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德权
【摘 要】本文通过就“特别学生”有效转化特别学生的教育对策进行定义,并从家庭因素、社会因素、学校因素、个人因素四大方面认真分析特别学生的形成原因,在此基础上,重点结合笔者自身实际,就如何有效转化特别学生,提出了给特别学生“家庭”温暖,给特别学生特殊“自由”,给特别学生“高级”关怀,给特别学生挪个“新窝”四种全新的策略,以教育工作过程中的若干实际案例来加以说明。
【关键词】转化;特别学生;策略;新探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5-0258-01
在沿海开放城市边沿的农村城市化过程中的农村小学里,由于学生面对的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的不稳定,不可否认地产生着这样一类学生——性格偏激、固执己见;缺乏上进心、自制力、持久力;逆反心理强,有“破罐子破摔”自卑心理;无心读书,成绩不佳;不能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自己与他人,甚至与父母的关系;缺乏最基本的责任感、义务感;下面,通过几个例子进行研究分析:(1)遇明师,转化成功(无疑是最佳结果);(2)半途退学,混迹社会边缘阶层(接下来会发展成怎样,无法预料);(3)有经济条件者,被转送至特殊教育学校接受军事化式管理和教育(利或弊一时难以下结论)。
一、特别学生的成因分析
特别学生的成因是多面、复杂、长期和深层次的。有学生自身思想、态度、价值观取向的问题;有学校班级的管理状况、班风、学风的问题;还有家庭环境、家庭背景、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下面从家庭因素、社会因素、学校因素、个人因素四个方面分析特别学生的形成原因。
1.家庭因素。
家庭具有教育子女的重要職能,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对子女的思想品质、性格的形成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特别学生的形成原因很大部分是从家庭开始的。
(1)家庭中的主观因素:个别农民工家庭整天忙着赚钱,对子女的学习漠不关心,对孩子情况知之甚少,忽视了对子女的道德规范和学习生活进行关心、教育和指导。如此种种家长,在这些年的教育经历中,基本都碰到过,其孩子也大都沦为了特别学生。
(2)家庭中的客观因素:附着社会等各因素影响,个别家庭父母不和甚至离异遭遇家庭变故,使子女失去父爱或母爱,使孩子的心灵严重受创,造成孩子无法适应外部环境,使学生心理障碍而在沦落的道路上变本加厉。
2.社会因素。
目前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一方面给我们国家、地方、个人带来了积极的经济效应;但无可厚非的是,大经济环境也给正在迅速成长的部分孩子们带来了负面影响。一些家长的不法经营手段也严重影响了孩子的价值取向;此外,社会上黄色、暴力影像等不良文化消费作品也对未成年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了不可小觑的负面影响。
3.学校因素。
特别学生的出现固然与家庭教育和社会影响密切相关。但是,学校教育工作的疏忽或失误,班级和老师的管理不当,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之一。学校、老师、班干部的管理教育能否有效遏制他们的不良发展是是否会形成特别学生的关隘之一。
首先是学校层面。每个学校都有它特定的制度,但制度通常是为好学生量身订做的,它不会针对特别学生来制订,有些制度的实施表面上管理效果好了,但却把学生(特别是后进生)管死了,简直可以说达到了令他们无法动弹的地步。
其次是老师层面。个别教师缺乏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价值观,理论修养不够,缺乏科学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方法,没能较好地把握教育时机,对学生不能因材施教,不尊重体谅后进生,对后进生另眼相待,甚至动辄训斥、挖苦、嘲讽、体罚,甚至有的老师为了自己科考试成绩的优秀率,私下里劝其不要参加考试,这对后进生是一种无形的伤害,这种情况使得这些差生们更加不想学习,继而无事生非,各个方面全面滑坡,越来越差。
再次是学生层面。在学校的大指挥棒下,在班主任、科任老师的“熏陶”下,学生是很懂得“见风使舵”的。他们会在老师对后进生的不断排斥、渲染中有意无意地疏远后进生,令后进生感受不到友情、温暖,直接加剧了他们孤独寂寞的演变。于是,在他们上学的时间里,与学校斗,与老师斗,与同学斗,也就成了他们唯一的精神寄托。
以上种种,皆是后进生向特别学生沦落的过程因素。
二、特别学生转化策略新尝试
苏霍姆林斯基曾感叹:“从我手里经过的学生成千上万,奇怪的是,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并不是无可挑剔的模范生,而是别具特点、与众不同的孩子。”具体该如何有效做好特别学生的教育转化工作呢?接下来就从四个方面谈谈个人的尝试:
1.策略一——给特别学生“家庭”温暖。
要以“朋友和志同道合者那样”的态度和方式对他;鲁迅先生说得更为简洁——“教育植根于爱”。因为,只有对学生发自内心真挚的爱,才能给他们以鼓舞,才能使他们感到无比的温暖,才能点燃特别学生追求上进、成为好学生的希望之火。在具体的工作过程中,可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第一,施以间接“父母爱”。作为经常面对特别学生的老师,如果你真想发自内心地帮助他、转化他的话,你完全可以把他当作是自己的孩子来教育,给他父母般的关爱。
第二,传递虚拟“兄弟情”。一个班级中的学生肯定是绝大多数认同班任、科任的主张和授意的。因此,作为班级老师,非但要给特差生父母般关爱,让班内其他同学在适当时机向特别学生发射出“兄弟”、“姐妹”的情感电波,让特别学生感受来自年纪相仿的“兄弟姐妹”式的爱。
第三,促成直接“温暖家”。作为对学生的心理有较为明确把握的老师,可以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对特别学生性格的把握,积极与家长沟通,让家长认识到自己教育过程中的不足和失误,从而改变自己的错误教育方式。因此,作为老师,有责任及时提醒、指导家长在家庭教育上该如何走好下一步。
2.策略二——给特别学生特殊“自由”。
特别学生的情绪通常是极为不稳定的,因此,我们在处理这类学生的问题时,一定要善于运用“冷处理”与“热处理”的方式。所谓的特殊“自由”有很多,具体方式因师、因生、因事而异,比如:可以让其暂时离开课堂,在安全的环境下给其做感兴趣的事(下文提到的刘君就曾在我的办公室里和我一起“办公”:我处理我的事务,他看他的杂志期刊);可以不做老师指定的这份作业,但要完成其愿意完成的相应数量的功课;可以不当面向对方认错,但要找机会用喜欢的方式表示歉意;可以为其过错内容保密,但必须选择某种形式承担责任……
3.策略三——给特别学生“高级”关怀。
夏丏尊先生说过:“教育如果没有爱,就等于无水之地,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为师爱生是天职。”作为学校的领导更要有对学生的爱。转化后进生并非只是班主任、科任的职责,它更应该是学校领导厚重的使命。
4.策略四——给特别学生挪个“新窝”。
当一个后进生在学习、生活中屡遭挫折时,他们是很需要得到关爱和帮助的;当他们制造出一桩桩糟糕的表现后,其实他们内心也期望弥补;当他们在一个固定的环境里不断重复犯错——被责——反叛——沉沦的故事时,他们更需要一种全新的改变。
因此,给学生良好的转化方式,可以给他一个新的班级,给他一批新的老师,给他一个新的班集体。说实在的,这种设想对于一个愿意改变现状的后进生而言,绝对是一个好的念头。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会碰到许多实质性的需要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