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照丽
【摘 要】 目的:探讨护理临床路径改进在日间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的应用方法及效果。方法:选择本院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50例行腹腔胆囊切除术的患者,为其提供对应的护理措施,其中25例患者采用常规护理,其余25例患者采用護理临床路径,分别列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后包括心理维度、生理维度、环境影响和社会关系的生存质量评分以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护理前的生理维度评分、心理维度评分、社会关系评分以及环境影响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经过护理后两组患者的各项评分均有所提高(P<0.05),其中观察组患者护理后指标评分上升幅度更大(P<0.05)。另外观察组患者出现术后疼痛、恶心呕吐以及尿潴留各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0%;对照组共出现6例,分别为术后疼痛与恶心呕吐各2例,伤口渗血与尿潴留各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4.0%,明显高于观察组(P<0.05)。结论:采用护理临床路径改进为日间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开展护理工作,临床护理效果显著,能够减少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提高生存质量。
【关键词】 护理临床路径改进;日间护理;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生存质量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临床护理路径属于一种规范化的护理诊疗行为,其建立在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服务基础上,以其顺序性和时间性的特点,要求各个科室人员加以配合,制定有针对性的护理服务方案为患者提供护理服务,因此在临床护理工作应用过程中得到越来越多患者的认可[1]。日间手术则是需要住院实施手术的患者当日来院手术,术后进入恢复室观察,确定病情稳定后24h内出院,这种方式在当前的发达国家中占据手术总数的40%~60%,以其创伤小、出血少、手术时间短和术后并发症少的优势被广大患者接受。为了更好地探讨护理方法的应用效果,本研究选择50例在本院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的患者,通过对比分析其临床资料展开以下探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择病例为本院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收治,总例数为50例,均为日间进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患者。对病例进行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包含25例观察组与25例对照组,观察组中,男女比例为7∶18,患者年龄为30~71岁,平均(45.7±4.6)岁;对照组患者中,男女比例为9∶16,年龄为31~72岁,平均(56.2±4.7)岁。以上对应数据比较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的护理方法选择常规护理,本院护理人员为观察组患者在应用常规护理前提下加以护理临床路径,具体护理措施如下:1)在患者手术前的准备工作中加入健康宣教的环节,护理人员详细告知患者手术前一晚10点后不能饮食,手术当天起床后不能饮水,在为患者进行的健康宣教中强调快速康复外科的理念与作用[2],比如患者手术前一晚进食少量糖水或果汁,有助于降低空腹饥饿感,提高手术耐受性,有助于术后的康复,禁止饮水的要求由原来的8h缩短到2h。此外还要加强心理护理,提高患者手术知晓度与心理承受能力,减少其术前过激的心理反应,提高患者的手术依从性和配合度[3],也确保患者在医疗人员的正确引导下尽可能避免出现恶心呕吐的风险情况,一旦诱发不良反应,也可及时处理;2)护理人员结合患者的疼痛程度和生理需求提供镇痛处理,提高患者手术舒适度是护理临床路径的重要内容,在改进后特别要加强患者对疼痛护理的认知,耐心指导和鼓励患者通过无痛功能锻炼进行恢复。护理人员要做到全程关注患者的病情变化,还要准确及时评估患者的疼痛情况,一旦疼痛情况较为严重并对患者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则要及时进行疼痛干预,提高其舒适度;3)改进术前返回病房提供的16h心电监护与1h吸氧时间,护理人员要密切关注患者的体温、面色、血压和精神状态的情况,通过采用去枕平卧、改变体位等方式提高患者舒适度。在改进以后可将心电监护与持续吸氧的时间控制在6h,利于患者翻身,并通过健康宣教鼓励患者尽早下床活动,确保更快进行肠胃蠕动,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4)坚持快速康复的护理理念,缩短患者术后进食时间,刺激肠蠕动,恢复肠道功能,确保患者的机体功能尽快恢复。
1.3 观察指标
本院护理人员为患者记录并比较护理过程中出现的术后疼痛、恶心呕吐、尿潴留、伤口渗血的情况,比较不良反应发生率,同时采用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生存质量量表对患者的生存质量进行评分[4],分值在0~100分之间,分数越高表示患者有更高的生活质量。
1.4 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所有数据均通过SPSS 16.0软件进行分析,其中计数资料为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以百分比表示,计量资料为患者各维度的评分,以均数±标准差表示,分别采用χ2与t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老年患者诊治和安全是护理过程中的重要护理内容,诊治护理过程中的安全护理对之后的治疗有着极大的影响[2]。在护理中患者的紧急救治是每个护理人员必须具备的常识,由于每个人的身体状况各不相同,具体的抢救措施也不相同,所以护理人员必须拥有全方面的医疗知识[3]。
在与诊治科转接过程中实施护理安全管理可以有效地改善安全管理过程中的物品损坏,并且护理满意度较高[4]。在安全管理核对签字中可以明确个人职责,避免推卸责任的情况发生,减少科室安全管理错误而引起的不良事件的发生[5]。而这种护理管理方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患者自身的安全意识,使患者在日常生活和住院过程中能够对自身进行安全管理,对各种不良安全事件进行规避,这对于防止患者不良事件的发生来说,有十分积极的效果,还可以提高患者的自我保护能力。
综上所述,在对老年患者进行护理时,应用护理安全管理模式,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对于患者风险事件的发生来说有改善意义,是一种有效的护理手段,具有积极的护理效果。
参考文献:
[1] 肖峰,赵庆华,喻秀丽,等.老年护理院护理安全管理评价指标体系的研制[J].中国护理管理,2014,14(01):13-16.
[2] 胡春碧,杨波.护理安全管理在老年精神病患者中的应用[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4,11(15):2163-2165.
[3] 谢小玲,刘涛,祝妍华,等.老年骨科患者实施护理安全管理的效果及不安全因素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3,10(36):139-141.
[4] 高小芬,于卫华.医养结合模式下护理安全管理在老年病房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3,19(22):137-138.
[5] 李军英,郭海英,胡东玫.护理安全管理在外科老年患者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0(06):9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