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娟 朱冬梅
本文为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论系统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艺术性》(编号:2017SJB0999)
【摘 要】 本文认为,形式和内容、理论与实践、感性与理性的辩证统一关系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艺术性的哲学依据。据此,实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艺术性的哲学路径是:科学化内容与多元化形式相结合,理论灌输与实践教育相结合,以情感人与以理服人相结合。探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艺术性的价值目标是为了实现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辩证统一,从而科学、高效的达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目标。
【关键词】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艺术性;辩证关系;践行路径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工作成效的大小直接影响着高校培养的人才素质的高低,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与教育的艺术性相关。同时,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在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哲学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习近平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深刻揭示了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在当今时代依然有着强大生命力,依然是指导共产党人前进的强大思想武器。”[1]因此,从哲学的视角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艺术性进行分析有着重要意义。具体来讲,通过探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艺术性在哲学领域的依据,并据此来探求实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艺术性的哲学路径,追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艺术性的哲学价值取向,可以更加全面、系统的践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艺术性,从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实现其价值目标。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艺术性的哲学依据
1、形式和内容的辩证统一关系
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同时,唯物辩证法作为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包括了揭示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范畴,形式和内容就是其中的一个基本范畴。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两者的辩证关系表现为,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又反作用于内容,两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依存。把握这组范畴的辩证关系既要反对形式主义,也要反对形式虚无主义。在现实工作中的意义体现为,既要重视内容,也要善于运用形式,发挥他们各自的积极作用。
众所周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人才培养中担负着重要的责任,但是,从目前的现实情况来看,这项工作却面临着一些困境,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出现这些困境和问题的原因之一就在于,理论上没有理清形式和内容的辩证关系,实践中没有有效的运用形式对内容的反作用。相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而言,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在广义上是指与之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方式、方法、活动等所有形式的总和。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强调工作的艺术性,实际上就是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教育的方式、方法等方面要创新,其实质就是强调教育形式的艺术性,这是基于唯物辩证法中形式和内容这组范畴辩证关系的合理认识做出的论断。形式对内容的反作用具体表现为,当形式适合内容时,就会对内容的发展起积极的促进作用,反之,就会起阻碍作用。显然,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教育者传达教育内容的渠道和方式是多元的,选择什么样的方式,通过什么样的途径来传达信息,从而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去接受信息,让教育在潜移默化中获得预期的效果,发挥应有的作用,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艺术性。因此,探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艺术性,实际上就是要充分发挥形式的积极作用,让形式更好地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本身服务。
2、理论与实践的辩证统一关系
理论本身在认识中有着重要的意义。人们把实践中获取的认识进行概括总结,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就是理论。科学的理论本身就是从客观实践中抽象出来的,由于反映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因此在认识中,能够指导人们的实践,使之达到既定的目标。马克思曾经说过:“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2]但是,怎样用掌握的理论去说服人,要在实践中来实现。因为人们的认识本身是来源于实践,同时,实践还是认识的动力、目的和检验标准。马克思主义哲学十分强调实践的重要性,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以往旧哲学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实践的观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的一个重要观点就是强调实践在认识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可以说,马克思主义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就是实践的观点。由此可见,在人们的认识领域,理论与实践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割裂两者的关系,片面的强调其中的某一个方面是不合理的。
在教育领域同样也是如此。教育理论与实践在本质上是有机统一的,教育理论本身固然很重要,但它不是脱离教育实践的纯粹知识或科学,正如美国哲学家杜威所说,“教育实践不能忽略,教育科学的最终的现实性,不在书本上,也不在实验室中,也不在讲授教育科学的教室中,而是在那些从事指导教育活动的人们的心中,在实际的教育生活中。”[3]同样,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并不是脱离教育实践的知识系统,理论总是通过具体的教育实践表现出来,教育的过程就是一个把理论运用于实践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帮助人们在思想上认识到什么,更重要的是要把这种认识转化为实践,从而让受教育者在实践中去自觉践行。教育理论是否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实践的效果,教育实践效果的好坏又是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等具體的实践形式密切相关,这就必然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教育过程中要追求思想政治教育的艺术性。因此,强调思想政治教育艺术性的认识论依据之一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理论和实践的辩证统一关系。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关系
在认识领域,马克思主义创立了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第一次科学的阐述了认识的产生和发展规律,为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对于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列宁将其概括为:“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这就是认识真理、认识客观实在的辩证途径。”[4]这为我们揭示了认识运动是一个辩证发展的过程。其中认识过程中第一次能动的飞跃就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作为认识的基本形式,感性认识具有直观性、形象性、具体性的特点,是认识的起点和初级阶段,但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反映,是抽象的、间接的,是认识的高级阶段。虽然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各有其不同的特征和作用,但是两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同时由于感性认识自身的局限性,有时不能反映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还有待于深化为理性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也要遵循认识的规律。要发挥感性认识在教育活动中的作用,就要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渗透在大学生日常生活中,在学生社团、学生公寓等这些大学生群体日常生活的环境中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让学生首先在生活实践中能随处感受到道德榜样的力量,在潜移默化中就能够自觉地认同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同时,自身也能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对于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而言,也是如此。教育者不能对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概念、原则、规范等内容只是通过纯粹的理性阐述或灌输的方式来让学生学习、理解、认同理论,并期待最终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内化为自身的思想观念,因为实践证明,单纯以理性教育的方式,其效果并不尽如人意。因此教育者应该从一些形象、具体的事例着手,让学生对要讲授的知识有感性认识,再上升到概念、原理、规律等理性认识的阶段,这才符合认识运动的规律,也只有如此,才能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二、践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艺术性的哲学路径
在探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艺术性哲学依据的基础上,寻求实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艺术的哲学路径,就要做到三个结合。
1、科学化内容与多元化形式相结合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本身具有很强的政治性和科学性,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艺术性并不等于将教育工作的氛围娱乐化,教育的内容随意化,而是要将教育的科学化内容和多元化形式相结合,更好的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这也是在现实教育实践工作中科学运用形式和内容辨证关系的需要。高校教师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体,要使他们“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5]首先就要让他们明确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本身是一门科学,这门科学本身的基本原则、思想和价值目标不可动摇。在传播知识,教育学生时,不能背离内容的科学性。
但是,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如果教育者的施教形式是单一的、刻板的,学生必然很难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感兴趣,学习过程中也缺乏动力和积极性,更无法将教育的内容内化为自己的言行和信念,也就谈不上教育的有效性。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要多样化,不断创新,这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艺术性的一种体现。例如,转变思想政治教育的语言表达风格、丰富信息传递的载体、改革思政课的教学方法等。当然,在创新的形式上也要结合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当今时代,网络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其影响也渗透到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充分应用网络以及其它的新媒体、新技术,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习近平总书记就曾经说过,“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6]
2、理论灌输与实践教育相结合
在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理论灌输的形式似乎一直以来饱受诟病,而实践教育的形式更加受到推崇。实际上,思想政治教育中,理论与实践是辩证统一的关系,适度的理论灌输十分必要。因为“在马克思主义看来,理论是重要的,理论是行动的指南,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没有正确的理论就没有正确的行动。”[7]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如果缺乏理论思维的有力支撑,是难以战胜各种风险和困难的,也是难以不断前进的。”[8]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也是如此,学生如果缺乏对科学理论的认知,就会脱离正确思想的指导,对三观的认识也必然会偏离正确的轨道。因此,适度的理论灌输是必要的。
但是,思想政治教育不能仅仅依靠理论灌输的形式来说服人,还要与实践教育相结合,因为“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要注意把我们所提倡的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9]具体来看,就是要把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学生的学习和日常生活中,深入实践,解决问题。例如,在校内,鼓励学生创建各种积极健康的社团组织,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环节的研究,不断创新实践教学的形式;在校外,不断丰富学生假期社会实践活动形式,创造条件扩大实践活动的覆盖面,让学生在校园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具体实践中去体会、感悟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3、以情感人与以理服人相结合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学科,其内容、原则、方法等理论体系是建立理性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的,但是,在这项工作的具体实施中,又离不开非理性因素的推动。按照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识活动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非理性因素即认识主体的情感和意志在认识活动中也有着重要影响。马克思曾说过,“人不仅通过思维,而且以全部的感觉在对象世界中肯定自己”。[10]因此,在教育实践活动中,同样既要注重理性因素的作用,也要充分发挥非理性因素的积极作用。大学生所期待的是“与人格平等的求知识获智慧的人进行富于爱心的交流。”[11] 也就是说,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而言,在教育工作中发挥情感的作用即做到以情感人是十分必要的。教育者在面对学生时,要用真诚的情感去关心、尊重学生,善于运用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去感化人,让情感在潜移默化中发挥积极作用。
当然,情感的力量不是万能的,缺乏理性的指导,只是一味的依赖情感的力量必然会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陷入盲目性,并最终偏离教育的目标。因此,在具体工作中还要把以情感人和以理服人相结合,发挥理性的作用。对于怎样才能做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12]也就是说,教育者要遵循教育规律,在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的基础上,给学生摆事实、讲道理,只有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得入情入理,学生才能提高认识、明辨是非、心服口服。
三、运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艺术性的目标——真理和价值的统一
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的生存和發展,一直在不断地通过实践去认识和改造世界,在这个实践的过程中,必须遵循两个基本尺度: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这两个尺度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人们以真理性的认识为前提基础去追求实践的价值性;另一方面,人们是以价值的实现为动力在实践中不断认识、完善真理。在思想政治教育真理性与价值性的辨证关系中,真理性是前提,价值性是目标,思想政治教育的真理性为其价值性的实现服务,强调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统一必然要求在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践中讲究艺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