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丽芝 姚满昌 杜骏骁 朱珠
露地栽培的紫菜薹
仪征市位于长江下游里下河平原以西,地势北高南低,北部为丘陵山岗地区,南部为沿江平原圩区,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地形多变,四季分明,适宜多种农作物的生长。紫菜薹为仪征特色蔬菜,仪征种植面积和产量为江苏地区最大,且生产的菜薹品质较高。为发挥区域优势,形成地方品牌,仪征市努力发展特色蔬菜产业,同时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农业种植结构,提高种植效益。发展特色蔬菜产业任重而道远,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现就仪征市特色蔬菜产业发展现状及问题进行分析,并对其发展对策进行初步探讨。
仪征紫菜薹起源于长江流域中部的湖南、湖北地区,最初由古代盐商经水运流传而来。仪征紫菜薹生产主要分布在长江边的十二圩、新城、真州等乡镇,近几年全市各个乡镇也种植,现在仪征紫菜薹栽培面积为江苏地区乃至长江下游地区最大,常年栽培面积达133.33hm2,其中种植面积较大的有十二圩八一村约20hm2,真州镇佐安村约6.67hm2,新城镇三茅村约6.67hm2。
仪征种植的紫菜薹以本地紫菜薹品种为主,主要为露天栽培,近年还引进了武汉红杂60、紫陵11、武汉红山等新品种,主要为设施栽培。仪征本地紫菜薹为多年自然选育出的品种,叶尖、薹细、皮紫红色,口感细腻、味道鲜嫩、略带甜味,口感及卖相较好,颜色比其他品种紫,薹味更鲜嫩。
仪征市紫菜薹种植模式主要为露天栽培,一般10月中下旬定植,12月下旬开始收获,每3~5天采收一次,延续收获至翌年3月,667m2产值约10800元;仪征紫菜薹少量为大棚栽培,一般比露天栽培早半个月收获,产值约13500元/667m2。近年来,仪征市农业农村局为优化农业种植结构,提高种植效益,探索、推广了紫菜薹—小青菜—水稻高效栽培模式。该模式中紫菜薹10月底定植,来年3月采收;小青菜4月初整地播种,于5月底收获;水稻5月上旬在秧池育苗,至10月底收获。该种植模式紫菜薹产值约10800元/667m2,小青菜产值约6000 元/667m2,水稻产值约 1500 元/667m2,全年总产值约18300元/667m2,扣除成本后利润约7800元/667m2。紫菜薹—小青菜—水稻高效栽培模式产生的效益为传统种植稻麦模式效益的20倍左右,且水旱轮作模式能解决蔬菜的连作障碍,具有良好的生态和社会效益。
紫菜薹在每年春节前后上市,为春节期间的畅销蔬菜,采收前销售商需提前一周向农户订购。仪征紫菜薹主要在本地销售,一般采后简单捆扎,通过蔬菜销售市场直接销售,没有加工;少量紫菜薹由企业初加工净菜包装后销往苏南、上海等地。紫菜薹价格在春节前后浮动较大,年前产量少,市场价格较高,约11元/kg;年后产量增大,市场价格则不断降低,约6元/kg,直至3月底紫菜薹清地铲除。
总体来说,紫菜薹生产组织化程度不高,多为农户自发零散种植,自种自收,种植地点较为分散,规模较大种植地区主要为流转土地后成立的企业、合作社或家庭农场进行统一耕种、管理、上市,单个主体生产规模不大,多数只有简单的初加工能力,没有配套的营销、物流体系。
仪征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四季分明,适宜多种蔬菜生长。全市蔬菜种植面积约7086.67hm2,有良好的耕地资源。仪征地理区位条件优越,处宁、镇、扬地区的几何中心,交通条件优越,路网四通八达,境内有28km长江黄金岸线,宁启铁路、沪陕高速、宁通公路、S353、沿江公路等要道穿境而过,优越的地理区位及交通条件为特色蔬菜行业的发展提供助力。
仪征紫菜薹鲜嫩美味,常见做法是配腊肉或香肠荤炒,或配豆腐干或香干素炒食用,是仪征人民冬季爱吃、必吃的蔬菜。其无刺激性气味和特殊味感,食用后无副作用,这使得紫菜薹拥有广大受众基础潜力。紫菜薹营养价值高,含钙、磷、铁、胡萝卜素、抗坏血酸等成分。紫菜薹生长时间为10月至次年3月,气温较低,生长期间无严重病虫害,几乎无需打药,可保障菜品的绿色健康无公害。紫菜薹上市季节为春节期间,紫色的茎叶有“紫气东来”的吉祥寓意,在作为春节高端礼品菜方面有很大的发展潜力。此外,紫菜薹叶、薹紫红色,花开明黄色,既可观叶,也可观花,可发展为冬季彩叶观赏作物。
仪征紫菜薹最初由古代盐商经水运而来,当时最大的港口十二圩是目前种植紫菜薹面积最大的区域。虽然长江下游港口众多,但仅仪征地区大面积种植紫菜薹,这是因为紫菜薹对土壤气候有特殊要求,目前仅仪征南侧地区和北侧部分地区生产的菜薹品质较高,其他地区生长的菜薹颜色变淡,薹味变苦,因此仪征地区有不可替代的产地优势。目前,仪征紫菜薹已经申报了“仪征”地方地理标识,建立了扬州市地方标准,制定了紫菜薹栽培技术规程(DB3210/T1730-2017)。
近年来,为加强区域品牌建设,仪征市大力发展紫菜薹特色蔬菜产业,以提升仪征市农业品牌竞争力,提高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当前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是今后农业发展改革的重点之一,紫菜薹—小青菜—水稻高效栽培模式正符合这一农业政策的发展要求。该模式在不影响粮食生产的前提下,既解决了传统粮稻种植10月底至次年3月土地闲置的问题,提高了农田利用效率,增加了农民生产收入,又减轻蔬菜连作影响,有效控制了病虫害及土壤肥力问题。为此,仪征市大力推广紫菜薹—小青菜—水稻高效栽培模式,并制定了针对水稻+紫菜薹等特色蔬菜种植的资金补贴政策,促进了仪征紫菜薹产业的发展。
仪征紫菜薹多为农户自发种植,种植地点较为分散,集约化水平低,使得生产效率不高,新技术新品种推广难度增大,限制了紫菜薹产业的商品化发展。目前紫菜薹生产缺少精加工和深加工,也无配套产业和延伸产业,产业化程度较低。紫菜薹通常采后简单清洗或不处理简单捆扎上市,包装及卖相普通,难以开拓高端蔬菜市场。贩卖以散户居多,收购渠道多样,无配套的供销及物流运输系统。
仪征本地紫菜薹多为露天种植,少量大棚栽培,种植管理较为粗放,应对自然灾害能力不高,受气候影响较大,菜薹产量不稳定。2017年仪征市建立了地方标准和紫菜薹栽培技术规程 (DB3210/T1730-2017),但尚未在种植户中普及,种植技术有待规范。仪征有自然选育的本地品种,目前还未进行品种整理和保护。此外,紫菜薹的机械化生产问题目前未能解决,均为人工采收上市,人工成本居高不下,且收获的菜薹品质差异较大,加之产品上市也没有统一的产品质量标准,质量参差不齐。
调研发现,除仪征外,长三角其他地区鲜有紫菜薹的种植和食用。仪征紫菜薹70%以上由本地市场消化,周边县市菜薹市场份额极小,可以说市场尚未打开,以25km外的江都区为例,人口约为仪征的2倍,每年消耗的菜薹却不足仪征的10%,周边的泰州、淮安、盐城等市也是如此。紫菜薹产品的信息传播闭塞,在周边城市普及力度不够,造成紫菜薹市场狭隘,产销局促。
仪征本地紫菜薹品种是优良而珍贵的品种资源,面临品种混杂和退化的危险。好的品种是实现生产效益的重要前提条件,应加强紫菜薹资源的收集整理和品种选育工作,加快与科研院所及科研机构的合作,选育出高产优质的品种,保持本地紫菜薹的口感和品质,同时能增加抗逆性和产量,提高产品的竞争力。
紫菜薹—小青菜—水稻高效栽培模式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今后应加大紫菜薹—小青菜—水稻高效栽培模式的研究和推广力度,结合实践不断完善科学技术和推广方法,提高该种植模式的经济性和实用性。此外,加强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建立紫菜薹种植示范区,试验、示范、推广新技术、新经验,研究出适宜仪征本地的种植方法,增加作物产量,改善品质,提高种植效益,为发展紫菜薹产业做好科学技术支撑。
当前,仪征紫菜薹产业还处于萌芽阶段,不适合大面积、全方位的一涌而上式的发展,应做好充分而深入的市场调研和产品调研。先找示范点进行小范围探索,找准问题,选择适合仪征当地的发展模式,制定明确和长远的发展目标,引导紫菜薹产业的发展方向。适当给予农户政策补助,鼓励他们种植紫菜薹,逐步进行推广;同时,鼓励社会资本的加入,引导他们在政策大框架下探索发展方法。人民群众的力量是伟大的,拥有实践经验和资金压力的社会资本,更有动力找出正确的发展方法。
当今社会信息传递迅速,纷繁杂乱,已经过了“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时代,应当加强紫菜薹的宣传和推广,向消费者普及产品信息,同时突出仪征特色,打造仪征品牌。当下的宣传推广应与时俱进,结合潮流,不能局限于电视、报纸、广播等传统传播渠道,而应该多了解社会新潮流,了解一些新人类的关注平台,从而获得更大的宣传效果。
紫菜薹+小青菜+水稻轮作模式
逐步完善紫菜薹产业的技术服务体系,搞好技术培训,对种植农户进行集中培训,提高农民的科学素养。在关键生产季节进行技术指导,解决实际难题。加强职业农民培训,培养一批懂技术、善经营的生产带头人,以点带片,推动紫菜薹生产技术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