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1 115户居民家庭结构和乙肝感染家庭聚集性关系研究*

2019-07-18 11:59卜苏洪黄文湧汪俊华蒋芝月官志忠杨敬源
贵州医科大学学报 2019年6期
关键词:同堂人口数隔代

卜苏洪, 黄文湧, 汪俊华, 蒋芝月, 官志忠, 杨敬源,2,4**

(1.贵州医科大学 公共卫生学院, 贵州 贵阳 550025; 2.贵州医科大学 环境污染与疾病监控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贵州 贵阳 550025; 3.贵州医科大学 分子生物重点实验室, 贵州 贵阳 550025; 4.贵州省卫生发展研究院, 贵州 贵阳 550025)

乙型病毒性肝炎(HBV)感染是全球较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1],尤其是发展中国家,乙型病毒性肝炎仍是疾病负担的重要原因之一[2]。国内外研究均显示乙肝流行呈现出家庭聚集性,但原因尚未明确[3]。有调查显示,贵州省少数民族地区乙肝感染存在家庭聚集性[4],并且长期居住在少数民族地区是乙肝感染的危险因素[5],但贵州省少数民族地区乙肝感染家庭聚集性原因仍不明确。家庭结构是家庭成员的构成及其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状态,以及由这种状态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联系模式[6],有研究表明,不同家庭结构的家庭支持既可以促进健康[7],但也可能对健康行为产生负面影响[8]。与全国经济发展水平相比,贵州省少数民族地区经济较为落后,由于外出务工等原因,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较多,导致家庭结构特殊,但不同家庭结构与乙肝感染家庭聚集性关系的研究极少。为此,本次研究从家庭结构的角度分析其对乙肝感染家庭聚集性的关系,为乙肝的综合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资料来源于2013年贵州省少数民族地区乙型病毒性肝炎流行病学研究(科技部“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采用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从贵州省少数民族聚居县抽取8个行政村,随机抽取居住在该地区≥6个月的1 115户1 640名常住居民作为调查对象,实际所得样本1 629人。

1.2 调查方法

1.2.1问卷调查 问卷自行设计,由经过培训的调查员面对面询问研究对象人口学基本情况(性别、年龄、民族等)、家庭情况(家庭人口数、过去一年家庭总收入、一起生活的人有无HBsAg阳性及乙肝疫苗接种史等)。

1.2.2血清学检测及相关指标判定 抽取调查对象空腹静脉血5 mL,采用DR6608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仪对调查对象血液样本进行检测。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定量测定试剂盒、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定量测定试剂盒、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检测等试剂盒均购自广州市达瑞抗体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所有试剂均在有效期内使用。乙肝血清学指标判定标准为:乙肝表面抗原(HBsAg)≥0.4 IU/mL为阳性;乙肝表面抗体(HBsAb)≥10 IU/mL为阳性;乙肝核心抗体(HBcAb)≥0.9 PEIU/mL为阳性;乙肝e抗体(HBeAb)≥0.2 PEIU/mL为阳性;乙肝e抗原(HBeAg)≥0.5 PEIU/mL为阳性。检测操作程序及结果判定均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接种过乙肝疫苗的人群,除了HBsAb阳性以外任何≥1项阳性即为HBV感染;没有接种过乙肝疫苗的人群,指标任何≥1项阳性即为HBV感染[9]。家庭聚集性:一个家庭内出现≥2例HBV感染的调查者判定为具有家庭聚集性[10]。通过查阅文献,家庭结构分为以下几类[11]。空巢家庭:已婚无子女夫妇或年轻的未婚子女选择向外流动,把老人独自留在当地;隔代家庭:部分家庭因夫妻外出务工但不能把子女带入城市生活,选择把子女留给父母看管;三代同堂家庭:由祖辈、父辈和孙辈三代共同生活的家庭[12];传统家庭:已婚夫妇或已婚夫妇和子女共同生活的家庭。

1.3 统计学处理

使用EpiData 3.02建立数据库,使用SPSS 19.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采用率和构成比进行统计描述,率(或构成比)比较的单因素分析采用χ2检验,多因素分析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人群乙肝感染率为50.6%(825/1 629),HBsAg阳性率为8.3%(136/1 629),1 115户家庭中有132户存在乙肝感染家庭聚集性。825名乙肝感染居民中,有484名居民来自传统家庭,有214名居民来自空巢家庭,78名居民来自隔代家庭,148名居民来自三代同堂家庭。4种家庭结构中,乙肝感染家庭聚集性率最高的是三代同堂家庭(56.8%),最低的是传统家庭(29.5%);HBV感染率最高的是隔代家庭(57.7%),最低的是三代同堂家庭(48.6%)。不同家庭结构基本情况比较见表1,结果显示,不同家庭结构之间,年龄构成、民族构成、家庭年收入、有无家庭聚集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不同家庭结构研究对象基本情况比较Tab.1 The gender, age, yearly income, ethic group, family aggregation and HBV infection in four different family structures

2.2 乙肝感染家庭聚集性单因素分析

对家庭人口数≥2人的调查对象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见表2,不同家庭结构、家庭人口数、过去1年家庭总收入不同、是否接种乙肝疫苗、一起生活的人有无HBsAg阳性的居民,家庭聚集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女之间乙肝感染家庭聚集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3 乙肝感染家庭聚集性多因素分析

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见表3,结果显示以传统家庭为对照,隔代家庭和3代同堂家庭是贵州省少数民族地区乙肝感染家庭聚集性的危险因素,以过去一年家庭总收入<5 000元为对照组,收入≥30 000元为保护因素,一起生活的人有HBsAg阳性是危险因素,接种过乙肝疫苗是家庭聚集性的保护因素。

表2 乙肝感染家庭聚集性单因素分析Tab.2 One factor Chi-square analysis of family aggregation of HBV infection

2.4 不同家庭结构HBV感染影响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对乙肝感染影响因素做不同家庭结构的Logistic回归,将没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剔除隔代家庭变量后,结果见表4,一起生活的人有HBsAg阳性对3种家庭结构都是乙肝感染的危险因素;在传统家庭中,过去一年家庭总收入≥10 000元是HBV感染的保护因素,其中以家庭人口数2人为对照组,家庭人口数3人是乙肝感染的保护因素;但对于3代同堂家庭,以家庭人口数3人为对照组,家庭人口数4人是乙肝感染的危险因素;接种过乙肝疫苗在传统家庭和3代同堂家庭中都是乙肝感染的保护因素。

3 讨论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地区家庭结构也在发生变化,农村家庭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现象越来越普遍,可能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和公共卫生的重要问题[13],贵州省所处经济相对落后的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外出务工人口较多,导致该地区家庭结构特殊,且存在乙肝感染家庭聚集性[4]。既往对乙肝研究很少从家庭结构角度分析家庭聚集性,因此探索两者之间关系对乙肝防治具有重要意义。本次研究发现,在四种家庭结构中,3代同堂家庭乙肝感染家庭聚集性率(56.8%)最高,可能是因为3代同堂家庭人口数一般较多,有研究发现,家庭人口数越多,发生乙肝感染家庭聚集性风险越高[4],所以导致了三代同堂家庭聚集率较高,提示三代同堂家庭是乙肝感染家庭聚集性的高危人群。研究还发现,在4种家庭结构中,隔代家庭HBV感染率(57.7%)最高,可能是由于在隔代家庭中,青壮年长期在外打工,老人和儿童缺乏医疗保健意识[7, 14],对乙肝的防范意识不强,导致HBV感染率较高。

表3 乙肝感染家庭聚集性影响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Tab.3 Unconditional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of influencing factors of family aggregation of HBV infection

表4 不同家庭结构HBV感染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Tab.4 Multifactor unconditional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of HBV infection in different family structures

本次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均表明,一起生活的人有HBsAg阳性是乙肝感染家庭聚集性的危险因素,与黎健等的研究结果类似[15],同时也是HBV感染的危险因素,提示乙肝可能会通过家庭成员之间密切接触水平或垂直传播[16-18],从而形成家庭聚集性,提示对于家中有乙肝患者的家庭成员,卫生部门应该重点加强乙肝检查,从而减少家庭聚集性的发生。本次分析还发现,接种过乙肝疫苗是家庭聚集性的保护因素,也是传统家庭和3代同堂家庭HBV感染的保护因素,说明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乙肝感染和减少家庭聚集性的有效措施[19-21]。

以传统家庭为对照,隔代家庭(OR=2.544,95%CI为1.254~5.160)、3代同堂家庭(OR=3.984,95%CI为2.497~6.357)是贵州省少数民族地区乙肝感染家庭聚集性的独立危险因素。在3代同堂家庭HBV感染多因素分析中,以家庭人口数3人为对照组,家庭人口数4人是乙肝感染的危险因素,说明3代同堂家庭因为家庭人口数较多,家庭成员之间接触多,感染乙肝风险较高,更容易形成家庭聚集性。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收入较高不仅是家庭聚集性的保护因素,还是传统家庭乙肝感染的保护因素,说明随着收入增加,家庭成员用于医疗保健费用也随之增加[22];而在隔代家庭中,可能由于经济原因,青壮年长期在外打工,老人和儿童自我预防保健意识不高,增加了乙肝感染家庭聚集性的形成。

综上所述,贵州省少数民族地区中,缺乏预防保健意识的隔代家庭和家庭人口数较多的三代同堂家庭是乙肝感染家庭聚集性的高危人群,特别是家中存在乙肝患者的家庭,应该加强对家庭成员的乙肝筛查,同时要加强对隔代家庭居民预防乙肝的健康教育,以及乙肝疫苗接种的宣传,提升居民自我预防保健意识,减少贵州省少数民族地区乙肝感染家庭聚集性。

猜你喜欢
同堂人口数隔代
李政成:集名家名剧同堂,聚五湖四海之友
确定代表名额按户籍人口数还是常住人口数
外固定架应用于创伤骨科治疗的临床效果观察
微创技术在创伤骨科临床治疗中的应用
多师同堂面对硕士研究生授课研究——基于我校多师同堂授课教改实践
“隔代亲”与文化传承
祖辈学堂:幼儿园隔代开展家庭教育的实践建构
基于BP神经网络的吉林省GDP预测研究
你把孩子的教育失败归咎于“隔代教育”,爷爷奶奶不背这个锅!
隔代教育为何总“两头不讨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