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新闻传媒视域下高校思政工作面临的挑战与路径创新

2019-07-15 10:58李超超
科教导刊 2019年17期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路径创新机遇与挑战

李超超

摘 要 当代的新闻传媒发展迅猛,日新月异。在不知不觉中新媒体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得到了更高效的发展。对于大学生来说,新媒体已经成为他们认识世界、感知世界的重要手段,是各种消息的重要来源,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东西。同时,现代新闻传媒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社会道德、人格形成有着很深远的影响,所以说,新媒体在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便利的同时,也考验着当代教育者,如何利用这种新形式培育出更多有益于社会的人,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关键词 高校思想政治 机遇与挑战 路径创新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9.06.028

Challenges and Path Innov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odern News Media

LI Chaochao

(School of Marxism, University of Sanya, Sanya, Hainan 572000)

Abstract The contemporary news media develops rapidly with each passing day. Unconsciously, new media has penetrated into all aspects of people's lives, and the fields of politics, economy and culture have been developed more efficiently. For College students, new media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means of understanding and perceiving the world, an important source of information, and an indispensable part of life. At the same time, the modern news media has a far-reaching impact on the form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y, social morality and personality. Therefore, while providing convenience for people's lives, the new media also tests contemporary educators on how to use this new form to cultivate more people beneficial to society and realize the educational goals of "building up morality and cultivating people".

Keywords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s;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path innovation

根據 2018 年 1 月发布的第 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 2017 年 12 月,我国网民规模达 7.72 亿,普及率达到 55.8%,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 7.53 亿,我国网民仍以10-39 岁群体为主,占整体的 73%,其中 20-29 岁年龄段的占比最高,达 30%。中国网民中学生群体占比仍然最高,为 25.4%”。[1]由此可见,大学生群体占据了大部分的用户。这个统计结果喜忧参半,喜的是我国的大学生依旧是这个社会中最活跃的群体,充满了朝气与新鲜的气息,他们的进步带动着整个社会的进步;忧的是在当代新闻媒体鱼龙混杂的情况,大学生本生的自控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相对来说比较薄弱,面对形形色色的诱惑难以抵挡,这对我国新媒体的持续发展和高校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1 现代新闻传媒视域下高校思政工作的现状分析

1.1 高校网络思政工作的现状

高校网络思政工作从形成到现在总共经历了四个时期的发展:

第一个发展时期——初步形成期(1994年~1999年)。1994年互联网进入中国,也是我国网络思政教育的起步阶段。这对于我国传统的思政教育工具冲击很大,导致造成了很多负面的影响。尽管思政教育工作者很快发现了这一弊端,但是由于当时对网络资源利用能力不足以及监管部门不够完善,利用网络教育很难有正能量方面的引导。

第二个发展阶段——主动建设时期(2000年~2004年)。千禧年到来,新的世纪开启,我国互联网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随着互联网逐步遍布全国,高校的硬件软件设施都得到了快速发展,不断完善。这是,思政工作教育者开始积极主动利用网络开展教育事业。此时各级各类宣传教育网页开始大量宣传当代社会的主旋律,将思政教育渗透到大学生的休闲娱乐生活中去。

第三个发展阶段——快速发展时期(2005年~2009年)。2005年,“博客”出现,互联网正式进入个人化时代。每个人都可以在网络上发表自己的言论,畅所欲言,网络高校思政教育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面对这一新情况,思政教育工作者不断在探索如何创新,如何让大学生更好的接受思政教育。而各大高校开始纷纷创建校园信息网来宣传校园的主题以及积极正面的思想教育。2008年,我国网民突破两亿人,位居世界第一。这时主流媒体也开始逐渐重视起网络文化,进行了传统与新时代传媒相结合的改革。

第四个发展阶段——逐步完善时期(2010年~至今)。2011年,智能手机开始普及,相对应的APP也应运而生,这对于刚刚快速发展的思政教育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新浪微博、腾讯微信的迅速兴起使人们能够随时随地记录自己的生活,思政教育工作者不得不探索新的教育方式让大学生潜移默化的接受思政教育。各种公众账号、官方微博便产生了,网络思政教育的阵地越来越广,难度也越来越大。

1.2 高校网络思政工作的特点

首先,新媒体具有共享性和开放性。凡是通过网络平台传播的新闻,大家是都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访问的。新媒体信息的发布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在传播方式、传播内容上也展现出极大的开放性。

其次,新媒体互动性强,同步快。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只能够让广大民众看见这条新闻或信息,只能进行单行传播;而新媒体通过网络传播的方式,观看者不仅可以看见新闻,还能留言评论,让传播者和接受者互动起来,全面了解事件的真相。在新媒体里,每一个人都是接受者,同时也是传播者。尤其是新浪微博,快速的增加了广大民众的参与感,让广大民众互动起来。

再次,新媒体信息量大,更新速度快。新媒体的出现,让“不出家门便知天下事”成为现实。例如前几天在江苏盐城某化工厂爆炸事故。爆炸刚刚发生,新媒体已经通过网络平台传播出来,牵动着十几亿中国人民的心。远在欧洲进行国事访问的习近平总书记,也通过新媒体平台跨国作出重要指示。无论是利用智能手机还是电脑终端,新媒体传播的信息图文并茂,内容丰富,声像俱全。这些信息或是当下正在发生的时事新闻,或是人们的出行购物、生活百态,应有尽有。因此,新媒体对于传统媒体来说具有信息量大、更新速度快的特点。

最后,新媒体兼具群体化和个性化。每个人的兴趣爱好不同,因此关注点也不一样。在大数据下的新闻传媒平台中,会根据个人的喜好来推送不同的新闻。而一些官方的公众账号、新闻媒体传播的信息依旧群体化的特点,这是新传媒与传统传媒共同兼备的特点。

2 现代新闻传媒视域下高校思政工作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2.1 现代新闻传媒视域下高校思政工作面临的新机遇

根据相关的调查,62%的学生把网络作为他们获取信息的最主要途径;另外 40%比例的学生把网络当成言论抒发的最主要场所。[2]数据表明,网络教育在学生中占据着大部分比例。因此对于思政工作来说,新媒体的出现有着四大机遇:

(1)丰富了教育手段。思政教育不再单纯的是在教室里进行,讲座、大讨论、视频学习、社会实践成为主流的教育方式。通过新媒体,大学生可以随时随地用手机软件、电脑网页等渠道获得所需的知识内容,这使得高校的思政教育更直接、更便捷、更深入。

(2)为思政教育工作者提供了更大的平台。新媒体拥有者众多丰富的资源、广阔的知识覆盖、庞大的信息量,较之以往的任何一种教学方式都有了一种巨大的跨越,无论是受教者的广泛性还是教育方式的多样性,都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从而为思政教育工作者提供了更广阔的教育实践平台。

(3)增强了受教育者的自主性。新媒体教育可以满足不同年龄段的需求,受教者可以根据所领悟知识的水平选择自己想要学习的内容,这种教学方式更加便捷、有吸引力和有针对性,会让受教者积极主动的去学习探索,从而增大了学习思政的自主性。

(4)提高了教育的实效性。由于互联网是个虚拟的世界,任何人都可以用匿名的方式在网络上进行倾诉、疏泄情绪。这样会使一些平时不愿意表达自己情绪的人有安全感、信任感,施教者与受教者也能更加真实的表达自己的想法,毫不保留的进行深入交流,此时施教者能接收到学生最真实的思想现状,进而对其进行思政教育。

2.2 现代新闻传媒视域下高校思政工作面临的新挑战

网络信息良莠不济。互联网信息量大,传播范围广,但这其中不乏一些虚假、不良的信息。这对于思政教育工作带来不少问题,因此在网络上要严格把关这些垃圾信息,在其还未形成规模时要及时处理掉这些信息。

社会矛盾在互联网中集中反映出来。在现代新闻传媒信息化的时代中,其中有一些将自己负面情绪宣泄在网络上的学生,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盯住,这些人利用大学生心中的不满愤懑,思想不够成熟,轻者是引诱这些学生做一些偷鸡摸狗的违法行为,重者挑拨我国的民族关系,制造民族矛盾,甚至引发“打砸抢烧”活动,破坏我国民族的统一,社会的稳定。

网络思政教育与现实脱离实际。现实中的思政教育有很大的局限性,单一的授课方式,固定的授课群体,而网络思政教育则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创造性,两者之间毫无联系,为大学生提供了完全不一样的两个空间,很难让学生将这些知识融会贯通,从而使二者的距离越来远遠,鸿沟越来愈大。

3 现代新闻传媒视域下高校思政工作的路径创新

(1)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首先要打造多样化的思政教育网站,具有足够的吸引力,引领学生自主的去浏览学习;其次要及时更新,网站内容要与时俱进,紧跟国家步伐;再次利用微信微博等APP,每日在微信群或微博上推送有关思政教育方面的知识,每日一题,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的思想状态。

(2)构建网络新媒体监管体系。为了优化网络环境,建立健全的媒体监管部门是首要条件。首先要有坚强的领导核心,对各个部门进行统一指导,促进思政工作的开展;其次新媒体人要做好“把关者”的角色,尽可能的杜绝一切垃圾信息出现在网络上;最后要建立健全基层组织,确保消息传递的可靠性和及时性,提高思政教育的时效性。

(3)提高高校思政教育者的整体素质。首先要完善思政教师队伍的结构,使其科学化、合理化;其次教师作为教育的主体,要具备先进的理论知识、文明的道德思想,还得掌握最新的新媒体技术能力;最后要加强教师队伍的思想素质和专业素质。教师首先要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维护党和国家和人民的利益。由于当今社会环境复杂,就要求教师能够抵挡得住西方一些不良思想的腐蚀,把握正确的意识形态。教师要始终抱着学习的态度,活到老学到老,从容的面对这个多变万化的社会环境,才能指引学生走向正确的人生道路。

参考文献

[1] CNNIC.第 41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2018.

[2] 人民日报.以创新的精神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N].2007-01-25.

猜你喜欢
高校思想政治路径创新机遇与挑战
从“南海仲裁案”看我国对外传播的路径创新
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创新
精准扶贫创新路径研究
新媒体时代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创新路径研究
地方高校社区志愿服务一体化实践路径创新问题研究
大数据给财会行业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文化差异对初入国际市场的法国中小企业影响分析
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提升途径选择
MOOC环境下党校图书馆应对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