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产业生态化研究
——以内蒙古为例

2019-07-17 01:12:52郑向敏张光生
贵州民族研究 2019年5期
关键词:内蒙古自治区生态化测度

殷 杰 郑向敏 张光生

(1.华侨大学,福建·泉州 362021;2.江南大学,江苏·无锡 214122)

传统观点认为旅游是无污染产业,旅游业发展不会或者很少会产生污染,对环境造成破坏。随着旅游业的繁荣,大众化、常态化的旅游活动生产“污染”和非生态的现象越发普遍,如旅游活动严重破坏生态环境、大量消耗能源资源、冲击地方文化、民族文化等。目前,旅游业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已引起了重点关注,如2009年国务院出台《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意见重点工作分工方案》,推进旅游业的节能环保,要求酒店等旅游企业降低能耗,合理确定景区游客容量等;《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2014)明确强调要“推动旅游开发向集约型转变,更加注重资源能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更加注重文化传承创新,实现可持续发展”。

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态问题一直备受关注[1-3]。由于少数民族地区旅游资源丰富,文化炫丽,旅游发展迅速,旅游活动活跃[4],旅游活动带来影响和“污染”也愈发明显,极大地影响了少数民族地区旅游可持续发展进程。国内外旅游研究发现,旅游生态化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佳选择和必由之路[5,6]。近年来,产业的生态化转型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王兆峰(2009)指出旅游产业集群要向生态化转型[7],屈峰(2011)则明确指出要探索和构建文化旅游产业的生态化发展模式[8]。由此可见,探究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产业生态化的进程,分析其发展规律与特征,有助于推进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的生态化转型,推动旅游可持续发展进程。

一、旅游产业生态化内涵

旅游产业生态化是一个产业生态体系的过程,该过程主要根据产业生态学原理,综合系统工程、经济、生态、产业等多种方法来经营和管理旅游产业系统,使其达到系统最优状态,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资源利用高效化、生态环境低损化、废弃物利用全面化[9]。旅游产业生态化的实质就是对旅游产品生产过程的生态化改造与流程重组,对特定地域空间内旅游产业系统、自然系统与社会系统之间进行耦合优化,实现旅游产业活动与生态系统间的良性互动[10]。

本研究借助PSR模型(压力-状态-响应)[5]和简单自然生态系统(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11]等相关理论对旅游产业生态化过程进行系统分析,“生产者”的角色主要由旅游业来承担,其生产的“产品”主要是对生态环境而言的压力,即“污染”。生态环境承担“消费者”的角色,即旅游产业生产的压力由生态环境来“买单”,其是压力的承受者,并用生态环境所处的状态来反映所承受和“消费”的产业压力。相应的政府主管部门、企业和社会则主要承担“分解者”的角色,重点承担“分解”消费者的“变质状态”任务,主管部门通过管理响应的方式来应对治理生态环境的恶化状态,即对环境状态变化做出响应。由此可见,旅游产业生态化内涵是指旅游活动会对生态环境带来诸多压力,这些压力会使得生态环境状态产生变化。如果主管部门能够通过管理响应的方式来有效应对生态环境的状态变化,即旅游活动(产生压力)、生态环境(状态变化)以及主管部门(管理响应)三者之间处于一个良性互动状态,那么可以认为整个旅游产业运行处于生态化过程中。

二、旅游产业生态化的测度

(一)测度指标体系

本研究结合生态系统论[12]、PSR模型[13]和前人相关研究成果[5],构建包含压力指标、状态指标、响应指标在内的旅游产业生态化水平测度指标体系,具体如表1所示。

压力指标主要用于测度旅游生产经营活动发展后对对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其重点是考察旅游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哪些因素会破坏、威胁甚至是恶化生态环境。值得注意的是,旅游污染往往与旅游地游客容量有直接关联。旅游地原始生态环境的破坏直接与大量游客涌入旅游地有关。另外,建设旅游设施也会威胁旅游地生态环境。基于以上分析,本研究主要通过旅游发展概况指标来衡量旅游产业系统所产生的压力,如用国内游客人数、旅行社从业人员、客运量等指标来衡量人员因素所产生的环境压力、采用国内旅游花费、国际旅游收入等指标来衡量旅游市场消费所产生的综合压力以及采用旅行社数、酒店数等指标来测度旅游设施建设所产生的压力。

表1 旅游产业生态化测度指标体系

状态指标是指在旅游生产经营活动压力影响下旅游地生态环境的状态情况。基于此,本研究选取人均水资源量来衡量水资源变化状况、采用森林覆盖率来衡量森林覆盖情况、采用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来衡量绿地占用状况、采用水污染排放量来衡量环境负荷状况,并通过以上指标来衡量旅游地生态环境状态变化情况。

响应指标主要是社会、企业和政府等机构针对旅游生产经营活动产生非生态现象所采取的环境补救措施。本研究以省域空间为研究视角,因此,响应指标主要从政府、社会两大方面选取。对于自然环境状态系统的响应可从财、物等多个方面衡量,如利用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地质灾害防治投资等指标来衡量资金响应、利用造林面积、自然保护区面积占辖区面积比重等指标来衡量行为响。

(二)测度方法

耦合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系统通过各种相互作用、相互发展而彼此影响的现象[14]。两个或两个以上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彼此影响的程度主要有耦合度来衡量[14]。耦合协调度则用来度量系统之间在发展过程中彼此和谐一致的程度,主要用于反映系统由无序走向有序的发展趋势[15]。当系统间之间配合得当、相互促进时,称之为良性耦合;反之,称之为不良耦合。耦合协调度是反映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系统相互配合,相互促进以及相互影响后发展趋势的好坏程度。旅游产业生态化是旅游活动产生的压力、生态环境所处的状态以及主管部门的管理响应三者处于良性互动的结果。那么,三者之间的相互耦合水平则能够反映旅游产业生态化的程度。本研究利用耦合方法来测度旅游产业生态化水平。

本研究引用协同论中的多系统耦合协调原理,在耦合度模型基础上构造多系统耦合协调度函数,具体如式(1)所示。

其中,t1,t2,tm分别表示协调耦合模型的各子系统,a1,a2,am分别表示各子系统的权重系数。tm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m 表示第m个系统,j表示年份,Wi表示第i个指标的权重,Pij表示第j年第i个指标的标准化值。

D 表示系统间的耦合协调度,C为系统间耦合度。系统间的耦合度C的具体计算公式如式(3),其中m表示系统个数。本研究中旅游产业生态化共涉及压力、状态以及响应三个子系统,故m=3。那么,本研究涉及到的t1,t2和t3分别表示为压力指数、状态指数、响应指数。

三、结果分析

少数民族自治区旅游发展迅速,旅游带动经济发展作用明显[4],但环境破坏效应也渐为明显化。旅游产业生态化有助于提升少数民族地区生态环境提升,推进旅游可持续发展。本研究选取内蒙古自治区为研究对象,对其旅游产业生态化进程进行测度,以期为少数民族自治区旅游产业生态化发展提供科学借鉴与实践支撑。

(一)数据来源与分析步骤

本研究重点探究2004-2016年间内蒙古自治区旅游产业生态化的发展规律与演化特征。其中,压力指标数据均来自于2005-2017年的《内蒙古统计年鉴》,而状态、响应各指标数据来源于2005-2017年的《中国环境统计年鉴》。

1.数据标准化处理

获取各指标数据后,采用极差标准化法对所需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正向与逆向指标向量的极差标准化公式分别为式(4)、式(5)。其中Xij表示第i个指标的第j年的数值,maxXi表示第i个指标在所有年份中的最大值,minXi表示第i个指标在所有年份中的最小值。

2.指标权重确定

旅游产业生态化评估结果的准确性直接受到指标权重的影响。指标权重的合理化是评估结果准确、可信的基础与前提。熵值法是一种利用多指标综合评价的一种指标权重确定的方法,它主要是依据各指标数据所提供的信息量对指标进行客观赋权,从而能够减少主观因素对指标权重确定的影响[5,11,16]。本研究依据熵值法计算出各指标的权重,具体指标权重如表1所示。

3.耦合分析

计算完各指标权重后,借助式(2)计算得出内蒙古自治区各年份的压力指数、状态指数以及响应指数,并利用式(3)和式(1)计算得出内蒙古自治区各年份的旅游产业生态化水平。

(二)数据分析

借助耦合分析理论与方法,对内蒙古自治区2004-2016年的旅游产业生态化水平进行测度,具体结果如图1所示。

1.压力指数

总体来看,压力指数在2004-2016年期间增长了0.7852,呈现快速、大量增长的趋势。这主要是因为这段时间内蒙古自治区旅游业发展迅速,对生态环境形成了巨大的压力:13年间,内蒙古国内旅游收入平均增长了约21.2倍;国际旅游收入平均增长了约4.5倍;国内旅游人次数平均增长了约6.4倍;星级酒店数平均增长了近2倍;旅行社数平均扩充了近3.3倍,旅行社从业人员平均增长了近3.2倍。

具体来看,内蒙古自治区旅游产业生态化的压力指数呈现波动式上升趋势,且上升趋势非常明显。需要注意的是,2008年和2014年两个年份压力指数出现了短暂的回落。2008年,受到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全球经济受到波动,游客出游所拥有的可支配收入相应减少,旅游活动活跃度一定程度上减弱,出游人数减少,旅游活动产生的压力也呈现下降趋势。2014年,内蒙古自治区内旅游活动生产的压力呈现下降状态,这主要是因为2013年我国正式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景区开始核定最大接待量,景区接待游客量的“井喷”状态有所缓解,其相应产生的压力也有所降低。

2.状态指数

图1 2004-2016年内蒙古自治区旅游产业生态化水平相关指标变化

总体而言,内蒙古自治区旅游产业生态化的状态指数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这也说明内蒙古自治区生态环境状态存在恶化趋势,主要表现为人均水资源量减少、水污染排放量不断增加。具体来看,状态变化呈现以下阶段特征:(1)状态稳步提升期(2004-2013年):此阶段内,内蒙古自治区生态环境得到一系列的改善,具体表现为人均水资源量、森林覆盖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提升,水污染排放量逐渐下降。(2)状态逐步恶化期(2013-2016年):这阶段内,内蒙古自治区的状态指数出现下降趋势。这主要是因为近三年,内蒙古自治区旅游业飞速发展,国内旅游花费平均增加了近26.2倍,频繁的旅游活动造成了巨大的生态破坏。旅游活动生产了巨大的环境压力,生态环境成为这种压力的消费者和承受者,旅游活动越频繁,生态环境状态越恶化,这与“我国绝大多数地区旅游业属于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型产业”结论相一致[17]。

3.响应指数

由图1可知,内蒙古自治区旅游产业生态化的响应指数呈拉伸的“M”型分布,呈现明显的先上升后波动式下降特征。具体来看,响应指数主要呈现以下阶段变化特征:(1)良性响应期(2004-2010年):此阶段内,内蒙古自治区旅游产业生态化的响应指数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这主要得益于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地质灾害防治投资以及造林面积的不断改善。(2)响应不足期(2010-2012年):主要表现为响应指数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这主要是因为这阶段内地质灾害防治投资、造林面积不断减小。(3)响应波动期(2012-2016年):内蒙古自治区的响应指数呈波动式下降发展特征,这主要是因为主管部门的管理响应措施呈现波动式发展态势,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和造林面积上的波动。

4.旅游产业生态化水平

由图1可知,2004-2016年内蒙古自治区旅游产业生态化水平呈现拉伸的“W”型分布,即呈现波动式上升趋势,这表明内蒙古自治区的旅游产业生态化水平正处于波动式提升阶段。2004-2016年,内蒙古旅游产业生态化水平主要在0.4918-0.7180之间波动,这与对中国大陆旅游产业生态化水平的测度结果[5]、我国生态建设成效的测度结果[13]较为一致。

本研究按照耦合度的分类等级[18],对内蒙古自治区的旅游产业生态化水平进行预警等级划分,并分析各要素耦合失调的原因,具体结果如表2 所示。当耦合协调度处于[0,0.4],旅游产业生态化水平很低,需要对其进行红色预警;当耦合协调度处于[0.4,0.7]时,旅游产业生态化水平较低,需要对其进行橙色预警;当耦合协调度处于[0.7,0.9]时,旅游产业生态化水平较高,仅需对其进行黄色预警;当耦合协调度处于[0.9,1]时,旅游产业生态化水平较高,仅需维持现状即可。此外,从产业生态化的发展水平等级来看,内蒙古自治区基本处于勉强协调和初级协调水平,但协调水平正逐步提升,旅游产业生态化水平也正逐步改善。

此外,本研究进一步对2004-2016年间内蒙古产业生态化过程中要素耦合失调原因进行逐年分析,具体结果如表2所示。研究发现,失调的原因主要有以下3种情况:(1)当RP+S时,主要表现为压力增大,状态恶化,但响应行为过激,即形成过度响应,如2007年、2009年;(2)当PS+R时,主要表现为状态恶化,响应增强,但压力增幅过大,即出现压力激增的情况,如2004年、2013-2016年。(3)当SP+R时,主要表现为状态恶化程度超出了压力的减幅与响应增幅之和,即环境恶化严重,如2008年。

表2 2004-2016年内蒙古自治区旅游产业生态化水平等级划分

四、结论与启示

传统观点认为旅游是“无烟产业”,是无污染产业。随着旅游的发展,其产生的非生态化效应、污染效应和非可持续性发展效应愈发明显。生态化已成为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趋势,也是推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尚佳选择与重要抓手。旅游产业生态化是少数民族地区推荐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本研究在分析旅游产业生态化内涵的基础上,提出评估旅游产业生态化水平测度指标体系与测度方法,并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例,选取相关数据,分析其旅游产业生态化发展规律与特征,以期为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产业生态化发展提供参考。本研究通过耦合测度与全面分析,主要有以下发现:

(1)厘清了旅游产业生态化的过程与内涵:旅游产业生态化是旅游活动产生的压力、生态环境状态变化以及主管部门的管理响应三者处于良性互动的结果。

(2)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例,分析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产业生态化水平的发展变化特征。具体来看,内蒙古自治区的压力指数在2004-2016年期间增长了0.7852,呈现快速增长特征;状态指数则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特征;响应指数呈拉伸的“M”型分布,呈现明显的先上升后波动式下降特征。

(3)内蒙古自治区旅游产业生态化水平呈现拉伸的“W”型分布,即呈现波动式上升特征。旅游产业生态化过程中各要素之间的耦合关系基本处于勉强协调和初级协调水平,需要对其进行橙色预警,但协调水平正逐步提升,旅游产业生态化水平也正逐步改善。

依据上述结论与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产业生态化建设存在的问题,本研究提出优化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产业生态化的相关建议:

(1)省域层面,要加强政策引导与法制建设。2009年国务院出台发布《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意见重点工作分工方案》、2013年国家出台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以及2014年国务院出台发布的《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政策、法律均对旅游产业生态化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因此,省域层面应加快出台对应的对接政策,针对性提出扶持产业、支撑企业、倡议游客等方面的落地性政策、法规,推进旅游产业生态化进程,将旅游产业建设成环境友好型产业。

(2)产业层面,要推进生态化旅游模式,注重能源资源节约与生态环境保护。内蒙古自治区的压力指数总体呈现上升态势,而推进生态化旅游模式能够有效缓解旅游活动生产的压力。推进生态化旅游模式,就是要确保在旅游活动过程中的相关人员数量处于环境合理容量之内;推进生态化旅游模式,就是要争做绿色游客,降低旅游活动中的能源消费以及污染生产;推进生态化旅游模式,就是要建立绿色旅游企业、低碳旅游企业,减少碳排放、污水排放等。

(3)技术层面,要动态关注生态环境状态,及时、合理做出响应。旅游活动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压力可能存在滞后效应,因此要动态关注生态环境的变化状况。在政府、管理部门对旅游活动产生的压力、生态环境的恶化状态进行响应时要快速、合理、适度、高效。因此,要动态评估与监测旅游产业生态化水平,运用政策、规划、经济、技术等手段加强调控各,动态优化要素之间协调耦合关系。

猜你喜欢
内蒙古自治区生态化测度
三个数字集生成的自相似测度的乘积谱
R1上莫朗测度关于几何平均误差的最优Vornoi分划
内蒙古自治区召开全区统战部长会议
非等熵Chaplygin气体测度值解存在性
Cookie-Cutter集上的Gibbs测度
生态产业化 产业生态化
绿色中国(2018年11期)2018-11-06 07:16:26
内蒙古自治区第六届室内乐比赛成功举办
草原歌声(2018年4期)2018-04-04 05:19:34
庆祝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征歌评选终评
草原歌声(2017年1期)2017-04-23 05:09:01
科技园区生态化创新发展分析
语料库与生态化英语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