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子同,陈鸿昭,张甘霖, ,杨顺华,
1. 土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江苏 南京 210008;2. 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 100049
中国与中亚五国交往历史由来已久。公元前 2世纪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今亚洲中部地区,简称中亚)。公元97年中国第一次派甘英去大秦(古罗马帝国)寻求与西方交往(单之蔷,2015)。由于罗马人喜欢丝绸,继而通过西亚、中亚诸国进口中国丝绸。1860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到中亚考察,由于他的考察和宣扬,此后“丝绸之路”的美名广为流传。2013年习近平主席在哈萨克斯坦首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使“丝绸之路”焕发出勃勃生机。5年来,越来越多国家和地区意识到“一带一路”拥有广泛的合作领域和合作前景,纷纷表示要积极参与建设“一带一路”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本文以“一带一路”为切入口,重点综述中国和中亚五国土壤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建设问题。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定义,中亚所指范围西起里海、东到大兴安岭,北自阿尔泰山、萨彦岭,南至喜马拉雅山的区域。这包括了阿富汗、巴基斯坦和伊朗的北部,印度西北部,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哈萨克斯坦的全部,中国的新疆、西藏、青海、甘肃河西走廊、宁夏北部和内蒙古及蒙古国西南部地区(陈曦等,2015)。
中亚位于欧亚大陆中心,是连接欧亚大陆和中东地区的桥梁,是连接欧洲和亚洲的重要关口,不同文明和文化的交汇处,也是古代“丝绸之路”穿越的地方,当今欧亚大陆桥横贯其中,区位条件优越,地理位置非常重要。1904年,英国地理学家麦金德将其命名为“心脏地带”。中亚五国与中国新疆西部连接紧密(杨德刚等,2013。图 1)。其东南部的帕米尔高原海拔6000-7500 m,与天山山脉和阿尔泰山脉相连,构成一道巨大屏障,阻挡并拦截大量西风气流水汽,造成降水、降雪高度集中降落在山区,成为干旱区的“湿岛”。盆地和平原、谷地降水稀少,且不能产生地表径流。河流都源自于山区,没有通向大洋的通道(除额尔齐斯河外)。河水出山口后,除被发展绿洲灌溉农业外,大多潴水于平原河流尾闾而形成湖沼,少量消失于荒漠和盐沼。依靠冰雪融水的灌溉,绿洲处于极端干旱区而不旱,地貌呈现出山地-森林-草原-盆地、平原、绿洲寓于半荒漠、荒漠的内陆干旱生态环境格局。具有绿洲经济多样,大部分以灌溉农业为主体,农、林、牧多种经营。沙漠油气资源相对富集,山区有色金属矿产丰富的鲜明特点(陈曦等,2015;周立三,2007)。
图1 中亚五国位置示意图Fig. 1 Sketch map showing the location of the five Central Asian countries
中国西北地区新疆,其土地面积为 225.4×104km2,2018年末常住人口 2486.76×104人,是一个多民族聚居,以灌溉农业和荒漠放牧业为主的农业区,也是中国西部地区内引外联的主渠道与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新疆已基本形成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第三产业占重要地位的产业结构(梅旭荣,2011)。
中亚五国总面积约 400×104km2,总人口约6300×104人,60%面积是荒漠、半荒漠,其余是森林、草原、山脉及主要集中在河流两岸的居民点(图2)。研究表明,中亚五国草地面积占土地总面积一半以上。农业结构特点是草地为主,耕地次之(吉力力·阿布都外力等,2015)。中亚五国是世界上民族成分最复杂的地区之一,分布着100多个民族。由于各国土地面积、人口、油气矿产等禀赋和国家所走道路、政策不尽相同,经济发展很不平衡。
哈萨克斯坦是中亚第一大国,面积 270×104km2,人口1700×104人,油气资源丰富。虽身处内陆,但该国是粮食出口国、世界产粮大国,是中亚五国经济实力最强的国家。2012年人均GDP 1.3万美元。曾是“丝绸之路”北新道重要驿站,是中国陆路油气进口的重要通道和来源国。
土库曼斯坦是中亚第二大国,面积49×104km2,人口 684×104人,90%国土被卡拉库姆沙漠覆盖。是“丝绸之路”要冲,盛产棉花。人均GDP 6549美元,2014年中土边贸额接近千万美元,出口至中国的天然气商品值 10倍于从中国进口的机械、钢铁、电子产品等(刘昂,2015)。
乌兹别克斯坦是中亚第三大国,人口第一大国,面积 44×104km2,人口 3000×104人。在沙漠中散布着许多河谷绿洲,为全球第三大丝绸生产国,是中亚最重要的瓜果生产国。天然气储量居中亚第二位,人均GDP 1862美元。曾是“丝绸之路”与中国西域北道和南道的汇合点,文化遗存丰富。
图2 中亚五国土地面积(a)及主要土地利用类型面积比例(b)(龚子同等,2017)Fig. 2 Land areas (a) and the proportions of major land use types (b) in the five Central Asian countries
吉尔吉斯斯坦是中亚第四大国,面积 20×104km2,人口452×104人,全境都在海拔500 m以上,50%地区海拔为 1000-3000 m,30%地区海拔为3000-4000 m。年降水量200-1000 mm。经济以采矿业和畜牧业为主。山谷地区种植小麦、棉花、甜菜和烟草等。
塔吉克斯坦,面积 20×104km2,人口 87×104人。90%以上地区为山地,50%地区海拔在3000 m以上,气候垂直变化大,年降水量150-700 mm,耕地面积仅占5.65%,草地也只有26.45%,农产品以麦类、果园和蚕业为主。
中亚不仅有世界干旱地区的主要土壤类别,还有独特的寒性、盐积、超盐积和盐磐干旱土,湖泊干涸或河流改道形成的残余潮湿正常盐成土,绿洲的灌淤旱耕人为土(龚子同等,2017)。也有类似于极地又不同于极地,被称为世界屋脊的帕米尔-青藏高原的高寒冻漠土(顾国安等,1992)。荒漠地区风化作用微弱,使土壤具有浅(土层浅薄)、粗(颗粒粗)、盐(土壤盐化)、瘠(土壤养分贫乏)等特征。土壤地球化学空间分异规律也有鲜明特点(龚子同等,2017。图3),构成这一地区特有的土壤发生特点。
中亚五国基本上沿用俄罗斯土壤分类,共分出9个土纲、22个土类(张建明等,2013)。按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主要有人为土、干旱土、盐成土、均腐土、淋溶土、雏形土、新成土等(龚子同等,1999,2007)(表 1)。
表1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与中亚五国土壤地理发生分类对比Table 1 Main soil types in Central Asia according to Chinese SoilTaxonomy and the Genetic Soil Classification of China
图3 天山至吐鲁番盆地土壤盐类化合物地球化学分异(龚子同等,2017)Fig. 3 Sketch map showing the geochemical differentiation of soil salt across the Tianshan Mountains-Turpan Basin transect
2.2.1 人为土
经过长期人工作用(灌溉、堆垫、耕作、施肥),形成具有灌淤表层(灌溉耕作层,Aup1)、灌淤犁底层(Aup2)的灌淤旱耕人为土。
2.2.2 干旱土
在干旱气候和以旱生灌木为主的植被影响下,土壤有机质矿化作用强,腐殖质含量低,形成干旱表层。土壤垒结在起泡的空气封闭下,形成孔泡结皮层和片状层(图4),这是干旱土的最大特点。
图4 干旱土剖面的干旱表层(a)及孔泡结皮层(b)Fig. 4 Aridic epipedon (a) and crustic epipedon (b) of an Aridsols pedon
2.2.3 盐成土
上界在矿质表土至30 cm范围内有盐积层,或上界在矿质表土至75 cm范围内有碱积层,即为盐成土。
2.2.4 淋溶土
温带山地湿润气候森林植被下,腐殖质层(A)之下即为黏化层的土壤。土层较厚,含较高水分,是较肥沃的林业土壤。
2.2.5 均腐土
分布在温带、暖温带半干旱草原,具有暗沃表层和均腐殖质特性(Rh),盐基饱和度≥50%的土壤。
2.2.6 雏形土
是具有雏形层的弱度发育土壤,分布十分广泛,从干旱、半干旱地区到湿润地区都有分布。
2.2.7 新成土
是新近形成的只有淡薄表层的土壤。在干旱区风沙物质所在地、各种基岩风化物上或河流冲积物上、人为活动强烈地区都有分布。
根据土壤地域分异规律,按照区别差异性、归纳共同性的办法,把中国和中亚五国土壤划分为 5个土壤区(图 5)(Кoвдa,1954;文振旺,1965;龚子同等,1988;张建明等,2013;龚子同等,2014)。
2.3.1 寒温带土壤区
西起里海,东至中国、蒙古国,北面与俄罗斯均腐土带相连(龚子同,2012),主要分布在哈萨克斯坦中北部。属森林草原和干旱草原带,最热月<16 ℃,最冷月-30 ℃,年降水量150-300 mm,主要土壤为均腐土。大部分为放牧场和草场,部分为雨养农业区。
2.3.2 中温带土壤区
位于哈萨克斯坦南部、中国北疆。属中温带灌木、半灌木和小灌木荒漠带,最热月 16-24 ℃,最冷月-30 ℃,年降水量不足100 mm。土壤为干旱土、砂质新成土、龟裂残积盐成土。没灌溉就没农业,绿洲以农为主,适合喜凉作物,牧区秋冬产草量不足。应实行农牧并重,促进粮食、经济作物、畜牧业协调发展,注意扬长避短,各有侧重。
图5 中国和中亚五国土壤分区示意图Fig. 5 Sketch map showing the distribution of soils in China and the five Central Asian countries
2.3.3 暖温带土壤区
位于中亚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土库曼斯坦、塔吉克斯坦4国和中国南疆。为覆盖度极低、结构十分简单的暖温带荒漠,最热月 24-30 ℃,最冷月-10-0 ℃,年降水量<40-20 mm。土壤为干旱土、残积盐成土、砂质新成土,是古老绿洲农业典型区,同时也是 20世纪中叶大规模开荒造田的地区,应积极治水改土,克服不利条件,农牧并重,以农为主,加强棉、粮、油、瓜果基地和区域性商品粮基地及以羊为主的畜牧业发展。
2.3.4 山地土壤区
位于中亚五国东南部并与中国境内天山山脉和阿尔泰山相连。生物气候随山地海拔高度上升形成土壤垂直带谱。在阿尔泰山自山麓至山顶为正常干旱土—干润均腐土—寒冻雏形土—冰川永久积雪;天山北坡为钙积正常干旱土—钙积干润均腐土、干润淋溶土—草毡寒冻雏形土—裸岩倒石堆—冰川永久积雪;天山南坡较干旱,缺乏暗厚干润均腐土—森林土壤呈片块状分布,各土带分布界限相应增高;昆仑山北坡山体更干燥,垂直结构中干旱土带扩展,无森林土带,草毡寒冻雏形土只在冰川前缘断续分布。山麓有零星灌溉绿洲和高效春秋牧场;低山带为春秋牧场,南部园艺较发达,中高山带为夏季牧场。
2.3.5 高原土壤区
位于塔吉克斯坦的帕米尔高原和中国青藏高原西北部。属极端寒旱的内陆高原荒漠,最热月<10 ℃,最冷月-18 ℃,年降水量20-100 mm。高原面上土壤垂直分异不明显,仅局部湿润山坡和谷地分布有寒冻雏形土,向上过渡到高山裸岩带和冰川永久积雪。大部分为无人区,暖季有零星小规模游牧,应作为野生动物栖息地,建立自然保护区。
中亚地区土壤资源开发利用,引起“两大三小”的变化,即人工绿洲扩大和沙漠化扩大,天然草场缩小、天然林地缩小、河湖和地下水水量减少。随着人口增加和城镇化发展,带来的压力越来越大,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
绿洲是干旱区农业生产基地,以中国新疆为例,拥有大小绿洲 8000多个,占土地面积不到5%,却分布着全区 90%以上耕地、人口和 GDP产值。中亚的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3国绿洲占土地面积11%,也分布着94%以上的耕地、80%的人口、95%的GDP产值。由于重用轻养,粗放式经营,土壤肥力衰退,造成原来自然肥力较高的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当灌排系统不配套,管理不善,地下水位抬高,或接纳上游地区可溶性盐类,产生土壤次生盐渍化和沼泽化。这是影响旱耕人为土作物产量的主要原因。同时,多数农耕区处于沙漠前缘。开荒或过度放牧,严重破坏固沙植物,造成沙漠化,沙丘不断前移,草场、耕地荒漠化。
中亚地区盐渍土面积大。中国新疆就有1.51×104km2,占平原土地面积27.7%。中亚五国盐渍土面积也达1.39×105km2(吉力力·阿不都外力等,2015)。加上盐渍土类型众多,有盐土、碱土、硝酸盐盐土和硼酸盐盐土等(龚子同等,2017;高以信等,1981)。盐渍土形成的原因有3种情况。一是气候干旱,形成历史久远,盐渍土和石膏正常干旱土分布面积很大(Кoвдa,1954;文振旺,1965。图6,图7)。土壤剖面有盐磐、石膏磐。碳酸钙硬磐及黏土层等不透水层的滞水作用,影响水分下渗。二是水资源不足,加之渠系紊乱,耕地不平,地块过大,大水漫灌;排灌不配套,多灌少排或只排不灌,地下水位上升,盐渍土面积迅速扩大。三是由于中亚咸海的消失引起“沙盐尘暴”,造成“盐随风来”的叠加效应,给土壤带来更多的盐分。
沙漠是气候干旱的产物,沙荒则是过度开发的产物。中亚地区沙漠广布,并非全由荒凉的流动沙丘所占,还有被灌木和草类所固定的沙丘,在河畔和有地下水及泉水出露的地方还可能出现胡杨(Populus euphratica)林。水草丰美处成为牧场,还可开垦为“绿洲”。石油的开采和旅游业的开发都可打破沙荒的生态平衡(孙鸿烈等,2007)。据调查,因风力引起的沙丘移动的面积只占极小部分,而绝大部分是由于过度的农垦、放牧、樵采与挖药,水资源利用不当、工矿交通建设等人为活动诱发的(朱震达等,1987)。
20世纪中叶以来,能开垦的土地已开发殆尽,要进一步开发就得挤占冬春牧场,破坏草场,引起风蚀和风积而使土壤沙化。有些地方甚至被沙所掩没,或细土为大风吹走以后,小砾石残留地面成砾幂(张建明等,2013),加剧牧场季节不平衡,牧区冬春饲料紧缺,草场因超载不断退化。“前车之覆,后车之鉴”,不能再蹈美国在中西部平原、哈萨克斯坦在北部与中国在内蒙古和东北草原大面积开垦的覆辙。
中亚地区由资源开发所带来的环境保护与治理问题也不容小觑。
(1)化学污染
中国新疆为实现粮食、棉花高产,曾过量施用化肥。基肥施氮量平均达171-299 kg·km-2,仅无机氮达到50-273 kg·km-2,造成氮肥利用率下降。乌鲁木齐主要产菜区,地表土壤汞与铅富集最严重,镉、砷含量也高(梅旭荣,2011)。中亚 4国(除吉尔吉斯坦外),几十年来大规模开荒种粮食和棉花,过量施用化肥、农药,同样引起土壤和水体污染(陈曦等,2015;吉力力·阿不都外力等,2015)。
(2)油气田开发污染
一是钻井过程产生的废水、泥浆、岩屑和废钻井液,含有大量重金属离子及有毒有机污染物;二是采油过程中产生量最大的采油废水,常造成局地地下水位上升,引起土壤次生盐渍化;三是落地原油与地面的水、沙、泥土形成混合物,其中的溶解物挥发后污染大气;部分污染土壤和地下水体。落地原油包裹植物种子,使一二年生植物失去萌发力或全部死亡(梅旭荣,2011)。
(3)废弃物污染
许多工矿企业排放含有多种有毒、有害物质的固体废物、废水和生活污水,大部分未经任何处理直接用于绿化或灌溉或漫流渗入地下,对土壤和地下水构成威胁。
(4)矿区污染
吉尔吉斯有一外资开发的库姆托尔金矿,采掘和选矿的废水最终流入有“半空中的一面镜子”之称的伊塞克湖,污染水体,威胁这里的旅游业,不断引起矛盾冲突(刘旻,2015)。在土库曼斯坦境内卡拉库姆沙漠腹地,有一个被称为“地狱之门”的人造大火坑,是 1971年工人们在这里的龟裂盐泥地探测天然气时,地面塌陷产生的一个直径70 m的冒着天然气的大坑,工人担心释放有害气体,将其引燃造成的(刘昂,2015)。
(5)土壤元素地球化学异常引起地方病
在哈萨克斯坦咸海和里海低地的干旱土和盐成土,及生长于其上的牧草含硼量均高,绵羊、骆驼易发生硼肠炎等地方病。哈萨克斯坦富含蛇纹岩的干旱正常新成土,牧草中镍含量高,牛犊、羊羔易患眼病、镍盲症(龚子同等,2015)。
中亚地区光能资源丰富、热量条件较好,气温日较差大,有利作物光合作用产物积累。作物产量高,瓜果、甜菜糖分含量高,品质好。但受到农田数量多、质量差,重用轻养,地力衰退严重的制约,应通过不同肥料合理配施,有机-无机肥配合施用,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加强新型肥料研究等途径提升土壤增产潜力(龚子同等,2015)。同时要严格保护基本农田,建设区域性商品粮基地,规范棉、糖、油基地、瓜果基地及以山羊为主的畜牧业基地,发展优势产品的商品生产。
水是干旱区农业的命脉。没有水就没有农业基础和一切民生。因此,农业、工矿和城镇规模应“依水而定”,节流与开源相结合,以节流为主,建立节水农业体系和推进水资源产业。
(1)恢复和重建内陆流域生态系统的土壤水库
“治水之道在于治源”,源在何处?就在流域中、上游山地对内陆水循环过程起重要调控作用的土壤水库。从陆地水文循环原理来看,内陆地区的陆地水循环是一个在空中是开放的,而在陆地上却以流域为单元封闭的系统(张建明等,2013)。采用系统分析法,可以把内陆陆地水资源库自上而下划分为4个子库,即大气降水资源库、地表水资源库、地下水资源库和土壤水资源库(简称土壤水库)。它们往返贯通,通过频繁的物质(水)与能量(热流)交换,完成陆地水文循环。其中,大气降水是一个地区的总水源。与生态系统距离最近,关系最密切的是土壤水库。为求源头活水,抓住中、上游流域山地土壤水库这个关键环节是当务之急(朱显谟,2005)。
(2)搞好水利工程配套,加强渠系防渗,提高渠系利用系数
平整土地,改进灌溉技术,降低灌溉定额。如果再进一步采用暗灌、喷灌、滴管等先进技术,或用挖隧道的盾构机在地质条件好的基岩上修地下水库,接纳、储存融雪性洪水以供农业用,或减少大量水库、运河、水渠水面的强烈蒸发,可最大限度利用有限水资源。此外,还要加强科学管理、建立用水制度,运用行政和经济手段调动节约用水积极性,不断提高水的利用效率。
(3)调整作物结构,推行地膜覆盖等
中亚干旱区普遍有春水不足,夏水较多的特点,推行地膜覆盖,既可保温又能抑制土壤水分蒸发。以色列人针对南部河谷冬季较温和湿润的特点,采用以生产果蔬、花卉为主的农业结构,与欧洲果蔬生产形成时间差,以价廉质优的农产品输往欧美市场。还培育出用微咸水灌溉的番茄、甜瓜、棉花等新品种,抽取地下咸水养虾,可以不用氯霉素等抗生素,用于出口,其品质更好。这种针对本地资源特点的农业结构决策比单项技术发展更具全局性和决定意义(徐富安,2007)。中亚土库曼斯坦有些地区就具备这种条件,值得借鉴。
图6 中亚盐渍土分布示意图(龚子同等,2017)Fig. 6 Sketch map showing the distribution of saline soils in Central Asia
图7 中亚石膏正常干旱土分布示意图(龚子同等,2017)Fig. 7 Sketch map showing the distribution of Gypsi-Orthic Aridosols in Central Asia
(4)加快国际性河流水资源合作利用
中国新疆伊犁河流域和额尔齐斯河流域大部分河水流入哈萨克斯坦和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与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3国在水资源分配、污染共治问题上也长期难以达成协议(周立三,2007;陈曦等,2005)。应在“一带一路”和上合组织等框架下加以解决,团结合作,互利双赢。
沙漠有干旱缺水、盐渍化、贫瘠、生态环境脆弱等劣势,但在科学家眼里却看到沙漠地区日照长、温差大,不受化肥、农药污染,可建设难得的出口基地,开发出层出不穷的农、牧新品种和沙产业的优势。钱学森先生在20世纪60年代就有在草原上利用太阳能种草、养畜发展“草产业的设想”。1984年他把这个概念扩展,提出“沙产业”。他思量着,中国有大约16亿亩(1.067×108hm2)沙漠戈壁,跟农田面积差不多,假如运用全部现代科学与先进技术,包括物理、化学、生物等基础学科,就有可能创造一个技术密集型的沙产业,间接和直接利用太阳能、风能,大有可为。他对中国科技工作者在治沙,防治、制止沙化上的成绩作了充分肯定,并且把这些工作看成沙产业未来发展的基础(钱学森,1991)。当然,治沙对水的要求是不可避免的,需要在适应自然条件的情况下有限度地进行人工干预。
中亚地区土壤积盐时间长、程度高、组成复杂,早在白垩纪至早第三纪即已初步形成,后来经晚更新世至全新世青藏高原隆起加速了盐化积盐,成为干旱区一大困惑。实际上盐渍土具有两重性。当它用于农业利用时,需要改良,但作为矿产资源却是一大财富,部分盐渍土可发展一种肥料产业(龚子同等,2017)。智利硝石是优质肥料,硝酸盐盐土在中国和中亚五国均有分布,其含氮量很高;中国新疆罗布泊和青海察尔汗盐地的硫酸钾矿是中国重要钾肥产地;青海大柴旦硼砂厂是中国重要的硼砂企业,而中国南方有3.33×104km2缺硼土壤。干旱区硼酸盐土的存在,不正是这种土壤所需要的吗?对于苏打盐土和碱土来说,就地取材,选用优质生石膏,磨得越细,施肥效果越好。有机肥料和绿肥配施,可提高改土效果(文振旺,1965)。
城市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经济技术进步的必然产物。农牧业、农牧区和农牧民是关乎国计民生的根本问题,农牧业兴则基础牢,农牧民富则国家盛,只有让农牧区和城市协调发展,才能建成现代化国家。一是要守住基本农田的数量。在维持耕地质量前提下,统筹城镇和农牧区发展,紧密结合城郊型农牧区实际,建设不同类型的城镇或村庄。按照生态学的原则,真正构建城乡一体的物质循环模式,最有效地利用自然资源,既让乡村为城镇生产安全的粮食果蔬、肉类、牛奶、禽类等副食品,还可发展旅游业,提高农牧民收入和生活环境质量,又让农牧民享受到同城市人相近的公共资源和社会服务。二是注意包括大气、水、土污染等环境问题治理。挖掘现有资源潜力,加大工业和生活用水节水力度,建设节水型社会,减少高污染、高耗水工业的建设。三是根据当地地形、景观和土壤特点,使“森林进城”、“公园下农牧区”。在城镇绿地、郊野山地丘陵和湿地种植各种乡土树林、花草和水生植物。
中亚地区地域辽阔,是东西方交往的通道,不同文明在这里汇聚。它是古丝绸之路穿越的地方,也是欧亚大陆经济文化的战略要地。本区不论地理区位、生态环境、土壤特点还是自然资源,在世界上均占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位置。
本区不仅有发展农牧业的巨大优势,并且有开发水资源利用、发展盐产业和沙产业的广阔前景。
本区发展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也正是环境和资源开发利用中所面临的问题,如绿洲土壤退化,土壤盐渍化、沙漠化和环境污染问题等。因此,在区域生态环境和资源开发利用中,应充分认识自然规律,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同时,加强国际间合作,特别是与中亚五国的交流与合作,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推进建设美丽和发达的绿色家园。
致谢:感谢赵越、董岳、赵晓蕊、张楚和陈雅敏等人协助整理图片和文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