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健
党的十九大做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重大判断,深刻揭示了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方位和基本特征。江苏省委十三届三次全会确定了“推动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的目标定位和“六个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路径,开启了江苏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社会保障制度作为重要的经济社会政策,不仅直接关系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提升,也与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赢脱贫攻坚战等重大战略密切相关,必须坚持锐意进取、改革创新,做好社会保障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新答卷。
一、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夯实社保高质量发展基础
社会保障是民生的安全网,江苏省委、省政府历来高度重视,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遵循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时提出的民生建设迈上新台阶的“七个更”要求,按照系统化设计、制度化安排、规范化建设、长效化推进的总体思路,大力实施“制度完善、全民覆盖、待遇提升、优质服务”四项行动计划,初步建立起覆盖城乡各类人群、制度架构基本健全、待遇水平稳步增长、服务水平持续优化的社会保障体系。
体系框架基本建立,公平公正导向更加彰显。坚持促进社会公平公正的价值理念,积极深化改革,加强制度建设,推动地方立法,全省社会保障制度建设逐步从注重补齐短板向整合提升转变,从注重探索创新向优化提质转变。按照国家统一部署,全面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在消除养老保险“双轨制”问题上迈出了重要步伐。积极顺应城乡统筹发展要求,2013年从省级层面整合新农保和城镇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两项制度,建立全省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先后修订出台《江苏省征地补偿和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办法》《江苏省实施〈工伤保险条例〉办法》《江苏省社会保险基金监督条例》,社会保障法律法规体系更加健全。
覆盖范围持续扩大,重点群体保障更加有力。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积极应对经济下行压力,突出抓好重点领域、重点人群的扩面征缴,核心指标保持稳中有进,推动参保扩面由注重扩大数量转向提质增效、量质并重。率先完成全民参保登记工作,建成省级集中的覆盖1亿人基础信息、8000万人参保信息的全民参保登记基础数据库,推动扩面工作步入精确管理新阶段,有力促进职工和城乡居民持续参保。完善社会保险补贴政策,推广特困群体助保工程,帮助中断缴费困难群体参保续保不断保。创新推出“三个100%”精准扶贫举措,落实好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各项参保优惠和代缴补贴政策,帮助建档立卡低收入人口、低保对象、特困人员等困难群体参加社会保险,努力实现应保尽保。
保障水平稳步提高,民生改善成效显著。全力落实城乡居民增收政策措施,切实减轻企业负担,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加减法”。完善待遇调整办法,连续多年调整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并自2016年起统筹调整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根据国家统一部署,建立和完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确定和基础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省定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从制度建立初期的每人每月60元起实现连续八年提标,目前达到148元。建立健全工伤保险定期待遇调整机制,确保工伤职工权益得到有力保障。出台了一系列降本减负政策,合理降低企业用工成本。2013年以来,先后陆续阶段性降低养老、失业、工伤保险费率3.5个百分点,为实体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助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向纵深推进。
服务网络初步建成,经办服务持续优化。坚持管理向上集中、服务向下延伸的服务理念,构建覆盖城乡、直达到村的五级社会保障服务网络,形成城乡一体的“15分钟社会保障便民服务圈”。持续提升社会保障公共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专业化水平,积极运用信息化手段和标准化技术,以群众关注的问题為重点,努力打通经办服务的“最后一公里”,有效提升社会保险经办服务水平。持续完善社会保险关系转移衔接政策,确保参保人员跨地区流动、跨制度转移时社会保险关系的顺畅转移接续,实现参保人员在城乡、地区之间流动时社会保险权益的累加计算。
二、准确把握推动社保事业
高质量发展面临的新形势
党的十九大做出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发生重大变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政治判断。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1月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坚持底线思维,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专题研讨班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外部环境的深刻变化和我国改革发展稳定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要实现社保事业高质量发展,必须提高政治站位,主动融入发展大局,坚持问题导向,坚持未雨绸缪,常观大势、常思大局,科学预见形势发展走势和隐藏其中的风险挑战,实现制度发展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加充分发挥社会保障在稳定人心、稳定预期、稳定社会和调节收入分配、缩小收入差距、促进社会公平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和强大动力。
要准确把握当前国内外形势复杂多变带来的新挑战。当前我国经济形势总体上是好的,但经济发展面临的国际环境和国内条件都在发生深刻而复杂的变化,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过程中不可避免会遇到一些困难和挑战,经济运行稳中有变、变中有忧,经济发展不稳定、不确定性上升,结构调整阵痛显现,困难风险挑战增多,对社保工作特别是参保扩面工作带来了深刻影响。在经济下行的大背景下,扩面征缴无疑难度更大,必须精准研判扩面趋势。一些灵活就业者、新业态从业者,或者因为门槛太高“缴不起”,或者因为户籍问题“缴不了”,或者因为各种原因“不愿缴”,需要精准施策。
准确把握社保制度本身不够完善带来的新挑战。经过几十年的改革完善,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成效显著,过去一批批事关百姓切身利益的突出矛盾和难题得到有效化解,城乡居民较好地分享了改革发展红利,牢牢守住了人民群众的幸福底线,为稳增长、促改革、保民生做出了积极贡献。但同时也应该清醒地看到,社保制度自身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非常突出,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还比较滞后,群体之间待遇差和制度平稳运行压力大引发的新风险也在积聚酝酿。
准确把握社保经办服务“短板”带来的新挑战。近年来,虽然社会保险经办服务水平得到显著提升,但与群众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之间还有差距。社保经办标准化、规范化、信息化建设水平仍有待提高,基层社会保障平台的功能还不够完善,经办人员配备力量不足、负荷过重,参保人员在不同区域享受的社会保障服务尚有差距。一些地方的经办大厅尚未完全实现“一窗式”受理、“一网式”办理、“一站式”服务,群众来回奔波的现象依然存在。
三、全力以赴推动社保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新思路
党的十九大确立了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要求,全面建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的总体任务,这是新时代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与体系建设的新要求,也是我们实现社会保障高质量发展走在全国前列的对标目标。对照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对标人民群众的新期盼,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着力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防风险、稳预期,持续深化改革,推进扩面提标,提高统筹层次,优化提升服务,防范化解风险,筑牢民生底线,努力打造高质量发展社会保障体系,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更加可靠、更加充实、更有保障。
聚焦重点群体,切实织密保障网眼。顺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把握就业新的增长点和就业形态的新变化,全面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强化分类管理,实施精准扩面,确保法定参保对象应保尽保。进一步强化激励约束机制,引导正向选择,将新就业形态从业人员尽快全部纳入参保范围,尽可能将在城镇稳定就业的农民工全部纳入职工社会保险制度之中。切实加强政策的配套协调,进一步健全特殊困难人群的帮扶保障机制,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切实守住民生保障底线。
深化制度创新,健全多层次保障体系。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整体规划,切实增强制度建设的系统性,大力推进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注重不同层次保障的合理衔接,多渠道提升综合保障效应。坚持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扩大企业年金覆盖面,促进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和商业养老保险发展,满足人民群众享受更高水平养老保障的需要。统筹完善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合理调整机制,实现基本养老保险待遇合理增长。完善城乡统筹的失业保险制度,健全失业保险金标准调整机制。推进工伤预防、工伤康复、工伤补偿“三位一体”协调发展,促进工伤保险待遇调整机制科学化、规范化。
坚持立足长远,筑牢可持续发展机制。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尽力而为、量力而行,进一步增强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支撑能力,确保养老保险制度可持续发展。改革完善省级调剂补助制度,探索研究基金省级统收统支的省级统筹方案设计,积极完善责任明晰、分级负责的基金管理体制。逐步实行工伤保险省级统筹,强化基金统筹共济能力。健全社会保险基金监督体系,确保基金安全运行。稳妥实施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运营工作,积极开展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委托投资运营,尽快落实划转部分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具体举措,进一步夯实制度可持续运行的物质基础。
突出高效便捷,提升经办服务效能。大力推进“互联网+社保”建设,进一步提高经办服务标准化、信息化、专业化水平,努力实现城乡社会保障服务均等化。按照打造统一的社保公共服务平台总体框架,继续加强标准化建设,进一步精简优化经办服务流程,推进标准的全面贯彻实施。充分应用互联网、大数据、移动应用等信息化手段,创新服务模式,形成线上线下协同推进业务平台,让服务对象少跑路,让社保基金更安全。创新经办管理体制,持续改进社保公共服务窗口单位作风,为参保人员提供更加高效便捷的社会保障公共服務。
(作者系江苏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副厅长、党组成员)
责任编辑:高 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