栾艳红,王淑燕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主要环境,父母作为家庭的主体,其教养方式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持久的影响[1],同时也是孩子成长历程中的核心角色[2]。弗洛伊德将父亲的角色定义为规则和纪律,母亲的角色定义为爱与温暖[3]。鲍姆林德用要求和反应性说明父母教养方式,要求是父母为孩子制定的行为标准;反应性指父母给予孩子的爱与接受的程度[4]。国内学者罗云等在研究中将父母教养方式概括为:父母在参与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的言行举止、对孩子的态度,以及秉承的教育观念[5]。因此父母教养方式是由父母自身的个性特征、价值观、教育态度所决定的,并受子女的不同特征的影响而形成的持久的教育观念和行为方式。
情绪智力又称情商,是一种个体通过觉察他人与自己情绪状态,辨析处理情绪问题,进而在情绪信息的指导下管理自身行为、行动的能力[6]。情绪智力作为一种情绪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保护个体避免受到外界的消极影响[7]。高情绪智力的人会把自己的情绪维持在高效率的状态,对事情作出冷静的思考并给予准确的判断;且根据他人的外部表现判断出其内心的想法,并作出相适宜的反应,和他人友好相处,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8]。青春期阶段的初中生,身心发展不成熟,在情绪方面多呈现出强烈和温柔相并的两极化特点,因此他们在生活中不能很好地调节和理解自己和他人的情绪,进而不能准确地沟通并解决出现的矛盾。
子女的情绪智力会根据父母教养方式的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水平。周晶的研究表明拒绝、过度保护的教养方式不利于儿童情绪智力的培养[9]。孙艳平的研究发现消极的教养方式会抑制子女情绪智力的发展[10]。亲子互动的质量对子女的发展起到直接作用,父母教养方式作为亲子互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子女社会性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11]。因此父母的教养方式与初中生情绪智力的关系值得探讨,以期为父母采取更好的教养方式提供理论依据。
简式父母教养方式问卷(S-EMBU-C,蒋奖等人修订)由父亲教养方式和母亲教养方式两个子量表组成,包括“父、母亲拒绝”“父、母亲情感温暖”“父、母亲过度保护”三维度六因子,共42题。问卷使用4级评分,其中第17题是反向计分。该问卷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X2/df为2.48,NFI为0.98,CFI为0.99[12]。经检验父、母亲教养方式量表在研究中的Cronbach α系数为0.74、0.69。
情绪智力量表(EIS,王才康修订)包含33个项目,分为情绪知觉、自我情绪管理、他人情绪管理、情绪利用四个因子。四个因子相加的总分反映被试的情绪智力情况。问卷使用5级评分,其中5、28、33题是反向计分。该问卷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X2/df为2.084,NFI和 CFI均大于0.86[13]。在研究中的Cronbach α系数为0.88。
以濮阳县某所中学为例。选取的被试为初一、初二、初三的学生,共发放问卷180份,回收180份。在删除无效问卷后,剩余154份有效问卷,有效率是86%。被试中,男生55人,占35.7%;女生99人,占64.3%。初一31人,占20.1%;初二53人,占34.4%;初三70人,占45.5%。
对回收的问卷顺序编号后,用SPSS22.0对数据统计处理。
采取配对样本t检验分析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结果表明父亲量表中父亲拒绝、情感温暖和过度保护三个因子的得分水平均显著低于母亲量表中母亲拒绝、情感温暖和过度保护三个因子的得分水平(t=-2.436,P<0.05;t=-6.567,P<0.01;t=-6.366,P<0.01)。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各因子在子女性别上的差异。如表1所示,父亲拒绝(t=2.682,P<0.01)、父亲过度保护(t=2.752,P<0.01)、母 亲 过 度 保 护(t=2.028,P<0.05),性别差异显著,且男生的均值得分均显著高于女生。
表1 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各因子的子女性别差异比较
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初中生父母教养方式各因子在年级上的差异。数据表明,在众因子中,只有父亲过度保护在年级上表现出显著差异(t=3.917,P<0.05)。对其进行事后检验后结果显示:初三年级的得分在父亲过度保护上,显著低于初一年级(P<0.05)。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初中生情绪智力各因子在性别上的差异,结果显示,初中生的情绪知觉、自我情绪管理、他人情绪管理、情绪利用及情绪智力总分在性别上的差异均不显著
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初中生情绪智力各因子在年级上的差异。结果表明,情绪知觉、自我情绪管理、他人情绪管理三个因子以及情绪智力总分在年级上均存在显著性差异。经事后检验发现:(1)在情绪知觉、他人情绪管理、情绪智力总分上,初三年级得分均显著高于初一、初二年级得分。(2)在自我情绪管理上,初三年级得分显著高于初一年级得分(结果见表2)。
表2 初中生情绪智力各因子的年级差异比较
表3 父母教养方式和初中生情绪智力的相关分析
采用相关分析的方法研究父母教养方式与初中生情绪智力的关系。由表3数据可知:(1)父亲、母亲情感温暖与情绪智力总分及各因子均表现出极其显著的正相关关系;(2)父亲过度保护与他人情绪管理、情绪利用和情绪智力总分表现出显著正相关关系;(3)母亲拒绝与自我情绪管理表现出极其显著的负相关关系;(4)母亲过度保护与情绪利用表现出显著正相关关系。
初中生的情绪智力及各因子可能会受父母教养方式的影响,因此采用线性回归分析的方法探讨父母教养方式与情绪智力及各因子之间的统计关系(见表4)。结果:(1)父母教养方式各因子作自变量,情绪智力总分为因变量进行分析可知,母亲情感温暖、父亲过度保护进入回归模型。判定系数(R²)为0.167,说明父亲过度保护和母亲情感温暖对情绪智力的预测性有16.7%,且回归方程有效(情绪智力总分的预测=70.846+0.368×母亲情感温暖+0.148×父亲过度保护,P<0.01)。(2)父母教养方式各因子作自变量,情绪知觉为因变量进行分析可知,只有母亲情感温暖进入回归模型。判定系数(R²)为0.106,说明母亲情感温暖对情绪知觉的预测性有10.6%,且回归方程有效(情绪知觉的预测值=27.988+0.326×母亲情感温暖,P<0.01)。(3)父母教养方式各因子作自变量,自我情绪管理为因变量进行分析可知,只有母亲情感温暖进入回归模型。判定系数(R²)为0.108,说明母亲情感温暖对自我情绪管理的预测性为10.8%,且回归方程有效(自我情绪管理的预测值=20.965+0.329×母亲情感温暖,P<0.01)。(4)父母教养方式各因子作自变量,他人情绪管理为因变量进行分析可知,母亲情感温暖、父亲过度保护进入回归模型。判定系数(R²)为0.125,说明母亲情感温暖和父亲过度保护对他人情绪管理的预测性为12.5%。且回归方程有效(他人情绪管理的预测值=11.348+0.252×母亲情感温暖+0.228×父亲过度保护,P<0.01)。(5)父母教养方式各因子作自变量,情绪利用为因变量进行分析可知,母亲情感温暖、父亲过度保护进入回归模型。判定系数(R²)为0.133,说明母亲情感温暖和父亲过度保护对情绪利用的预测性为13.3%,且回归方程有效(情绪利用的预测值=13.706+0.316×母亲情感温暖+0.158×父亲过度保护,P<0.01)。
表4 父母教养方式与初中生情绪智力及各因子的回归分析
由结果可知父亲教养方式的各因子得分水平均显著低于母亲教养方式中的因子得分水平,这说明母亲更多地参与了初中生的生活且有更高的影响力。这与张雨婷[14]的研究结果一致。母亲由于性别角色和社会角色原因,相比较父亲而言,会花更多的精力陪伴在子女身边,影响其身心的发展,而且母亲在情感上会更加的细腻丰富,对子女也更多地加以保护。
教养方式的性别差异。初中生在父亲情感拒绝,父、母亲过度保护上性别差异显著。其中男生的均值得分在父亲拒绝上,显著高于女生。这与张彪[15]、赖运城[16]的研究结论相同。父亲在教育子女过程中对儿子的教育比对女儿更倾向于采取拒绝的教养方式。在“棍棒下出孝子”的传统理念里,家庭对男孩的教育多采取严格磨炼式的教育,希望孩子越挫越勇,锻炼其意志力,以期在未来取得成功。另外,在父、母亲过度保护因子上,女生的均值得分也显著低于男生。这可能是因为农村家庭中秉承重男轻女的封建理念,父母对男生和女生的教育不能做到一视同仁,会更多地对男生采取过度保护而忽视女生。
教养方式的年级差异。在父母教养方式中只有父亲过度保护存在年级显著差异,且初一年级得分显著高于初三年级,结果与以往结论不一样[17]。由此可以看出随着年级的升高,父亲过度保护教养方式的得分逐渐降低。可能是由于年级的提升,初中生的年龄也在逐渐地增长,他们生理心理方面也在不断地发展成熟。高年级孩子的自我保护意识、分辨是非能力较低年级相比有了很大的提高,所以父亲对高年级孩子的保护和管制相对于低年级的孩子就会降低。
研究发现,初中生在情绪知觉中得分最高,自我情绪管理的得分其次,这说明初中生能察觉到自己的情绪并很快地进行调整。在性别差异上,初中生情绪智力的各个方面均不存在显著差异。这与秦希根的女生在情绪知觉、他人情绪管理和情绪利用上显著高于男生的研究结果不同[18]。这可能是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心智的逐渐成熟,男女生对情绪的管理与控制的程度也都随之增加。另一方面也表明,情绪智力的性别差异不是一成不变的,且情绪智力具有可塑性,在后天的学习与生活方面可以得到提升。
在年级差异上,初中生在情绪知觉、自我情绪管理、他人情绪管理以及情绪智力总分上均存在显著差异。这与曾昱[19]的研究结果相一致,与罗国宾[20]的研究结果部分一致,且初三年级学生的得分均显著高于初一、初二的学生。这说明,初三的学生由于身心的发展,他们的自我认知、自我意识、自我评价能力已经相对成熟,他们能够在社会环境中感知觉察他人和自我情绪,具有积极对情绪进行控制和管理的能力。
父、母情感温暖与情绪智力总分以及各因子存在着显著性正相关,而母亲拒绝与自我情绪管理存在极其显著的负相关,此结果与王才康[21]的结论一致,与黄崇蓉[22]的结论部分一致。这说明初中生情绪智力的培养是受积极的父母教养方式(情感温暖)的影响,消极的教养方式(拒绝)只会起到阻碍作用。此研究结果与甘小荣等[23]的研究结果一致。因此父母在与子女交往中应该爱护和理解子女,积极地回应子女对爱的需求,为子女创造温暖的生活环境,以身作则做好榜样,潜移默化地提高子女的情绪智力。在中国的教育传统模式中,有些家长不善于对子女表达自身的情感,在孩子成功完成一件事时很少主动给予赞扬和鼓励,但当孩子失败时却倾向于嘲讽和指责,这样的教育方式从而使孩子不能有效地管理自身的情绪。另外,结果还发现,父亲过度保护与他人情绪管理、情绪利用和情绪智力总分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母亲过度保护和情绪利用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这是因为青春期的学生情感情绪方面丰富强烈却两极化,一方面急于长大证明自己的能力,另一方面却无法真正摆脱父母独立生存,因此父母的过度保护,使得父母对子女的关爱在家中营造了温暖的氛围,初中生们得到了被重视的满足,体验到了父母的关心,在亲子互动中习得了表达爱与温暖的能力。
母亲情感温暖能显著预测出情绪知觉、自我情绪管理。另外,母亲情感温暖、父亲过度保护可以显著预测出情绪智力、他人情绪管理和情绪利用。这表明父母教养方式和初中生情绪智力关系密切,与吴宗慧[17]的研究发现大致吻合。母亲是家庭中的核心角色,母亲的情感温暖成分在子女的生活中占了极大的比重。在子女经历挫折时母亲会理解,照顾他们的情绪并教导帮助子女及时解决困难。另外,母亲的性别角色特点是温柔、体贴,给孩子传达了爱与理解。良好的行为模式和个性特征给子女树立了好的榜样,使得初中生懂得审视自身,冷静理智地处理生活中、学习中的困难,并利用情绪去完善自身。而父亲相对于母亲来说,陪伴子女的时间较少。父亲的过度保护使初中生很容易得到情感上的满足,在与人交往中会倾向于理解照顾他人的情绪,表达自己的情感和爱,并对他人的反应作出适当的回应,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综上可知,父母教养方式中的父、母亲情感温暖与初中生情绪智力显著正相关;母亲情感温暖、父亲过度保护显著正向预测初中生的情绪智力;积极的父母教养方式(情感温暖)对初中生的情绪智力起到促进作用。在生活中,初中生更多地感受到了母亲的情感与情绪,因此父亲的角色应该发挥其重要影响力,更多地投入到孩子的成长历程中。另外,父母与学校老师应该注重对初中生情绪管理和利用能力的训练,教会孩子用正向的情绪克服困难、解决矛盾。父母是与子女共同成长的,在教育生活中要做到有质量的陪伴,维护好家庭间的第一人际关系,继而采取积极的方式影响提升子女的情绪智力。父母在对子女教育的过程中,要清晰认识并重视自身的价值观、教育态度对孩子的重要影响。要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完善自身的教养方式,重视孩子、理解孩子,避免一味地以严格的方式批评教育孩子。在生活中为子女营造温暖和谐的氛围,适当地给予压力,不放纵孩子,不对孩子采取过度保护,培养其独立自主的习惯。训练孩子管理与利用情绪的能力,处理好与老师、同学之间的人际关系,平衡自身的学习与生活的关系,促进心理健康茁壮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