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蓉
【摘 要】 此文通过梳理相关文献资料,阐述了近十年来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研究的现状:研究论文数量呈递增趋势,研究的学科种类丰富、涉及面广,研究主题针对性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研究的热点议题:优秀传统文化和企业文化结合、优秀传统文化与国政的里外结合、传统文化的扬弃、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发展日益健全。分析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研究存在的不足:研究创新性不足,研究方法较为单一,缺乏实践指导意义。提出加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研究的建议:研究新问题新学科;采用多元化的研究方法;突出研究的实践针对性。
【关键词】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发展;研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重视中华传统文化研究,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要有中国精神,而中国精神必须在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前提下,积极深入中华民族历久弥新的精神世界,把长期以来我们民族形成的积极向上向善的思想文化充分继承和弘扬起来,使之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服务,为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服务,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服务。他还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1]我们今天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大力传承发展中华优秀文化,坚定文化自信,担当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不断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从而创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在这过程中,关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为推进文化建设,促进文化发展繁荣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與指导方针。近十年来,以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研究不断涌现,且研究数量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系统分析和研究,可以深入了解该领域研究状况,对于深入了解分析当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情况,未来发展方向,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本研究对该主题论文进行了统计分析,研究资料来源于中国知网(CNKI),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词进行检索,剔除与本文主题无关论文,共检索出十年来的相关论文392篇。本研究对其进行了全样本分析。
一、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研究状况分析
1、研究论文数量呈递增趋势
我们在中国知网运用高级检索的方式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关键词进行搜索,经过筛选剔除后剩余392篇论文作为研究对象。如图1所示,自2008年1月1日起到2018年1月1日,关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文献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其中2016年达到顶峰,相关论文全年发表83篇。
可见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一直是学界研究的重点主题,而更具中国知网量化统计预测,下一年数量也是持续攀升,可达105篇。
2、研究的学科种类丰富、涉及面广
在调查范围内的文献中,研究层次丰富多样,包含了社会科学方面的基础研究,行业指导,政策研究,职业指导;以及高等教育,大众文化与大众科普方方面面。其中占比最大的是社会科学方面的基础研究,共有245篇,占比达66.9%。
研究学科同样是分布的十分广泛,包含了高等教育,文化,思想政治教育,职业教育,中国政治与国际政治等等多学科多方面。
其中数量最多的是关于高等教育的文献,这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研究对于当代大学生的重要意义,其数量也是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
其次是文化学科文献,总数达到132篇,占比为28.95%。除2015至2016年又一个较小的下滑之外,均为逐年增长。中国优秀传统是建立文化自信的关键,是文化教育与研究中最为核心重要的一个部分。
3、研究主题针对性强
在近十年的研究文献中,不仅涉及了近30个科目,根据词频分布,可以看出研究的主题较为集中,针对性较强。如下图所示,以关键词分布来看,在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研究文献中,出现频率较高的主要包括“思想政治”、“高校”、“价值观”、“马克思主义”等与主流意识形态相关的词语,与思想政治教育息息相关。
这些与政治思想相关的文献对于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构建与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有着至关重要的指导作用。自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讨论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来,我们吹响了“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的号角。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历久弥新的精神品质,是全民族弥足珍贵的精神宝藏。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建构和不断发展,离不开具有丰厚历史文化底蕴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支撑。[2]
二、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研究的热点议题
1、优秀传统文化和企业文化结合
在中国的企业文化中,德治、人尊、人际关系,三者是统一的。以儒学文化为代表的东方文化,其中的德治、人尊、人际关系等思想,代表了社会进步与发展的最终趋势。用中国的儒学思想结合现有企业文化,可以创造一个能使员工奋发学习、不断进步、携手努力、克尽己责的组织。在提升企业自身竞争力的同时,也向社会推扬一种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道德。
此外,传统文化中“修齐治平”这一由己及人、由内及外的逻辑思维也给现代管理学以指导。细细分析中国传统文化中各学派的思想精髓,旨在构筑一个集“修己”、“安人”、“谋攻”与“定邦”于一体的传统管理思想在现代企业中运用的逻辑框架。
(1)“修己”将传统管理思想运用于指导企业管理者自我修养的提升过程。从思想意识、品德修养、言行举止、修养途径等方面,弥补了西方现代管理理论对管理者自我修养关注不够的不足。
(2)“安人”将传统管理思想运用于指导企业员工队伍建设与管理过程。从领导艺术、管理方式、团队协作、创新与权变等方面,不断完善西方现代管理理论中人力资源管理与领导学等方面的内容。
(3)“谋攻”将传统管理思想运用于指导战略管理、企业竞争与市场营销过程。从环境分析、战略选择、竞争方式、系统思考、辩证思维、危机管理等方面,与西方现代管理理论中战略管理、市场营销等学科进行了有效的对接。
(4)“定邦”将传统管理思想运用于指导企业社会责任建设过程。强调企业应正确处理义利观。重视社会资本的积累,确保与各种利益相关者建立和谐互动的良好关系,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宽松的环境。从传统文化中解读出的企业治理思想有助于实现中国传统管理思想与西方现代管理理论在理论体系、语言范式上的对接。[3]
2、优秀传统文化与国政的里外结合
(1)和马克思主义的融合。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传统文化,不是非此即彼、截然对立的关系。历史证明,固守“中學”无法完成近代中国救亡图存的使命,照搬“西学”同样也不能担当此任。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马克思主义最终为先进的中国人所接受、所选择,成为一种历史必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是一项前所未有的伟大事业,独特的文化传统、特殊的基本国情,决定中国必须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这条道路植根于中华沃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产物,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文化基因。因此,非但不存在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对立,恰恰相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本土文化之根,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文化土壤。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成功传播、不断发展和与时俱进的实践证明了将二者相融合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4]而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必须要立足于中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这样才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使中华文化沿着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方向发展。
(2)和基本国情,治国理念的结合。 “三个代表”中重要的一项就是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在这一代表的要求下,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这是我国文化建设的主流国情,这既是一种时代的文化国情,也是政治文化的国情。高度重视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样也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的重要特点和显著特征。敬畏历史、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复兴的基础,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脉,是借鉴与汲取治国理政经验的宝库。[5]
在中国共产党追求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同时,各种外来文化正影响着我国的发展,他们或凭借其所依赖的经济基础影响着中国人的文化选择,或凭借其精神信仰的力量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故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复兴也越来越成为人们共同关注的话题。在外来文化肆意入侵的今天,我们需要树立长远的战略眼光和坚实的战略定力,切勿盲从于外来文化的影响。作为民族“根”与“魂”的优秀传统文化,正是中国在世界大潮激荡中站稳脚跟、勇立潮头的本根。[6]
立足我国文化国情,才能确保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准确地走向现代化,这是当下实现中国传统文化在现时代的复兴的时代命题。文化国情的存在既是我们从事文化建设的土壤,同时也是对我国文化建设的挑战。当今的文化国情对我国文化建设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方面是主流文化为我国的文化建设提供了体制保障,也保证了中国文化建设能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另一方面是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是中国文化建设的重要资源,但同时也给中国文化建设带来了挑战,冲击着文化建设的稳步前进。多种文化资源的存在,给我们的建设提出了整合的要求。
(3)与外交的结合。一国对外政策,既取决于国际形势的变化和国家利益的需要,又是其历史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外在表现。我国在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了讲仁爱、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优秀传统文化思想,这些智慧和精髓被运用于国际外交的理念和实践中。作为文明古国,我国外交萃取了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民族“贵和尚中”的思想和智慧,这使中华文化成为一种节制内敛和自我平衡的文化。如,中国外交的根本方针是“和平共处”,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在外交工作中坚持正确义利观,界定自身与世界的关系为“互利共赢”;以宽广的“仁爱”情怀呼吁发达国家应主动致力于与发展中国家谋求“共同发展”……保持平和心态、[7]兼顾各方关切、寻求利益平衡都是中国外交以优秀传统文化为指引的写照。
中国是传统文化积淀深厚的国家,中华民族是爱好和平的人民,中国外交是推动合作与发展的典范。德不孤,必有邻。多年来,我国通过文化交流、经贸往来和外交活动,因地制宜地针对现实情况,不断开阔新思路,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外传播的多角度、多渠道、多路径,[8]使中国文化精神及内在的价值理念走出亚洲,走向世界,并终将为世界文明和人类进步做出独特的贡献。
3、传统文化的扬弃
在我们今天的中国社会,传统文化的存留方式也有不同的形式,总体上是优秀文化与糟粕文化并存。在对待传统文化上,我们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摒弃糟粕文化。在弘扬优秀文化的方式方法上也要注意发展和创新。
传统文化之所以被区分出优劣,并不是其本身的好坏,只是现代人用现代人的标准来加以考量的结果。在时代不断发展变迁的道路上,有些消极的传统文化也依然遗留在现代的中国社会生活之中,例如封建迷信的盛行、男女地位不平等、重农抑商、官本位问题严重等社会现象。良好的社会风气要有一定的社会文化作为基础,优秀的文化引领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糟粕的文化则使社会倒退最终走向崩溃的边缘。因此,我们要想实现祖国的繁荣昌盛,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就要大力弘扬先进的优秀的积极的传统文化,将传统文化的精华不断传承并发扬光大。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万万不可不细细钻研。
4、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发展日益健全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战略任务,对于传承中华文脉、全面提升人民群众文化素养、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9]
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优秀传统文化,形成了具有深厚底蕴的道德规范体系。而这一体系中所蕴含的道德观念、价值理想和情操美德都为我们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素质教育提供了宝贵、丰富的精神文化内涵。我们应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不断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体系,进一步改进教学模式和方法、努力营造良好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校园文化氛围。[10]
新生代们出生在信息化、市场化与全球化的时代,传统文化的根基没有那么深厚,特别容易在文化认同上迷失方向。为了紧跟时代,贴合当代社会氛围,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需緊贴现实、推陈出新:一是在网络上加大宣传力度,用传统道德文化约束网络失德行为;二是在教育中加入传统文化的精华成份,以娱乐的方式让学生们在快乐中潜移默化地被感染和熏陶;三是加大对身边好人好事的表彰力度,培养社会良好的道德风气;四是在媒体上多创办优秀文化栏目,扩大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从某种角度上说,我们已经将这些推进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俱进的方法融入了社会生活之中,《三字经》《弟子规》走进了课堂,传统文化的知识竞赛与文艺汇演争先上演,感动中国的年度评选,《百家讲坛》等优秀电视节目使优秀传统文化再次走入现代教育中,使传统道德文化得以在青少年中弘扬。
三、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研究存在的不足
1、研究创新性不足
近10年来我国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的文献数量虽然呈现逐年攀升的状况,其内容分布也较为广泛,但就研究主题的数量分布来说还是存在创新性不足的情况。基础研究占比超过60%,而一些逐渐兴起的行业专业例如文化经济,新闻传媒等方面的研究确实是数量上存在较大劣势的。例如,传统优秀文化在当今社会的意义与地位是不可撼动的,但是欧美文化,韩流文化汹涌,我们传统文化的发展与弘扬在传播方面仍然通过传统课本教育或者讲座是行不通的,寻求一个更加符合当代人的接受习惯的传播方式才是正道。但是与传播相关的文献研究仅存在个位数。
2、研究方法较为单一
从作为研究对象的文献来看,主要是针对于理论研究的文献调查法,历史研究法和概念分析法等。偏向实践类型的文献采用的研究方法也主要是调研类,其中以某所学校或者某个学科学生的问卷调查方式比较常见。所涉及的研究方法十分的单一,得出的结果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3、缺乏实践指导意义
如下图所示,总数为397的研究文献中,涉及到实践指导的数量十分少,且增长趋势常年不足。理论研究的确是传统文化研究的重要部分,但是能够在理论研究基础上创造实践指导意义才是最为核心的。
目前我国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中心还是在理论研究之上,关键词为“路径”“实践”“方法”等的文献少之又少。这也是前文提到的缺乏创新性与研究方法过于单一的最直观表现。
四、加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研究的方法建议
1、研究新问题新学科
时代发展日新月异,中华文化的先进性在于不断的与时俱进。无论是内涵,传播方式或者是作用与影响之上,结合现在的学科发展可以探索除了传统内涵,校园政治思想教育,领导人治国思想等以外的各种新鲜问题的研究。例如上文提到的寻找更加有效的传播方法,我国娱乐行业也在不断的尝试,开辟了文化类综艺节目的新途径,不仅缓解了大众传媒娱乐至死的情况,也将传统文化有效的传播出去,真正做到了大众普及,而其中存在的问题仍然需要更多的学者去研究分析。
2、采用多元化的研究方法
一方面,可以以实际指导意义为出发点,采用实践性更强的研究方法;另一方面在更加追求个体发展的今天,不一定扩大研究对象,透彻研究小部分人的具体情况也是一种创新方法。在选题创新的同时选取更加多元化的研究方法,才能够得到新的研究成果。例如针对高等教育即大学生群体的研究现在多以群体调研的方式进行,选择面对面访谈确是用到较少的;针对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问题也可以多以实地调研的方式展开,以提升研究结果的真实性与研究的实践意义。
3、突出研究的实践针对性
实践针对性是研究的生命线。文献阅读统计之于传统文化通性研究,是个性与共性的关系。我们在论述优秀传统文化所必备的条件或提出相应要求时,就必须首先强调实践针对性,如何以优秀传统文化指导创新实践,这是“纲”,其余都是“目”,“纲”举才能“目”张。而如果抛开这个“纲”,则其他所谓条件或要求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Z].2014-10-15.
[2] 王瑞熙.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相结合的三重维度[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16(1)79-81.
[3] 刘刚.传统管理思想在现代企业中运用的逻辑框架与制度建设——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视角[J].中国软科学, 2009(12)111-121.
[4] 姚秀雯,刘永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13.36(1)13-16.
[5] 郭建宁.优秀传统文化为治国理政提供丰厚滋养——学习习近平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论述[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7(2)11-14.
[6] 李昊远.习近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观哲学特色探微——以治理现代化为视角[J].学术论坛,2016.39(6)151-156.
[7] 刘从德,王晓.习近平新型国际关系思想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J].社会主义研究,2017(3)9-17.
[8] 王莹.文化自信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J].广东社会科学,2017(5)75-81.
[9]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EB/OL].中国政府网,http://www.gov.cn/zhengce/2017-02/06/content_5165873.htm#1.
[10] 巴晓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7)72-7.
【作者简介】
杨 蓉(1983.9—)女,湖北宜昌人,硕士学位,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