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人才培养视角的“无手机课堂”创建探究
——以牡丹江医学院基础医学院为例

2019-07-17 12:25:52姜志鹏付万兴2李源溪赵晓明姜欣奇张成学
中国市场 2019年14期
关键词:牡丹江医学院实验班

姜志鹏 ,付万兴2,李源溪,赵晓明,姜欣奇,张成学

(1. 牡丹江医学院 第二临床医学院,黑龙江 牡丹江 157011;2.牡丹江医学院 基础医学院,黑龙江 牡丹江 157011)

1 引 言

根据CNNIC发布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7年12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7.53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人群的占比由2016年的95.1%提升至97.5%。以手机为中心的智能设备,成为“万物互联”的基础,而随着手机智能化的不断加快,高校大学生在课堂上使用手机上网、游戏的现象司空见惯,这种行为不仅影响课堂的教学秩序,还严重损害大学生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的获取、身心和人格的健康发展,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和思考。[1]

2 当前高校大学生课堂使用手机现状

本研究采用了问卷调查法,调查对象是以牡丹江医学院基础医学院为例,随机在学生中发放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98份。

统计显示,高达88.6%的学生上课存在玩手机的现象;课堂上手机主要用途集中在手机聊天、玩游戏和拍课件三个方面,占比分别为是58.62%、21.56%、14.32%;61.4%的学生认为课堂上玩手机弊大于利并且影响身边学生学习效率;72%的学生认为课堂上玩手机是不尊重授课教师的表现。

在统计上课使用手机主要原因中,62%的学生选择课程无聊,而因为确实有事情需要上课用手机聊天也占到半数以上,还有30%的学生选择已经习惯于上课使用手机。

在调查中有42%的学生表示可以短期接受上课不使用手机,长期不行;有13%的学生选择无法接受上课不能使用手机的要求。

通过本次调查的各项数据显示,大学生上课过程使用手机已司空见惯,并且已经存在较强的依赖性。大多数学生也认识到上课使用手机会影响课堂秩序,不仅阻碍学生本人与他人的听课学习效率,也影响授课教师的授课热情,进一步影响到教学成效,更加影响创建优良学风。

3 学生在课堂上使用手机原因分析

3.1 课堂上利用手机进行娱乐消遣

手机与电脑相比,具有体积小、便于携带、价格便宜等优点,而且越来越多的手机端娱乐软件被研发上市。想购物,打开手机客户端,各类商品琳琅满目、一览无余,想要什么,选中加入购物车,然后支付宝付款,就等着快递上门了;想出门旅行,打开地图应用,出门的路线,以及各个景点的评分都呈现在眼前等,这些优势使得使用手机娱乐消遣的人越来越多。尤其自控力较差的大学生,会把大部分时间投入到手机等电子设备中进行娱乐消遣,导致课堂听课注意力不集中、课后无法主动学习,久而久之出现跟不上学习进度,对所学专业失去兴趣。因此在学生的学业挫败感上产生恶性循环,致使他们在课堂上使用手机玩游戏、听音乐、看小说等方式来填补学习上未能获得的优越感。[2]

3.2 课堂上利用手机进行社交

大学生利用手机发信息、刷微博、刷朋友圈、相互评论,通过手机他们与老朋友交流,通过手机他们与新朋友相识。手机社交减少了大学生日常生活中人际交往的紧张感,使他们在虚拟世界中获得认同感。“我又涨粉丝了”“我的朋友圈又收到了5条回复”“这篇分享不错,我来点个赞……”,伴随着移动互联网而生的从QQ、E-mail等即时聊天工具,再到近几年的新浪微博和腾讯微信,[3]人们似乎拥有了更加便捷的沟通方式,以及愈发自由的人际脉络,无论幼儿园时的同桌,抑或擦肩而过的路人,都可以通过看不见、摸不着的网络平台连接到一起。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充满无限魅力的网络从霸占人们坐在电脑前的时间,一直延展到了只要手机在身边的分分秒秒。以增进沟通为目的而发明的桥梁,却渐渐成了隔阂在彼此之间的一道砖墙,让我们不再愿意、甚至没有能力与身边的人交流,而是倾心于素未谋面、潜伏在网络另一端的“朋友”,这不得不说是一种本末倒置。长此以往手机社交成为一种常态,尤其是在无聊的课堂上,一旦脱离了手机大学生们就会觉得心里空落落的不自在。[4]

3.3 课堂上利用手机进行学习

据调查发现有超过90%的大学生会在手机中安装学习软件,并且有26%的大学生会经常使用这些软件,这说明大学生对学习软件产生了过度的依赖。与传统提问方式相比手机可以更加快捷方便地完成交流而且手机的搜索引擎和上网功能更加全面和便捷,可以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取大量的信息资源。[5]一部分同学经常在课堂上利用手机查阅相关的医学资料,对于不理解的知识进行现场求解,或是更深一步的进行拓展。也可以借助手机的拍摄功能来对教师讲课进行录音或记录上课内容使用学习软件、上网查阅资料。而另一部分同学认为在课堂上学习的医学知识对于自己就业用处不大所以利用手机浏览“订阅号”“手机报”等对自己“有用”的东西;另一方面由于学生跟不上所学的课程,课上也不善于思考,利用手机查找作业答案以及考试答案,直接套用,走捷径。这就会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他们的学习热情以致于提高了学生的思考惰性。[6]

4 开展无手机课堂活动

2013年以来,全国已经有数十所高校陆续开展“无手机课堂”,但其本质都是想借此让学生在课堂上摆脱手机的束缚,让课堂回归本质,让更多的学生专注于听讲,授课教师专注于教学。笔者在牡丹江医学院基础医学院策划并实施开展进行“无手机课堂对大学生课堂学习效率的影响”的实验。

在牡丹江医学院基础医学院选出在班级人数、性别比例、年龄构成、地域分布、各学期期末成绩及课堂听课效果均相近的两个班级作为对照班和实验班。首先对实验班进行无手机课堂计划实施的宣教,并且取得了该班同学的大力配合,在实验班课前统一收取手机,而对对照班不采取任何干预措施。在实验期间对实验班和对照班的两班共十项数据统计并分析出“无手机课堂”的开展对课堂学习效率的影响。

根据本次实验数据统计显示自实行“无手机课堂”活动后,实验班的认真听课率由之前的47%提升为59%,听课比较认真由之前的22%提升为30%,听课不认真由之前的31%下降到11%,并且能积极地参与进课堂和老师互动。在阶段性测试中,实验班的专业课测试及格率较对照班提高了19%,其中80~100分占32%。通识教育课测试及格率较对照班提高了31%,其中80~100分占45%。上述数据对照班均无明显变化。并且在大三学年结束后实验班的期末考试优秀率也有明显的提升,并且获得了校级“优良学风班”称号。

5 结 论

通过本次实验可见,“无手机课堂”的实施对高校学生的课堂听课效果以及学习效率确实有一定程度的提升。但是在当前大数据和新媒体的时代,手机网络给我们提供各种便利之余,也带来了各种诱惑,完全禁止手机是不可能的。要想大范围并且长期地执行此活动确实有一定的难度,实施无手机课堂也不能采用完全强制性的措施,主要还是加强对学生的正确引导,让学生自己放下手机,只有学校、教师和学生之间的通力合作,学校积极倡导无手机课堂,教师积极创新教学模式,学生自我觉悟主动配合,建议各高校把安全、文明、合理使用手机列入学生管理制度条文,使之成为校内对学生的一种管理契约,做到有章可循,进而营造“无手机课堂 ”的良好校园文化氛围。才能使无手机课堂有效地发挥作用,在这种氛围的熏陶下,使“低头族”们由他律逐渐转向自律 ,自觉践行“无手机课堂”,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做讲规矩、有纪律,讲道德、有品行的新时代大学生。

猜你喜欢
牡丹江医学院实验班
新乡医学院
山西农大乡村振兴“双创”实验班开班
今日农业(2021年6期)2021-11-27 08:05:59
行知实验班
实验班以情促教教学策略谈
甘肃教育(2020年2期)2020-09-11 08:01:08
贡献更多“牡丹江力量” 书写更精彩的“牡丹江篇章”
活力(2019年17期)2019-11-26 00:40:26
同济大学医学院介绍
A Study of Blended-teaching Model in Medical English
寻找最美校园 牡丹江师范学院
文苑(2018年21期)2018-11-09 01:22:32
牡丹江流域自然地理敏感区划分研究
卓越司法人才培养实验班的小样本考察(2014-2017)——以安徽师范大学法学院13级实验班为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