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善旭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年版)》是一次走进新时代的语文课程改革。高中语文教师自身专业素养的建构,直接影响着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植和形成。《21 世纪教师的核心素养》指出教师必须具备师德与理念素养、知识与能力素养、综合素养等职业素养。因此,高中语文教师不仅需要着力提升教育理论、课程知识、学科知识、教学技能等专业素养,而且需要进一步锻造自身的学科能力素养,以不断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学科教学变革的形势要求,为全面培养高素质的发展性人才奠定基础。
一、德才兼备——文道结合,适应语文课程的时代需要
基础教育课程是党的教育方针和教育思想的重要载体,也是国家意志的具体体现。而随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断的有效确立,党的政治建设也随之成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政治要求,更是高中语文教师必备的能力素养之一。语文学科有着极强的时代性,既是对历史文化的重要传承,也是现代生活和时代发展的直接体现,而高中学生在成长过程最能感悟到时代的发展和文化的变迁。近年来,学生处在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文化多元化的生存环境下,思想意识和生活方式发生巨大变化,而高中阶段是学生人文情怀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的思想意识更加前卫西化,价值观念更加复杂多元,个性品质更加自主叛逆。但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高中语文教师更多的关注到学生成绩的变化和升学率的高低,忽视了自身能力素养和学生品德的培养建构,导致高分和德丧的两极分化现象,这已经给学生终身发展和社会和谐进步带来了严重后果。其实,德才兼备,文道结合是语文教育的经典要求,更是中华民族得以繁衍光大的重要基石。教师必须将自己锻造成为“有道德情操”的好老师,要努力提高政治站位和政治定力,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导,将新课标精神和核心素养建设要求铭记在心,融入教学实践,积极寻找道德教育的有效契机,将思想政治建设和传统美德教育相机巧妙融入到语文学科教学之中,坚守师德底线,保持育人初心,立足三尺讲台,用自己完美的政治素养和专业能力培植学生的历史责任和人文情怀,并有效推进学生的“三观”形成。
二、知行合一——实践运用,着力语文课程的工具特点
语文学科非常重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高度统一,语文教师要正确把握学科特点,强化学生知行合一崇尚实践的语文学习观念的培养。“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语文是重要的学习和交流的运用工具,需要使用者反复运用和不断净化提炼,要及时地打磨并使之变得锋利,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积极投身各种语文实践运用的活动中去,应语文实践去校验修正自己的语文运用能力,并最终娴熟地掌握语文文字的运用之道。研读新版的《语文课程标准》会发现,高中阶段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方面要素,而“语言建构和运用”是语文学科的的本质素养,而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关键渠道就在于语文的实践运用。教师首先要切实强化自身的语文实践锻炼。广大中青年教师需要及时转变角色定位,有效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和专业发展,将终身阅读和职业研究有机结合,通过自身的不断努力和专业发展来不断弥补自己短缺的生活阅历和职业经历。要重视自身的知行合一和率先垂范,积极开展教学经验的积累、提炼和感悟,并从学生的学习表现和发展需求角度出发,有效研发适合教师和学生发展需要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使语文课堂和社会实践互补互进。其次教师需要强化对学生实践运用的指导能力。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和个性需求,结合课标和文本,利用网络自媒体平台,拓展语文教学的资源渠道,从网络资源、信息技术、综合实践、生活资源、图书资源等渠道中汲取营养,充分发挥语文的工具性特征,帮助学生形成学以致用的语文能力意识。
三、广闻博览——阅读赏鉴,提升语文课程的人文价值
语文教师需要博览群书,从海量的阅读中积淀自己的人文修养,进而投身自己的思想观念和人文情怀。阅读活动是提升自身道德修养的重要渠道,语文核心素养往往会通过阅读能力加以外显,而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也需要通過有价值的阅读来实现。研究发现,《语文课程标准》列举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阅读形式,像“整本书阅读”“跨媒介阅读”“文学阅读”“思辨性阅读”“实用类阅读”等阅读方式已经成为语文学科课程的重要架构,有效促进了师生阅读习惯和思维的改变,以推动阅读质量、阅读能力、赏鉴水平、价值形成等语文学习形式的有效转变。高中语文教师需要做好学生阅读的榜样和示范,采取“教学相长”和“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广闻博览,博古通今,立足教学文本主体,涉猎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将自身的知识积累扩展到历史哲学、思想政治、逻辑伦理、民族宗教、自然科学等领域。这样保证自己的教学始终有“源头活水”,教学视野高远开阔,知识内涵丰厚充盈。
总之,高中语文教学需要教师立足时代要求,结合课标精神,落实学生主体地位,不断提升自己的语文核心素养。教师要善于德才兼备、知行合一、广闻博览,在强化自身语文素养的同时,体现语文课程的时代性、工具性、人文性,并通过有效的教育引导,帮助学生不断提升语文素养,实现“育人”与“育己”的协同发展,努力成就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新时代语文教师,助推语文学科课程的不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