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平南牛歌戏旋律特征研究

2019-07-15 07:02梁奇
卷宗 2019年16期

梁奇

摘 要:广西平南牛歌戏是平南地区的重要地方剧种,最初衍生于“舞春牛”以及地方特色“采茶戏”,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后开始受到重视,成为牛歌戏,并且在近百年的时间逐渐得到成熟发展,成为地方重要的戏曲形式,受到重视。广西平南牛歌戏能展现当地特色文化艺术内涵,对当地社会发展也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在本次研究工作中,针对广西平南牛歌戏内容特点和旋律特征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希望能形成对广西平南牛歌戏的更加深刻认识,为有效传承和保护广西平南牛歌戏艺术形式创造良好的条件。

关键词:广西平南牛歌戏;内容特点;旋律特征

广西平南牛歌戏最初发源于广西东南部地区,在平南和藤县得到了相对较为广泛的流传,表现出较强的地方民族特色,是重要的民俗戏曲形式,在传承民俗风情、丰富当地人民生活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受到当地经济条件的限制,当代社会在对广西平南牛歌戏进行传承和保护的过程中遇到了一定的障碍,戏曲艺术的传承受到严重的制约,传播效果相对较差,影响了广西平南牛歌戏在现代社会的有效传承。所以新时期十分有必要针对广西平南牛歌戏进行系统的研究,明确其文学艺术价值,为更好的传承和发展广西平南牛歌戏创造条件。

1 广西平南牛歌戏发展概况

广西平南牛歌戏是广西东南部地区兴起的地方戏曲形式,在当地得到了广泛流传。牛歌戏语言通俗易懂,谐趣俏皮,演员的扮相和音乐的结构层面都能展现出浓郁的地方特色元素,因此受到广西地区人们的欢迎和喜爱。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牛歌戏在农村地区艰苦的条件中传承和发展,虽然在表演过程中尽量省略了舞台布景、服装道具等,但是戏曲形式却得到了广泛的流传,发展到2000年之后,民间保存的剧本已经超过200个,牛歌戏的发展前景相对较好。到本世纪广西平南牛歌戏的发展受到政府部门的重视,广西文化厅音像出版社辅助开展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工作,极大促进了牛歌戏的传承和弘扬。现在具有代表性的传承人主要以杨芝和李东平为主,特别是杨芝编写了《明珠皇后》、《出师表》等剧目,促进了牛歌戏的进一步传播,而李东平作为当红的“牛星”,受到人们的欢迎和喜爱,对牛歌戏的传承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2008年,牛歌戏被命名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进一步促进了牛歌戏艺术形式的传播和弘扬。

2 广西平南牛歌戏内容和特点

广西平南牛歌戏是重要的地方土戏剧表现形式,在长时间发展过程中,受到多种文化因素的影响,在唱词和表演形式方面都表现出个性化特征,是一种能够展现出原生态艺术魅力的重要戏剧戏曲形式。广西平南牛歌戏的戏曲内容基本上涉及到剧目、表演程式、唱词、角色以及乐器伴奏等。

从剧目内容角度对内容进行细化的解读,发现广西平南牛歌戏的剧目相对较为丰富,按照时间间序进行划分,基本上可以明确的区分为传统和现代两个组成部分,并且传统剧目较多,主要表现对父母的敬爱、勤劳简朴和善良友爱等,也有部分曲目表现出对封建社会官场的批判情感,展现劳动人民的智慧;现代曲目一般是响应国家号召出现的,与人民的生活存在紧密的联系,受到群众欢迎。从内容上看,广西平南牛歌戏可以分为男女情缘类型,如《冤屈囚犯》;家庭是非类型,如《紫盒金杯》、《纽纹媳妇》;官场黑暗,如《冤屈囚犯》;伦理道德,如《烈女血泪》、《三件宝》、《宫廷冤》等。

从唱词特点角度看,广西平南牛歌戏表演方面能体现出“说唱”的特色,因此唱词特点是其最重要的艺术特色之一。一般来说,在曲目中唱词都是七字句,演唱时演员使用广西东南地区的民间语言,对俚语和口头语的使用相对较为广泛,能在戏曲表演中展现出浓郁的生活气氛。唱词中往往要求做到尽量押韵,并且能灵活的处理对句式,为了突出表演性会适当的加入衬词、语气词等,并且在唱词中对修辞手法,如比喻、比拟、递进等应用相对较为广泛,使牛歌戏的艺术特征和民族特色较为明显,受到人民群众广泛欢迎。

3 广西平南牛歌戏旋律特征

广西平南牛歌戏是我国众多民族戏曲形式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广西桂东南地区得到了广泛的流行,深受当地群众的欢迎和喜爱,并且在群众的支持下得到不断的发展和完善,已经形成了相对较为成熟的艺术体系。在本次研究工作中,重点针对广西平南牛歌戏的旋律特征进行了解读,希望能对其独特的艺术旋律特色形成全面系统的认识。

3.1 调式音列

在对广西平南牛歌戏资源进行系统研究后发现,戏曲的唱腔风格独特,唱腔的调式主要有宫调、商调、徵调、羽调四个基本的形式,并且徵调、羽调是整个调式结构中的主要形式,部分戏曲形式中也会使用宫调、商调。同时在戏曲艺术的长时间发展过程中,宫调、徵调、羽调三种调式经过发展受到民族音乐艺术的影响形成了不同的变化形态,因此广西平南牛歌戏的调式相对较为丰富,具有系统探究的价值。

3.1.1 音列的基本形态

从音列形态的角度对广西平南牛歌戏进行分析,發现从宫调式看其音列基本形态从

2 3 4 5 6 7表现出来,在实际对音列进行应用的过程中排列形式会出现变化,转变为

2 3,并且音域基本上控制在六度以内。在戏曲旋律行进的过程中,宫调作为主体,通常情况下会从宫调开始最强拍,旋律终止后也会重新回到宫调。结合音程走势的情况进行分析,戏曲旋律行进过程中所产生的音程起伏一般相对较小,跳进和级进是主要的方式,并且在音程变化方面会表现出向下走向,平稳特征相对较为明显。值得一提的是,在《藤县腔》中还形成了较为特殊的宫调和角调转换的离调表现形式,在曲目中虽然整体布局方面偏重G宫调,但是第二、三、四句却明显的不同,旋律的前半部分出现了向G徵调偏离的发展情况,这在一定程度上使旋律进行过程中戏曲能呈现出更加丰富的情绪。

结合商调式的音列形态对广西平南牛歌戏的旋律特色进行研究,发现商调式的音列形态以

3 5 6 i为主,音域基本上都控制在八度内,乐句的末尾一般为商音,整个曲子的结束也多数是商音。在广西平南牛歌戏中商调式往往只能表现出一种形态,通常会在应用中表现轻松愉悦的情感或者用于对热烈的氛围加以营造。以具有代表性的曲目《贺年调》为例,在这个曲目中,商音成为整个旋律的核心构成元素,其他角徵羽音调都作为陪衬围绕商音进行,在乐句行进方面,能通过角徵羽音调的迂回配合并最终向商音回归达到良好的音乐表现效果。在《贺年调》曲目中“3-5-6”三个音基本上构成了旋律的起伏。较为常见的旋律走势基本为5-3-6、6-5-3、5-3-2。

对于广西平南牛歌戏中羽调式而言,其音列的基本形态为6 ,音域同样在一个八度的范围内,旋律中句子末尾的音基本上为羽调,在戏曲结尾处以羽调收束。羽音是旋律运行方面的主要音调,主要音调的变化形态为对基本形态进行降低骨干音或者翻高骨干音为主,在音调变化形态中,音域也会受到影响出现变化,达到十度的状态。同时,研究发现,由于在广西平南牛歌戏中羽调式本身能表现出小调的特色,因此在实际应用方面更多的用于对人物内心丰富的情感进行呈现,是应用较为广泛的音乐调式形式。

3.1.2 音列的主要特点

通过对广西平南牛歌戏实例进行研究,能发现音乐调式音列能表现出明显的特色,对音列的特点加以解读,能为系统认识广西平南牛歌戏戏曲形式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其一,戏曲旋律音域广度偏小,音程一般仅仅能在二度到八度的范围内行进,仅有个别变调形式的音乐能达到十度或者十一度的状态,旋律的起伏明显较小,具有民间小戏的特点,旋律的叙述性特色鲜明。其二,在广西平南牛歌戏较为常见的四个调式中,宫调、商调、徵调、羽调没有主要和次要的分别,演员在表演过程中按照表演需要和个人习惯,可以适当选择任何一个调式。其三,在唱腔方面,一般乐句以主音终止,戏曲旋律行进方面的终止感相对较强,能让观众获得良好的聆听体验。

3.2 旋律外形

在研究中结合具体的案例对广西平南牛歌戏的旋律外形进行分析,发现在旋律行进方面自然音程是主体,并且对窄音程的应用相对较为广泛,在旋律中两个相邻的音一般不会有较大的跨度,应用频率明显偏高。旋律行进方面能表现出平稳、柔和、自然的特点[1]。按照现有广西平南牛歌戏作品对旋律的外形线条进行区分,发现能划分为四个主要的类型,下面按照实际情况进行解读:

3.2.1 上升型

具体指在广西平南牛歌戏曲目中旋律从低向高行进,表现出上行的发展态势,对上升型旋律进行区分,可以划分为级进类型、跳进类型以及综合类型三个类别,并且广西平南牛歌戏中对综合上升类型的应用较为广泛,曲目中往往采用了对级进上升和跳进上升进行综合处理的手段,使戏曲的曲目层次感明显的增强,艺术呈现能力偏高(见谱例1)。

3.2.2 下降型

下降型旋律外形线条具体指在旋律的行进过程中表现出从高到低的下行状态,对广西平南牛歌戏中下降型的旋律线条进行分析,发现一般曲目能表现出迂回下降的特点,因此音乐表现方面能体现出相对平缓的特色,往往用来表现相对较为哀伤的情感(见谱例2)。

3.2.3 波浪型

波浪型的旋律线条主要是在旋律行进方面音调能表现出波浪式的变化运动状态。结合广西平南牛歌戏中旋律变化的具体情况看,能看出波浪型的旋律线条应用较为广泛,并且能表现出不同的类型,在整合分析后发现主要以平稳和跳跃两种状态为主[2]。

对平稳波浪型旋律的表现形式进行分析,发现旋律行进过程中一般不会产生太大的中上下波动。以《山歌腔》中部分旋律为例进行分析,旋律中主干音保持平稳级进状态,以大二度的平稳级进为主,在音乐表现方面能显现出犹如哭泣的特点(见谱例3)。

对跳跃波浪型的表现进行研究,能看出旋律行进过程中会产生较大的中上下波动,并且较大的波动基本上从大跳音程体现出来,在不同音区间波动也较为常见(见谱例4)。

3.2.4 平行型

平行型旋律具体指旋律行进方面不会产生较大的起伏,一般在对故事进行叙述的过程中应用较为广泛(见谱例5)。

对上述旋律线条外形进行综合分析能看出,对于广西平南牛歌戏来说,旋律的行进平缓特征相对较为明显,一般不会产生较大的起伏,注重通过平铺直叙的方式将剧情呈现给观众,让观众感受剧情发展[3]。

3.3 发展手法

对广西平南牛歌戏旋律特征进行研究,要注意从发展手法的角度进行系统的论述,在系统分析现有曲目的基础上,能看出所使用的发展手法基本上包含模进、重复、调式交替以及衍展等,对多种旋律发展手法的应用使广西平南牛歌戏的基本旋律能够与唱腔结构有机联系在一起,产生相互呼应、相互关联的效应,带给人不一样的审美感受。下面就选取重复以及衍展、调式交替手法进行具体论述。

3.3.1 重复手法

重复旋律发展手法在广西平南牛歌戏中的应用较为广泛,一般集中体现为变化重复和完全重复两个重要的体系。

从变化重复看,在旋律中对变化重复的应用一般是在一个或者几个乐汇上,对旋律进行延展发展方面的处理,通常會应用加花和边唱的手法。对广西平南牛歌戏中对旋律的变化重复情况进行分析,发现变化重复的情况较多,在《贺年调》、《牛歌调》、《四平腔》等均可见[4]。以《贺年调》为例进行分析(见谱例8)。

《贺年调》编曲者采用d商调式作为主调式,旋律外形具有环绕下降的特点,对谱例8中的一段旋律进行解析,发现在前3个小节主要旋律特色为从羽调式到商调式环绕下行的情况,属于动机范畴;在4-6小节中,对前3小节进行简化后重复处理,对节奏进行调整,转变为以骨架音为主的弱起节奏,这就在第1乐句中使用了两个重复的乐节构成整个句子[5]。在谱例中可以发现,第二句也存在变化重复的情况,是对前3小节的变化重复,其后各个乐句都体现出对开头的重复,变化重复的手法在《贺年调》中得到了集中的体现,在旋律行进方面发挥了统一乐思的重要作用。

从完全重复看,在戏曲旋律方面创作者主要是在对旋律基本乐思方面使用完全重复的手法,以期能实现对音乐主题进行突出表现的目标。如在《十赞情人歌》曲目中,整个曲目上下可以划分为两个段落,在不同段落中出现了完全重复的情况(见谱例6,谱例7)。

对比两段谱例进行分析可以看出两段在旋律方面具有完全重复的特点,核心变化集中在声部和唱词两个方面,上段和下段分别是男声和女声演唱,并分别从男性角度和女性角度搭配唱词。这种完全重复的旋律发展手法与西方歌曲结构类型分节较为相似,即在同一段旋律中有不同的歌词。

3.3.2 衍展与调式交替

衍展旋律发展手法一般是在保持基本乐思不变的情况下,编曲者使用不同的旋律形态,在曲目中达到自然衍生发展的状态,在整个曲目中,乐句和乐句中一般不会出现明显的重复问题。如在《上思音》中,除了能找到个别小节存在形似的情况外,整个曲目中基本上没有使用相似的旋律(见谱例9)。

谱例9:《上思音》谱例9-12小节谱例

在广西平南牛歌戏曲目旋律中,也可见使用调式交替手法表现音乐活力的情况。

以《上思音》为例进行系统的分析,在《上思音》中主题思想是对旧社会官吏进行控诉,在整个曲目中采用了 宫调式,在第三乐句中采用了调式交替的手法,将调式转变为 徴调式,并且由于整个曲目篇幅相对较小,造成虽然在曲目中对调式进行变换,但是实质上变化流畅自然,并没有出现转调等情况。同时,在谱例的11小节中, 音作为 宫调式的角音出现在了调式变换共同音的位置上,并且在 徴调式中期出现了变化,转变为宫音[6]。这也就是说在曲目中将 音作为共同因完成了对调式的交替,在曲目中编曲者在徴调式中使用了偏音“变宫”的手法,从整个曲目角度看,并没有清醒完全的转调。

4 结语

广西平南牛歌戏是民间重要的戏曲形式,在内容和旋律方面都具有独特性,与地方民俗文化等存在紧密的联系,综合了多民族音乐的特点,在受到现代社会流行文化的冲击后,在当地仍然能够得到广泛的流传,成为地方民族音樂戏曲艺术中的经典形式,具有极其重要的研究价值,值得对其进行系统的探究,促进传承和保护工作优化开展。

参考文献

[1]黄懿,叶旭良.非遗藤县牛歌戏数字化保护模式的创新传播[J].品牌研究,2018(05):92-93.

[2]蓝颖,吴燕玲.文化共生视角下广西平南牛歌戏文化探析[J].学理论,2018(04):171-173.

[3]王蓓蓓.广西平南牛歌戏旋律特征研究[J].蚌埠学院学报,2017,6(06):98-101.

[4]彭念萍,王开慧,李紫敏.地方牛歌戏文化的发展及保护传承[J].戏剧之家,2017(08):39.

[5]陈乐.藤县牛歌戏的传承及生存状况[J].戏剧之家,2016(12):22-23+31.

[6]全婕.传统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表演艺术初探——以藤县牛歌戏为例[J].歌海,2015(06):3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