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天秦
摘 要: 《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从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多个方面,精炼地总结中国在过去五年取得的各项成就,同时展望下一阶段各项工作,成为国内外各界人士了解中国动态的窗口,受到广泛关注。本文以维索尔伦顺应论为理论支撑,分析语境顺应在《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译文中的体现,总结如何有效利用语境因素选择翻译策略,论述译者在翻译实践中如何顺应并做出选择,以为后续我国政府公告文本的英译提供参考。
关键词: 《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 语境顺应 中国政府公告英译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纵深发展,中国经济实现了腾飞,国家综合实力逐年显著提高,国际影响力持续增强。中国这个“东方雄狮”的快速崛起,吸引了国内外各界人士的目光,人们迫切想更深入地了解中国发展模式和发展动态。中国《政府工作报告》用词严谨、精炼,同时兼具鲜明的中国特色。其政府公告的性质和遣词造句的特点决定了其必然成为各界人士了解中国动态的窗口,其翻译质量的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
《政府工作报告》的英译既要顺应原文的行文特点和原意,又要顾及译文读者的文化背景和语言文化特征,让目标读者在体验原汁原味且博大精深的汉语魅力的同时客观了解中国的发展。维索尔伦的顺应论认为,语言的使用过程在本质上是一个持续进行語言选择的过程,且世界上所有的语言都具有顺应性、商讨性和变异性三个特点。翻译作为一种重要的跨文化交际活动,其过程是一个持续进行语言选择的过程。正因如此,应用顺应论中的语境顺应指导我国《政府工作报告》的英译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二)研究方法
1999年,比利时著名语言学家维索尔伦(Jef Verschueren)出版《语用学新解》(Understanding Pragmatics)一书。该书首次系统地解释了顺应论,并凭借新颖的研究视角成功吸引了国内外众多学者的关注。近年来,钱冠连、何自然等许多中国学者在翻译实践中不断深入挖掘其价值,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翻译是一个语言选择和使用的过程,翻译过程和翻译技巧要根据其文本性质和真实意图灵活选择与处理。我国的《政府工作报告》作为具有权威性的外宣文本,其文本内容全面且具体,语句措辞严谨且精炼,审定程序亦周详且缜密。《政府工作报告》的译文必须具有足够的说服力、威慑力和感染力。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通过举例分析语境顺应因素在《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译文中的体现,从物理世界、心理世界和社交世界三个方面切入,总结如何选用恰当的翻译策略翻译我国相关政府文本。
二、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行文特点
一年一度的《政府工作报告》不仅是中国政府展示新作为、塑造新形象、颁布新举措的绝佳时机,更是中外各界人士了解中国成就、政策和动态的权威渠道和完美窗口。正因如此,中国政府在行文上字句斟酌、反复推敲,使整份报告用词严谨、精炼,同时又极具中国特色。
(一)中国特色用语
例1: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例2:扎实推进“三去一降一补”。
例3: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认真落实党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持之以恒纠正“四风”,严格执行国务院“约法三章”。
在整份报告中,“两学一做”“三严三实”“四个全面”和“五位一体”等带有明显中国特色的文化负载词出现频率极高。这些文化负载词与中国的文化、历史、民族思维和中国人民的日常生活起居密切相关,凝聚着中国人的智慧,也体现了中国人的用语习惯和行文特点。
(二)四字词语
例1: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等改革推动政府职能发生深刻转变。
例2:改革全面发力、多点突破、纵深推进。
例3:兼并重组、压减层级、提质增效取得积极进展。
四字词语既简洁凝练又形象生动,其在讲话中的合理使用不仅听起来既灵巧又动感,而且给人博学多才之感。通过仔细的分析研究,可以很容易地在报告中找到各种富含哲理的四字词语。“放管结合”“多点突破”和“提质增效”等四字词语的灵活使用符合中国公文规范、权威的行文特点。译者要真正译出传神达意的目标文本必须既顺应原文的行文特点和原意,又顾及译文读者的文化背景和语言文化特征。
(三)反复
例1:不断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
例2:法治意识不强、工作作风不实、担当精神不够。
例3:加强定向调控、相机调控、精准调控。
在报告中,李克强总理想强调或者突出某种现象时,更倾向于使用反复的修辞手法。适当使用反复句可以使讲话变得更加有力。充满活力、韵律反复句既能使讲话更具说服力和威慑力,又能更好地表达出讲话者的态度。例如,在例2中,“不强”“不实”和“不够”连续三个“不”的使用态度鲜明地表达了李克强总理对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的批评斥责,十分具有威慑力和感染力。
三、语境顺应视角下《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的英译研究
翻译是一个持续进行语言选择和使用的过程,语境因素在语言选择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语境顺应强调的是译文选择的翻译策略和表达方式主要依赖于语境。语料原文读者和译文读者的传统文化背景、政治意识形态和宗教信仰、思维方式、语言习惯等通常都有差异。因此,译者若想充分表达出原文的真实意图,就必须考虑语境的顺应。
(一)物理世界的顺应
例1: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和“九二共识”。
We have upheld the one-China principle and the 1992 Consensus.
例2:加强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实现两岸领导人历史性会晤。
We strengthened cross-strait economic and cultural exchanges and cooperation, and held a historic meeting between the leaders of the two sides.
语境顺应中的“物理世界”主要是对时空指示语的研究。例1中因许多外国人缺乏“九二共识”的背景知识,译者选择在目标文本中增译具体时间“1992”,为目标读者提供了必要背景信息,顺应了目标读者的物理世界。
就空间位置而言,中国大陆在“西”,中国台湾在“东”,两地属于中国的“两岸”。例2中分别用“cross-strait”和“two sides”表示空间位置上的东西“两岸”,既避免了译文重复,又阐明了海峡两岸的地理位置,更态度鲜明地向全国及全世界人民表达了中国台湾与中国大陆是一国的“两岸”,巧妙地实现了物理世界的顺应。
(二)心理世界的顺应
说话者的心理世界包含其情感态度、性格特征和目的意图等多个方面。维索尔伦认为,说话者的一字一句都能直接或间接反映出其真实的心理活动。因此,要得到高质量的目标文本,译者必须对说话者的心理世界有着清楚的认识,善于发现隐含在其话语中的情感态度,从而推测最终的目的意图。
例3:着眼“放水养鱼”、增强后劲,我国率先大幅减税降费。
China has led the way in slashing taxes and fees with the aim of using accommodative measures to strengthen the basis for sustained growth.
例4:坚决查处和纠正违法违规行为,严厉惩处腐败分子。
We have taken strong steps to investigate, prosecute, and address violations of laws and regulations and severely punished those who have committed corruption.
在中國人的意识中,鱼离不开水,水也因鱼而显得更加生机勃勃。人们常用如鱼得水、鱼水情深等成语形容鱼和水的亲密关系。例3中的“水”和“鱼”只是比喻,旨在表明中国政府要采取措施减轻企业负担,最终实现双赢的目的意图。充分理解中国政府的真实意图后,译者对该意图进行了充分阐释,明智地为目标读者提供了必要信息。在例4中,李克强总理使用了“坚决”和“严厉”两个严肃且坚定的措辞表达面对腐败“零容忍”的态度。此时,译者必须清楚地认识到李克强总理在讲话时是情绪激昂且意志坚定的。掌握了说话者的心理世界后,译者对应使用了“strong”和“severely”向目标读者展示说话者的真实情感,从而实现了心理世界的顺应。
例5:向香港特别行政区同胞、澳门特别行政区同胞、台湾同胞和海外侨胞,表示诚挚感谢!
I express our sincere appreciation to our fellow countrymen and women in the Hong Kong and Macao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s, in Taiwan, and overseas.
台湾永远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例5中,李克强总理将“台湾同胞”置于与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同胞同等的位置,此举旨在告知全世界中国在台湾问题上的态度: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政问题,容不得谈判,也容不得模糊。该句的措辞体现了李克强总理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面对政治敏感词,译者巧妙再现了说话者当时的情感态度,成功地向目标读者还原了说话者的真实意图。
(三)社交世界的顺应
美国著名翻译家奈达(1993)曾强调,熟悉两种文化比掌握两种语言更令人神往,因为翻译的本质是跨文化交流。无论如何避免,语言的使用者总会或多或少地受到家庭环境、文化背景、宗教信仰、政治倾向和个人偏好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因此,翻译的一个重要前提是译者能知悉说话者所处的社交世界,由此才能选用合适的翻译策略为目标读者重现说话者当时的情感态度,让目标读者欣赏原始文本语言魅力的同时了解其真实意图。
例6:坚持不搞“大水漫灌”式强刺激。
Refrained from resorting to a deluge of strong stimulus policies.
例7:“三公”经费大幅压减。
Spending on official overseas visits, official vehicles, and official hospitality has been significantly reduced.
例8:扎实推进“三去一降一补”。
Solid work has moved us forward in the five priority tasks of cutting overcapacity, reducing excess inventory, deleveraging, lowering costs, and strengthening areas of weakness.
中国作为文明古国,文化系统已相对成熟,言语风格也独具特色,报告中的许多语句都带有明显的中国特色。这些语句符合中国人的用语习惯和行文特色,但对于缺乏中国文化背景的外国人来说则过于晦涩难懂。此时,直译的翻译策略将给译文的目标读者带来麻烦,甚至会出现风马牛不相及的译文。比如,“大水漫灌”原指农业生产中一种水量浪费较大的灌溉方式,而例6中则用“不搞‘大水漫灌”意指中国政府要采取针对性措施促进经济发展,不可直译。
例7中“三公”与例8中的“三去一降一补”措辞高度凝练,平时不关注国家政策的许多中国人都很难理解其真实含义,具有不可译性。此时,译者选择将其具体含义译出,将不可译的中国特色词用解释性语言完成翻译,帮助目标读者理解原文,实现了社交世界的顺应。
例9:安不忘危,兴不忘忧。
As the Chinese saying goes, when all is calm, forget not danger; when all is well, be awake to woes.
为彰显文化魅力,李克强总理在报告中用到了“久久为功”和“相得益彰”等文化词,例9中“安不忘危,兴不忘忧”亦源自典故《周易·系辞下》,属于中国特色词汇,有独特的文化内涵。这些文化词与中国的历史文化密切相关,但大部分外国人对其鲜有耳闻。因此,译者先用“As the Chinese saying goes”表明其词语性质,再用解释性措辞对其进行阐述翻译,保证目标读者能较好地理解原文。
四、结语
翻译作为一种持续进行语言选择和使用的交际活动,译者必然要兼顾交际双方传统文化背景、政治意识形态和宗教信仰、思维方式、语言习惯等多种因素。此时,译者可以根据不同的语境灵活地处理原始文本,达到不同的交际目的。本文从物理世界、心理世界和社交世界三个层面切入,举例分析如何选用恰当的策略翻译我国相关政府文本。最后得出结论:语境顺应因素可广泛应用于我国政府类型文本的英译实践,显著提高翻译质量。
参考文献:
[1]耶夫维索尔伦,著.钱冠连,霍永寿,译.语用学诠释[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100-102.
[2]杨俊峰.语境顺应与语用翻译[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11):49-51.
[3]韩江洪.国内翻译策略研究述评[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5(1):75-76.
[4]宋志平.翻译:选择与顺应——语用顺应论视角下的翻译研究[J].中国翻译,2004(2):1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