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操 孙世坤 朱玮
诊断学是高等院校临床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是临床医师临床思维形成的基础,是沟通医学生学习与临床工作的桥梁[1-2]。其中心血管检查是诊断教学的重点章节,同时由于心血管系统结构和功能复杂,也一直是诊断教学中的难点[3-4]。传统的教学方式主要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授课、学生听课、课后自习来学习相关知识,医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地接受理论知识模式[5]。由于缺乏兴趣和对相关知识的形象理解,故而大多同学反映学习过程枯燥,内容难度大,即使记住专业知识,短期内也容易遗忘。随着对于教学方法的研究,近年来提出通过“基于问题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PBL)结合案例式教学法(case-based learning,CBL)” 对临床本科生进行教学[6-7],可提高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和临床操作能力,进而提高临床教学水平和质量。但是“PBL+CBL”教学对于心血管相关内容的诊断学教学是否同样适用值得探讨。本研究将对我院心内科教研室在诊断学心血管检查教学工作中应用“PBL联合CBL教学法”进行教学的结果进行分析总结,进而探讨此方法是否适合诊断学心血管检查的教学工作。
选取本校2015级五年制临床医学本科生共84名作为研究对象,将这84名学生随机分为普通班(n=54名)与卓越医师班(n=30名)。在普通班学生中,男学生28名,女学生26名,平均年龄为(22.4±0.7)岁;在卓越医师班学生中,男学生16名,女学生14名,平均年龄为(22.6±0.6)岁;两个班级间男女性别比例和年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在2017年9月—2018年6月对两个班级学生进行诊断学教学时,普通班教学方法采取传统教学方式:教师集中授课,采用多媒体教学,授课过程学生如有不理解的知识点可提问,下课后学生以复习授课过程中的知识点为主。卓越班学生分成5组,每组6人;教师采用PBL联合CBL教学法进行授课:(1)每次课前,教师根据下次授课的主要内容选择合适病例,结合核心知识点设计2~5个问题,然后采用纸质或电子版的形式发送给学生;同时要求学生预习下次授课相关内容,并建议各组学生查阅相关的文献和材料尝试性回答相关问题,可以纸质形式记录,带至课堂。(2)在课堂上,教师以多媒体形式向学生讲解此次课程的专业知识。在讲授完理论知识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整体商议,商议结束之后选取一个代表汇报课前提出问题的答案,并详述本组思路,同时其他组内成员可进行补充。待学生汇报结束之后,教师需对学生汇报的内容进行点评,教师点评过程中需有理有据,且详尽分析学生的优点与不足之处,分析结束之后教师需结合各组汇报具体情况汇总。
在授课结束后,对两个班级学生进行考核,考核内容主要分为成绩和教学满意度。成绩主要包括理论成绩(满分100分)、技能操作(满分100分);教学满意度以设计问卷调查方式进行,总分100分,问卷内容包括课前预习积极性、课堂气氛活跃度、学习兴趣、对于专业知识理解情况、课后复习热情及对于知识记忆的牢固程度。
采取SPSS 24.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与普通班学生相比,卓越医师班学生理论成绩(81.0±9.2)分、技能操作成绩(86.3±7.9)分及满意度调查(94.3±4.3)分,均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学生成绩和满意度对比(分,±s)
表1 两组学生成绩和满意度对比(分,±s)
images/BZ_40_1252_2357_2267_2415.png普通班(n=54) 72.8±12.2 81.1±9.6 86.3±7.9卓越班(n=30) 81.0±9.2 86.3±7.9 94.3±4.3 t值 3.206 2.527 5.131 P值 0.002 0.013 <0.001
诊断学作为一门理论学科,内容抽象且琐碎,同时又是一门实践性课程,是从事医学工作的必备课程。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以教师为中心、课堂授课为主,此过程为学生被动的学习,因此往往会导致课程缺乏生动性,学生缺乏参与感,课堂氛围比较差,学生也很难形成系统性的逻辑性临床思维。基于传统教学方法带来的很多问题,国内很多教育工作者一直在尝试新的教学方法[8],以期改善现阶段教学工作的现状,其中PBL教学方法和CBL教学方法是讨论比较多的教学方法[9-10]。
PBL教学法首先由Barrow教授于1969年创立,是一种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以小组讨论为主要方式的教学模式。PBL教学法可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临床思维能力,因而逐渐成为我国医学教育改革中的重要教学方法[11]。CBL教学法即案例教学法,最早由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运用,在临床教学工作中也备受关注[12]。CBL教学法不同于PBL教学法,它围绕的对象为病例,学习的过程即是解决实际临床问题的过程,与临床医学注重实践性的特点相契合。因此,“PBL+CBL”相结合的教学法不仅可以提高团队协作、自身学习,而且可以使学生能够成为解决具体临床问题的医学生而不是书本上的医学生。
既往研究[13]显示,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PBL+CBL”相结合的教学法在诊断学理论课(症状诊断和实验诊断)教学效果包括命题考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考核成绩以及相关能力提高的认同度均明显提高。而心血管检查一直是诊断学教学中的难点,所以本研究将“PBL+CBL”相结合的教学法应用在卓越医师班的诊断学心血管检查部分的教学中。本研究结果显示,与采用传统教学法的普通班学生相比,卓越医师班学生的理论成绩、技能成绩均明显提高;而且我们的满意度调查结果也显示,卓越班给予的评分明显高于普通班。卓越医师班的学生反映,“提出问题+具体案例”的模式可以让自己有目的且更自觉、主动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去;结合具体案例,他们可以将散在的知识点进一步归总,不仅学习到了知识而且学会了如何运用学到的知识;分析案例的过程可更进一步地加深自身对具体知识的了解;但也有些基础知识差、自学能力欠缺的学生提出,由于在查阅资料和自我总结等方面花费大量时间,因而感觉时间不够及学习压力大。另外,普通班的学生则反映,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上课比较沉闷、缺乏新意,学习内容比较枯燥、难理解、缺乏系统性,复习要靠死记硬背。
综上所述,“PBL+CBL”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诊断学心血管检查教学方面优于传统的教学方法。但是如何合理安排学生时间、增强师资力量等,是“PBL+CBL”联合教学当中需进一步探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