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POI数据的城市街区活力量化评价研究

2019-07-17 02:21苏景相
价值工程 2019年11期

苏景相

摘要:街区活力是评价一个城市是否宜居的重要因素,具有活力的街区,其空间尺度特征和社会经济要素分布往往能较好地表达出与人性化需求的契合。POI数据具有类型多、空间覆盖范围广的特点。利用POI等开放数据对城市街区活力度指数进行量化计算,比较不同城市空间的街区活力程度,为城市街区规模和市政路网布局规划提供实际参考依据,同时为利用开放数据在城市规划设计的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Abstract: The vitality of street is an important factor to evaluate the livability of a city. For the street with vitality, the spatial scal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socio-economic factors can often better express the fit with humanized needs. POI data has many types and wide coverage. Using POI and other open data are used to quantify the city street vitality index, the street vitality of different urban spaces are compared, to provide practical reference for urban street size and municipal road network layout planning and provide new ideas and methods for applying open data to the urban planning design.

關键词:POI数据;街区活力;街区规模

Key words: POI data;street vitality;street size

中图分类号:TU984.1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9)11-0190-04

0  引言

2016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优化街区路网结构”的意见,并推动发展“开放便捷、尺度适宜、配套完善、邻里和谐的生活街区”。参考西方国家城市所普遍采用的小街区、密路网规划,上海、广州、昆明等国内城市已提出“以人为本”的街区规划,把街区活力作为街区规模规划合理性的一项重要评判指标,其最重要的目的在于激活街道的公共空间属性。

国内已有不少评价城市街区活力研究的成果。在开放数据、大数据环境下,评价指标的构建和数据量化方式也具有更多可能,如有以手机信号测定人口数量来代表街区活力的表征,以路网密度、POI密度、现状用地分类等来代表街区物质构成要素,对北京市和成都市的街区活力进行了量化评价[1,2];也有以实时人口密度、街道密度、用地混合度、POI等数据,对青岛市大鲍岛居住性历史街区进行了活力量化评价[3]。

由此可见,大数据、开放数据在城乡规划研究的应用具有较成功的例子和广阔的探索前景。本研究拟基于已有的研究案例,通过建立街区活力度指数体系,试图分析中山市中心城区街区活力的空间差异情况,并提炼出各中活力层级区域的空间布局特征,为中山市布局以人为本的、尺度适宜的路网和街区提供技术参考。

1  评价思路与方法

1.1 数据的类型

已有街区活力量化研究的案例中,常采用两种类型的数据。一是街区活力的表征,即人口分布情况;二是街区活力的构成要素,即路网结构、POI、用地功能混合情况等等。在街区活力概念的指导下,参考以往研究案例,并考虑评价指标的数据的可采集性,本研究采用两个维度、四种数据作为评价指标。(表1)

1.2 评价指标的空间可视化

考虑到评价因子的量化评价和可视化处理,研究采用的方法是利用ArcGIS渔网工具,把研究范围按1km2的面积划分出438个网格区域,叠加上现状人口、城市道路、现状用地类型及POI数量等信息,统计出每个网格区域内四个评价指标的数量情况,并进行可视化处理,从而直观地判断出各项评价指标在中山中心城区范围的空间分布特征。

1.3 数据的综合评价

本研究运用麦克哈根的千层饼模式进行评价,首先对街区活力的四个指标进行独立的空间分析。然后对各个指标进行分级评分,按照影响作用大小赋予权重。最后,以网格区域为基础,将各个要素的数值按权重进行叠加,每个网格均得到一个综合的街区活力数值。

2  分析结果与讨论

2.1 人口密度分析

人口集聚程度越高,越容易形成具有活力的城市空间。基于此,本研究以2010年全国人口普查的社区人口为蓝本,以2015年中山统计年鉴分镇区人口为基数,对2010年社区人口做修正,根据社区边界以及社区常住人口数量,统计出每个社区的人口密度。然后把社区边界与网格进行相交(Intersect)处理,若单个渔网格在空间上完全落在一个社区范围内,则该网格的人口密度则采用所在社区的人口密度;若单个渔网格同时与多个社区重叠,则根据各个社区的面积的占比情况,计算出各个社区的人口密度的值的占比情况并相加,从而计算出该网格的对应的人口密度。

分析结果显示,中山市中心城区范围362.7平方公里,常住人口90.9万人,平均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2506.5人。在空间分布上,历史城区、旧城区的人口密度较高,部分区域人口密度超过每平方公里2万人。

2.2 道路密度分析

本研究以中心城区现状市政路网为基础,并进一步对路网的交叉口数量进行渔网格化统计,以道路交叉口数作为道路密度的量化数据。在空间分布上,旧城区的道路交叉口密度最高,每平方公里道路交叉口数达到43个以上,说明这片区域的市政路网密度相对较大、行人通行便捷程度相对较好。

2.3 土地功能混合程度分析

一个区域范围内的用地功能的复合程度直接影响该区域范围内的活力。一般情况下,用地功能越混合,越容易产生不同类型的活动和交流。本研究对《中山市城市总体规划》中现状建设用地图进行分析,通过把现状建设用地图与渔网格图进行相交(Intersect),統计每个渔网格内各类用地的面积和种类数量情况,分析网格中用地功能复合程度及分布情况。

经统计分析,区域内现状用地类型较丰富的区域集中分布在镇区的商业商务中心,这些区域的用地功能以居住、商业、公共服务为主,每个网格内的用地类型均有5种或以上;部分区域的用地功能复合程度较差,这些区域主要以大型住宅小区开发为主。网格范围内用地类型3种或以下的区域则多数为工业区和村庄。

2.4 服务设施密度分析

一个区域范围内的服务设施,尤其是与日常生活活动相关的便民设施越多样,生活则越完善便捷。基于此,在考虑数据可获取性的前提下,本研究选取购物服务(超市、便利店、百货店)、金融服务(银行营业厅、ATM)、通信服务(移动通信、网络通信)等3种服务设施类型,作为POI数据的内容。通过网络技术,从大众点评网分别搜取中心城区范围内购物服务2215个、金融服务设施488个,通信服务设施155个,POI数据共计2858个。

中心城区范围内与日常生活密切度较高的购物、金融服务和通信服务等便民生活服务的空间分布情况与城市道路密度的分布情况相似,大部分区域缺少服务设施。服务设施分布趋于集中,约30%(850处)的设施集中分布在约3%(11平方公里)的密集居住区内,部分以大型住宅开发的居住区的便民服务设施数量不多。

2.5 街区活力的空间差异情况

通过运用麦克哈根的千层饼模式进行评价,对街区适宜性的四个构成要素指标进行分级评分,按照影响作用大小赋予权重。最后,以网格区域为基础,将各个要素的分值按权重进行叠加,每一个网格的街区活力分值。

研究把街区活力分值由大到小分为五个档次,即得出五种类型的街区。从空间分布看,一类和二类活力区较为集中地分布在历史城区、旧城区,主要商业和居住区,形成一个明显的核心;三类活力区主要分布在新开发地区,可分为两种类型,一是用地较分散的工业区,二是新建大型封闭住宅和商业区;四、五类区域分布城市外围,主要为半城镇化的城边村、城郊和生态地区。

2.6 评价结果讨论

不同历史时期下建成的城市区域,反映出不同历史时期的交通方式、生活方式、社会经济环境以及城市建设理念。中山自封建时期建城以来,经历计划经济时期、市场经济时期的变迁,形成了多样的城市空间,不同空间下的路网格局、街区尺度各尽不同。

根据街区活力的评价结果,对各类型活力区的街区规模、路网密度等作进一步的分析发现,一类活力区,即历史城市和旧城区的规划布局具有“密路网、小街区”的特征,其街区规模和路网密度等指标十分接近国内优秀城市或国外街区制城市的指标。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张,近年所建成的城市新区则呈现出“疏路网、大街区”的特征。研究结论进一步印证了一个事实,即中山市在上世纪90年代所建成的旧城区,也就是中山市于1997年时获得联合国人居奖的代表性城市区域,实际上是更人本、更便捷、更舒适的,这片城市区域至今仍然保持高度的繁荣和活力。

3  对街区和城市道路的规划布局建议

广东省十三五规划对中山市提出建设珠三角宜居精品城市的定位目标,中山市要建设宜居精品城市,布局建设具有适宜尺度的城市空间,可以根据街区活力量化评价结果中的一、二类活力区的路网和街区规模指标体系为参考,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路网密度和街区规模建设标准。

3.1 完善规划技术标准与准则

现行《中山市城市规划技术标准与准则》中,各级道路规划设计的间距及密度要求均只有一套标准,难以对不同城市区域作出差异化、针对性的道路规划设计指引。首先,建议根据中山市不同区域的功能、开发建设要求及路网布局标准,对现行技术标准提出多个层次的间距和密度规划设计要求,重点增加不同层次的支路间距要求,通过加大支路密度,以达到路网密度的整体提升。其次,建议把12-30m道路纳入支路红线范围,加强城市道路微循环系统,形成“窄马路、密路网”的路网结构。另外,在完善各级、各区域路网密度和道路红线宽度标准的基础上,建议把最新编制的《中山市城市道路交通总体设计标准与准则》中有关道路断面和两旁街道断面设计的内容纳入到《中山市城市规划技术标准与准则》中,进一步丰富各级、各区域道路及街区空间的设计形式。

3.2 改善建成区的交通微循环

城市中心区应该成为最具街区活力的区域,在街区活力评价中,二类地区相比一类地区差距明显,道路密度各项指标仍有较大提升空间,需要有针对性开展社区整治和片区交通规划,增加路网的连通性,提高道路的适宜性,具体有以下实施途径:①对现状路网中的断头路、T字路口等进行全面梳理和评估,制定打通断头路、T字路口方案;②对部分交通压力大、具有改造空间的道路进行拓宽改造,提高道路通行能力;③对部分道路的路面进行铺装美化,改善通行环境;④对交通流量大、同时提供路边停车的道路区域进行梳理,制定取消路边停车计划;⑤整治交通秩序混乱的路口和路段,提升道路交通组织管理水平;⑥对大型居住小区,尤其是占地6.25公顷以上的封闭居住小区的内部道路进行梳理,评估对其打开的可能性。

3.3 进一步深化完善规划设计条件

当前,中山市仍处在城镇建设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阶段,及各级镇(区)政府积极谋划发展大规模的城市新区和产业区,如岐江新城、翠亨新区、产业平台和特色小镇,各项规划设计项目正在编制;另外,全市范围内仍有不少镇的总体规划和控规正在或启动调整,以适应城市发展的实际需求。因此,在各类规划设计项目正在编制的情况下,有必要加强对各类规划设计项目的指导,引导各类规划设计项目落实街区制的发展理念。

一方面要在编制规划时要细化土地面积和分类,增加混合土地相应的使用指引,避免出现大规模和单一土地用途的地块;另一方面,在道路规划设计方面,提出道路的红线宽度、断面形式、街道设计和景观设计原则等详细要求。

同时,加强与国土等相关部门的衔接,加强各项规划设计条件在土地出让条件中的落实。例如,针对即将进行公开招拍挂的土地,建议详细规定开放街区地块的建设控制内容和附加条件,对开放的城市道路和公共区域的权属、建设及维护等问题进行必要的协商和约定。

参考文献:

[1]龙瀛,周垠.街区活力的量化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以成都为例[J].新建筑,2016(1):52-57.

[2]郝新华,龙瀛,石淼,王鹏.北京街道活力:测度、影响因素与规划设计启示[J].上海城市规划,2016(03):37-45.

[3]廖辉,冯文翰,赵景伟.居住性历史文化街区活力的量化评价及优化策略初探——以青岛市大鲍岛为例[J].上海城市管理,2017(26):75-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