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小璘
一、字形推断法
該法又称形训法,即通过分析字形结构并结合语境来推断词义的方法。汉语的造字法(尤其是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种)为我们推测领悟词义提供了有利的帮助。如“以手抚膺坐长叹”中的“膺”是形声字,从“月”,与“肉”有关,指胸;又如“赡”从“贝”,与“金钱”有关,是“周济,帮助”的意思。
汉字中的形声字占百分之八十以上,其义符为我们领悟词义提供了有利条件。如:“君径造袁所寓之法华寺”一句中“造”的意义。“造”的义符为“之”,联系下文“袁所寓之法华寺”,不难推测与处所关联的词义应是“到”“去”的意思。“造”的其他意义“制造”“成就”显然与文意不符。
二、字音推断法
该法又称声训法,即先找到通假关系,再用本义去解释借义。根据通假关系,可按下列三种情况尝试推测词义:
1.完全同音。如“今王田猎于此”中“田”可想到同音的“畋”;“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中的“蚤”字,可想到同音的“早”。
2.声母相同。如“河曲智叟亡以应”中的“亡”的含义,可想到固定结构“无以”中的“无”。
3.韵母相同。如“扁鹊见桓侯而还走”中的“还”的含义,联系上下文并根据韵母相同即可通假这一规律,就可推断通“旋”,为“顷刻、随即”之意。
三、成语印证法
借助平时比较熟悉的成语中的有关词语的含义来推断,如2000年上海题第24题中“叟其革之矣”中的“革”的含义,可以联想成语“洗心革面”中的“革”的含义来推断,都是“改变、改换”的意思。
四、相似结构推断法
在相似的语言结构中,处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有相同、相近,或者相反、相对的特点,利用它可以求得词语正确的解释。如“无父何怙,无母何恃”句中“怙”的意义,“怙”对“恃”,根据相似结构意义相同的特点,可以推断“怙”即为依仗、凭借的意思。古汉语相对于现代汉语文法讲究语言的工整,这是古文的又一显著特点。
五、语法分析推断法
语法分析还有助于认识词类的活用,我们判断一个词是否活用主要就是依据语法结构。如:
1.名词充当谓语且后面带有了宾语或补语,那它就活用为动词了。如“籍(登记)吏民,封府库”(《鸿门宴》);名词放在动词前且非主语,那它就活用作状语了。
2.动词、形容词在句中充当宾语或主语,那它们就自然活用为名词了。如:“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捕蛇者说》)(出:出产的东西;入:收入的东西),这是动词活用为名词。“将军披坚(坚硬的铠甲)执锐(锐利的武器)”(《陈涉世家》),这是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六、掌握在人物传记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词
针对高考文言文所选文段多为人物传记这一特点,对很多在人物传记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词,学生一定要记住它们的常用意义,才能更快、更准地读懂文言文段。例如:
幸:帝王前往某处;诏、敕:皇帝下命令。
銮舆:借代皇帝。
…… ……
总之,在文言文的复习中,必须积累一定数量的实词,同时掌握并能综合运用上述几种推断方法,大胆猜读、合理推测,真正做到能比较顺利地阅读浅易的文言文,以便增强我们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解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