,认识一个有着激情昂扬、叛逆任性的青春岁月、伟大爱情,和恩格斯的伟大友情之舟的马克思,到为了“为人类幸福而工作”这个信仰一往无前的马克思。“大胡子老头”有血有肉的就会和同学们站在一起。他的理想信念也会像种子一样,种在同学们心理。二是纠正对一些马克思主义“断章取义”式的误读和误解。为了正本清源,必须深入研读马克思主义原著,还原马克思主义的真实面貌。在课前,组织学生课前接力读原著是很好的实践,旗帜鲜明的举好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大旗,尤其是与时俱进、一脉相承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大旗。三是对错误社会思潮有理有据进行批判。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旗帜鲜明地批判民主社会主义、新自由主义、后现代主义、“普世价值”、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对这些错误思潮产生的原因进行全面分析,指明错误的实质和危害,并对其开展批判与斗争。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们要“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思政课教师应积极传播“微时代”的正能量,有效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坚持亲和力、吸引力、凝聚力、引领力“四力”并举,着实提升思政课教学“获得感”,驻守牢、驻守好思政课堂主阵地。
参考文献
[1] 王习胜.“思想咨商”助力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J].教学与研究,2018(01).
[2] 张筱荣.微时代执政党意识形态安全风险控制“四力”思路简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05).
[3]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10-2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