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素娥
摘 要: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是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内容,它在小学阶段的各个年级、各个领域都存在,题型千变万化、题目数量极大,学生难以掌握。文章从教材提供的“解决问题”的三个步骤来阐述如何为学生建构解题模式,以“解决问题”解题思维的不同从归类建模、几何直观分析、化繁为易等方面阐述“解决问题”如何有效为学生建构解题的模式并应用于实际教学中。
关键词:解决问题;解题模式;建构;应用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9-03-05 文章编号:1674-120X(2019)16-0055-02
新一轮课程改革下,细观我们的教材,不难发现,原来的应用题已经不再以整体或者说整个单元的形式出现,而是以“解决问题”的新面貌出现,并把“解决问题”全面分布在小学数学知识的四大领域里,从一至六年级全面覆盖,在每一单元内容中都安排了“解决问题”的相关教学例子。由此可见,“解决问题”的教学不是单独存在的,不能单纯以例题来教学例题,以一节课来解决一道问题,而应把“解决问题”这一教学类型整合起来,帮助学生建构“解决问题”的解题模型,在解题过程中能融会贯通、举一反三,让一道例题来解决一类问题,使例题的教学发挥最大的作用,达到“解决问题”的最优化。
一、“解决问题”的解题步骤模式的建构
新教材系统处理“解决问题”这一类型,教料中的例题为实现“解决问题”的课程目标提供教学思路、学生发展的线索和可操作的案例。纵观我们的教材,在一年级,“解决问题”的案例中,教材给我们提供了“图里有什么?”“怎样解答?”“解答正确吗?”三个解题步骤。到了二年级,教材给我们提供的是“知道了什么?”“怎样解决?”“解答正确吗?”三个解题步骤。而到了三、四年级,教材给我们提供的教学思路是“阅读与理解”“分析与解答”“回顾与反思”三个步骤。其实三种不同的说法解题的步骤是一样的。我们要以这三个步骤为教学模式,为学生建构“解决问题”的基本解题模式,使学生在今后的解题过程中,能主动地按照这三个步骤去解决问题。在这三个步骤中,我们要全面调动学生的感官,去主动、正确、高效地完成问题的解决,从而全面建构学生“解决问题”这一类题型的解题模式。
(一)建构“阅读与理解”模式,提高信息的收集与整理能力
现在的“解决问题”选用的题材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情景,信息的呈现与表述采用多种形式,如用全图画、半图半文、对话、表格等形式来呈现,甚至有很多題目还要求学生自己从现实场景中去收集信息、整理信息,并且自己提出数学问题,最后自己去解决问题。
在教学中,我们作为执教者,要引导学生学会阅读题目,培养学生从题目或生活情景中去收集、提取、整理信息的能力。只有这样经常性地帮助学生学会阅读题目,理解题目内容,才能让学生理解“解决问题”题目的信息及问题,为学生正确解题奠定基础,从而有效培养其收集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
(二)建构“分析与解答”模式,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生在提取与整理“解决问题”的数学信息后,要运用这些信息去解决实际的问题,而教师需要为学生建构一套行之有效的学习模式,引导学生分析题目里的数量关系,用分析、比较、猜想、操作、综合、概括、验证等方法,找出解决问题所需要的数学信息,并正确解答,从中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在教学“一排有5个座位,4排一共有多少个座位?”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要求一共有多少个座位?”:“题目告诉我们一排有5个座位,4排就有4个5,可以用加法来解决,也可以用乘法解决。”另外这道题还可以用画图的办法来分析帮助理解,所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画图的形式直观地来分析题目。学生只有在教师的引领下,才能从茫然到有模型可依,学会分析与解答题目。长久之后,学生面对更难的题目,就能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三)建构“回顾与反思”模式,巩固知识并开拓新思路
在解答完问题后,要注重让学生回顾知识及解题中遇到的问题,要求学生检验解题是否正确,反思自己在解题中存在的问题及解题还有什么新思路等,并培养其细心检查的良好习惯,这有助于其更深层次地进行理解,提升自己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仅帮助学生巩固了知识,并且开拓了其思路。例如在教学“小东看一本120页的课外书,他每天看35页,看了3天后还有多少页没看?”时,学生在解答出答案是15后,教师适时地问学生:“你怎么知道你的解题是否正确呢?”在教师引导、与他人讨论后,学生知道可以把剩余的15页做已知条件,这样就可反过来求这本课外书的总页数是不是题目给出的120页,从而有效进行检验。不只这样,教师还要通过引导,指引学生归纳这类型题目的解题方法是用总页数-已经完成的部分=剩余的部分。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学习中且行且思,真正成长。
二、 “解决问题”题组模型的建构与应用
“解决问题”的题目种类繁多、不胜枚举,学生经常出现面对略有变化的题型时就束手无策、慌了阵脚的情况。面对这么多的题型和题目,我们作为执教者,要注意分析“解决问题”的题型,并在教学过程中把同类型的题目进行整合,这样才能使学生对实际问题进行简化,有针对性、简明扼要地高效解决问题。
如在教学“行程问题”这一类型的解决问题中,教师要为学生建构“路程=速度×时间”的知识模型;在教学“价格问题”这一类型的解决问题中,教师要为学生建构“总价=单价×数量”的知识模型……而除了各自建构知识模型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注意观察这几类题型之间的关系,即它们都离不开乘法的意义“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这一知识点。当学生理解了这几类型题目的内涵时,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你还见过这样的题目吗?”这样的题组模型的建构,会培养学生对事物的观察和分辨能力,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三、“解决问题”几何直观分析模式的建构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主要是以文字、语言等形式来呈现数学信息,而小学生正处于由具体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阶段,对现实生活的体验有限,对生活情景的理解不足。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作为执教者,要积极引导学生借助几何图形,把复杂的数学问题、不容易理解的文字叙述变得简明、形象,这样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进行思考、想象,寻找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直观地理解数学。例如,有一次在讲评三年级的练习时,我问学生今天的作业在理解上有什么问题时,有很多学生指出了其中有一道题不好理解其中的数量关系:“三年(1)班参加跳绳测试的有35人,其中6个人不合格,还有12人还没有参加测试。①参加测试的同学中有多少人是合格的?②这个班共有多少人?”这道题里的三个数学信息很是错乱,这时我并没有急着进行分析,而是引导学生进行画图操作,我问学生:“如果我们把参加测试的人用一个圈围起来,你觉得这6个不合格的应该是在哪里?”学生纷纷说:“应该在圈里,因为他们已经参加测试了。”我接着再问:“那12个没参加测试的人应该画在哪里?”生:“应该画在圈外或者另一个圈,因为原来圈里是表示参加测试的,没参加测试的不能在里面。”这时,我问学生:“现在你还有问题吗?”学生看着图形,都露出了笑容,说:“没有了,画了图,数量关系很清晰了。”这时我趁机引导学生:“作图是一种很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我们在解决问题的时候,要学会用图形来使题目里的数量关系明朗化,然后快速地找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只要我们经常对学生加以引导,为学生建构这种几何直观的模型思想,学生对“解决问题”的很多類型题都能迎刃而解。
四、“解决问题”化繁为易思维模式的建构
在“解决问题”里有相当一部分的题目的数据很是庞大,学生面对这样的数据、这样的数学信息,总是不战而退,有畏难思想。其实,庞大的数据解答可以从简单的数据分析中发现其中的规律,然后用于解决复杂的问题。在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建构复杂问题解决的化繁为易的思维模式,使学生不再畏惧难题,不再畏惧大数据。例如,在教学“植树问题”时,有这样一道题:“在100米的跑道的一侧,每隔5米种一棵树,从头到尾一共要种多少棵树?”学生看到100米就晕了,开始画画,后面变得不耐烦。这时我引导学生:“我们在画的过程中不能只是简单地画,而要去发现其中的规律。”这时,学生开始进行画图操作,从中发现长度、段数与棵数三者之间的关系。学生边操作边思考,当画到20米的时候,很快发现了“两头植树时,棵数=段数+1”的这个规律。这时,学生对100米不再有畏难思想了,对1000米更是斗志高昂。这时,我并没有停留在解决完这道题,而是引导学生:“当遇到大数据没办法一下子解决时,遇到复杂的问题没办法找到思路时,我们要学会从简单的问题入手,化繁为易,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这是‘解决问题的一种很重要的思维模式,掌握了这种思维模式,能高效地解决很多复杂的实际问题。”
五、结语
“解决问题”的题型种类繁多、千变万化,我们不能单一地将教材中的案例作为教学案例,而应该充分发挥教材的案例的作用,为学生建构“解决问题”的解题模式及思维模式,以模型思想来引导学生,使学生对“解决问题”这一类题型有一套行之有效的解题模式,并加以应用。
参考文献:
[1]徐利治.数学方法论选讲[M].湖北: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0.
[2]辛继湘.试论体验性教学模式的建构[J].高等教育研究,2005(3):64-68.
[3]王晓建.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问题解决”教学模式探研[J].学周刊,2015(12):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