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父母监护权撤销制度的立法目的,是为了维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从行政与司法方面加强对未成年人的保护,确保未成年人得到妥善监护照料。因此,这一制度涉及了国家、父母、未成年人三方主体,也就包含了多种价值取向。
关键词:价值分析;父母监护权撤销
中图分类号:D920.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379-(2019)14-0204-01
作者简介:郭婧妍(1997-),女,汉族,浙江嘉兴人,宁波大学法学院,本科在读,研究方向:国际法。
价值分析法作为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之一,是对作为客体的现象或事物与作为主体的人的价值关系,即对特定客体内含的、应有的价值因素的认知和评价。将其应用到法学研究领域,则为分析人与法律之间的价值对应(需要与满足)关系,以及现实条件下法律制度对人的行为正价值(积极影响)与负价值(消极影响),从而对法的必然性、实然性与应然性进行研究。2017年10月1日,《民法总则》正式生效,其中完善了监护制度,扩大了被监护人的范围,强化了政府的监护职能,并就监护人的确定、监护职责的履行、撤销监护等制度作出明确规定。这不失为完善父母监护权撤销制度一大进步,也引起社会对这一制度的进一步关注,然而就撤销父母监护权的具體操作而言,2015年正式实施的《关于依法处理监护人侵害未成年人权益若干问题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列举了更明确的七类可由人民法院判决撤销监护人资格的严重伤害行为。
一、价值分析下的监护权撤销制度
在父母监护权撤销制度的三方主体组成的三角结构下,最为关键的两组关系为国家与未成年子女间以及父母与未成年子女间的关系,这两组关系间的冲突实为国家亲权与自然亲权的冲突。大陆法系的国家亲权观念起源于罗马法,概括的来讲,罗马法中的国家亲权主要体现在自然父亲缺位时国家顶替其角色,以及出于国家利益以国家侵权关于或阻却自然亲权,这主要为了限制自然家父对其子女的经济利用与惩戒权,此也正为父母监护权撤销制度的历史渊源。①国家作为监护人在父母监护不到位时介入,其目的在历史流变中也发生着从保护国家的人力资源向尊重和保护人权的转化——从把未成年人作为国家的财产尤其是战争后备资源到承认未成年人的独立人格与权利,儿童权利保护也正是现代各国未成年人保护立法中的核心价值目标。因此,《意见》第75条所列的七项可撤销事由,是国家行使其职权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利的体现。
父母基于血缘形成的身份关系而享有的监护权,在我国立法中称之为“监护人资格”,法律要求父母作为监护人为被监护子女的利益履行监护职责,如《民法总则》、《民法通则》所规定的父母对未成年子女抚养、教育和保护,保护未成年人子女的人身、财产及其他合法权益的义务,但也依法保护监护人依法履行监护的权利不受侵害。因此,当前我国父母监护权撤销的制度设计中,也体现了保护父母的监护权不被国家权力任意剥夺的精神:根据《意见》的相关规定,在监护侵害行为发生后,并非直接进入撤销监护人资格诉讼程序,而是由未成年人救助机构进行一段时间的临时监护,若经过未成年人救护机构会同公安、村(居)委会、学校及未成年人亲属的评定,监护人能及时悔改、消除监护危险状态、正确履行监护职责的,则可将未成年人领回,继续原有的监护关系;《意见》将可撤销事由列明,但也留下可解释的余地,既防止司法权力任意剥夺父母的监护权,又为将随着社会发展出现的新的监护侵害行为纳入法律制裁范围留下余地;在监护人资格撤销诉讼中,要求申请人提交相关证据,承担举证责任;对于人身保护令,允许不服的监护人申请一次复议;设置撤销后的恢复制度,使父母在符合法定条件的情形下恢复对未成年子女的监护权利。但从另一方面来说,这也可能使得父母实质的监护侵权行为逃脱法律的制裁。
二、我国父母监护权撤销制度的展望
当前我国的父母监护权撤销制度在实践中暴露出如下问题:首先,缺乏完善的监护监督制度,缺少由专门的部门或人员对监护人监护权的履行进行必要的监督与限制,及时发现并阻止出现的监护权怠于行使或滥用情况②;其次,法律规定的各参与部门分工不明确,现行法律的概括列举方式导致各部门职责不明确,造成了具体实施的困难;再者,未能充分调动和规制民间资源,更多地吸纳社会资源,让民间专业的未成年人保护组织来参与对未成年人的综合保护工作,包括参与到监护权撤销制度的实践中来。③
父母监护权撤销制度实为对未成年子女的合法权益、国家职权、父母作为监护人的权利三者的冲突与平衡,完善父母监护权撤销制度,需要根据历史条件、社会现实景况确定当时当地的价值标准,做出一定的价值倾向与选择。
[ 注 释 ]
①胡肖华,董丽君.美国精神病人强制住院治疗法律制度及其借鉴[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14(3).
②张亲琳.我国父母监护权撤销制度的困境及对策[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2).
③张加林.父母监护权撤销制度研究[J].学术论坛,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