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巍
摘 要:科技创新是提升社会生产力和区域竞争力的战略支撑。本文以《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14—2018》的数据为基础,将湖南省区域创新的主要指标数据与中部六省中排名与其相近的湖北省、安徽省两个省份进行比较分析,梳理湖南省区域创新的优势与不足,并提出进一步推动科技进步与创新、提升区域创新能力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湖南省;湖北省;安徽省;科技创新;創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F12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037(2019)3-49-6
DOI:10.19345/j.cxkj.1671-0037.2019.03.008
《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从实力、效率和潜力3个角度分析了一个地区知识创造、知识获取、企业创新、创新环境和创新绩效5个方面的情况,包括5个一级、20个二级、40个三级和137个四级指标,较为全面地反映了全国除港澳台外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创新能力情况。本研究基于2014—2018年《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的数据及排名,选取中部六省中排名与湖南省相近的湖北省、安徽省,对三者的创新能力和特征进行比较分析,以期找到湖南省的创新优势和短板,基于此提出湖南省区域创新能力提升的对策建议,为湖南省到2020年创新综合实力进入全国前十位提供有益、可行的参考[1-2]。
1 区域创新能力评价体系概述
《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对一个地区创新能力的评价是该地区创新能力与其他地区相比的相对排名,而不是一个地区创新能力的直接衡量,该报告借鉴了《世界竞争年鉴》《全球竞争力报告》《全球创新指数》《创新型联盟指数》《国家创新指数》等国内外知名报告和研究,并以创新实力、效率和潜力来反映地区发展的存量、相对水平和增长率[3],见表1。2018年《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选用2016年的数据,采用加权综合评价法将基础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采用专家打分的方法确定指标权重,分层逐级打分,最后得出每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创新能力的综合效用值,并对其进行排名[4]。
2 湖南省与湖北省、安徽省区域创新能力比较分析
2.1 湖南省区域创新综合能力较为平稳
2018年,湖南省区域创新能力综合分值为26.59分,排名全国第12位,与同为中部六省的湖北省(排名第9位)相差2.86分、安徽省(排名第10位)相差2.13分,见图1。
从近五年的情况来看,湖南省、安徽省在全国的排名变化不大,湖北省在全国的排名从2016年的第12位一跃上升到2017年的第9位并保持到2018年。
从创新能力分解情况来看,2018年湖南省创新实力、效率和潜力分别位居全国第13、14和16位,较2017年分别上升1位、下降3位和下降1位;湖北省创新实力、效率和潜力分别位居全国第7、11和10位,较上一年的变化较小;2018年安徽省创新实力、效率和潜力分别位居全国第10、10和12位,较2017年的变化分别为下降1位、上升3位和下降4位,见表2。
从创新能力构成五要素来看,2018年湖南省知识创造和创新绩效分别位居全国第17位和16位,较2017年排名分别下降1位和2位;知识获取排名位居全国第23位,较2017年下降5位;企业创新和创新环境排名分别位居全国第9位和12位,其中,企业创新排名与2017年相同,创新环境排名较2017年上升5位。与湖北省相比,湖南省仅企业创新排名高于湖北省2位,其余4个要素排名均低于湖北省,其中,知识获取排名差距最大(相差12位);与安徽省相比,湖南省知识获取和创新环境排名分别高于安徽省6位和10位,知识创造、企业创新、创新绩效排名分别低于安徽省9位、3位和1位,见表3。
值得一提的是,2018年湖北省5个要素排名均居全国中上游,且与2017年相较发展平稳,差距不大;安徽省与湖南省5个要素之间差异较大,部分指标较2017年变化较大,发展不平稳。
2.2 知识获取能力是湖南省创新短板
2018年,湖南省知识获取综合指标值为13.47分,明显弱于湖北省但优于安徽省,且排名从2014年的全国第16位下降至第23位。近五年来,湖南省、安徽省知识获取能力指标值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湖北省2014—2016年指标值保持平稳,2017年开始有明显降幅,见图2。
知识获取能力主要考察了地区科技合作、技术转移和外资企业投资情况。湖南省技术转移水平不高及利用外资情况不理想是知识获取能力不足的重要原因。湖南省技术市场交易额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国内技术成交额均居全国下游,外商投资企业年底注册资金中外资部分在全国的排名相对靠后。从总量来看,湖南省技术市场交易额仅为湖北省的1/6,为安徽省的1/2;从均量来看,湖南省技术市场企业平均交易额仅为湖北省的1/5,湖南省人均外商投资企业年底注册资金中外资部分不足湖北省的1/2;从增速来看,湖南省技术市场交易额呈现负增长,见表4。
2.3 企业创新能力是湖南省创新优势
2018年,湖南省企业创新综合指标值为31.65分,略高于湖北省但落后于安徽省,位居全国第9位,且排名在近五年几无变化,见图3。
研发投入较高、技术提升能力较强、新产品销售收入较高是湖南省企业创新能力较强的主要原因。湖南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人员增长率是湖北省、安徽省的两倍多;安徽省、湖南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有研发机构的企业占总企业数的比例较高,分别为17.59%、11.09%,是湖北省(6.16%)的近3倍和2倍;湖南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技术改造经费支出为229.40亿元,是湖北省(55.17亿元)的4倍,位居江苏省、安徽省之后排名全国第3位。
企业设计能力不强是制约湖南省企业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的关键因素。湖南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明专利申请数约为安徽省的1/3,增长率为安徽省的1/5;湖南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有效发明专利的增长情况也不理想,增长率仅位居第24位,见表5。
2.4 湖南省创新环境较上年位次上升较快
2018年,湖南省创新环境综合指标值为27.05分,略高于安徽省但落后于湖北省,位居全国第12位,较2017年上升了5位,近五年来呈总体上升的趋势,见图4。
近年来,湖南省全面加强科技体制改革顶层设计,科技创新政策和体系日趋完善,构建了“511”科技创新计划体系,实行两个“70%”的創新激励政策,创新环境不断优化。与2017年相比,湖南省创新水平提升较快、市场环境不断完善,其中,创新水平的全国排名从2017年的第18位上升至2018年的第9位,市场环境全国排名由2017年的第31位上升至2018年的第17位,见图5。
创新水平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是湖南省创新环境不断完善的主要因素。湖南省平均每个科技企业孵化器当年新增在孵企业数为8.21家,排名在西藏、北京、海南和湖北之后,位居全国前5位。湖南省移动电话普及率、互联网普及率均排名靠后。创新基础设施的建设和金融环境的优化是今后湖南省实现创新环境跃升的关键。
2.5 湖南省知识创造和创新绩效居全国中游
2018年,湖南省知识创造和创新绩效综合指标得分分别为20.35分和34.22分,分别位居全国的第17位和16位。知识创造方面,湖南省、湖北省落后于安徽省;创新绩效方面,湖南省、安徽省差距较小,但明显落后于湖北省,见图6。
知识创造能力主要考察了地区研发投入、专利情况和科研论文情况,湖南省3个方面的发展较为均衡,安徽省专利综合水平较高,湖北省科技论文表现突出。研发投入方面,2016年湖南省政府研发投入占GDP的比例为0.18%,仅为湖北省(0.35%)、安徽省(0.35%)的1/2;专利方面,湖南省发明专利申请受理数(不含企业)为1.57万件,仅为安徽省的1/4、湖北省的1/2,但增长速度较快,居广东省、福建省之后排全国第3位;湖南省发明专利授权数和增长速度远远落后于安徽省,两者均不足安徽省的1/2;科研论文方面,湖南省国内论文数仅为1.4万篇,排名全国第14位,与排名第6的湖北省相比,少1万余篇,且较2015年呈现负增长,见表6。
创新绩效主要考察地区宏观经济、产业结构、产业国际竞争力、就业及可持续发展与环保5个方面。其中,2018年湖南省产业结构、可持续发展与环保方面表现良好,分别居全国第10位、第8位。具体来看,湖南省第三产业增加值略高于湖北省,远高于安徽省,且较2017年呈现良好的增长势头;三省高新技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占GDP的比重均居全国前10位;湖南省每万元GDP电耗总量为474.04kW·h/万元,居全国第5位,而工业污水排放量为298 757万t,高于安徽省、湖北省。另外,湖南省就业情况表现不佳,位居全国第28位,与排名全国第3的湖北省差距较大。其中,湖南省城镇登记失业率排名全国倒数第2位。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通过湖南省、湖北省和安徽省三省的对比,基本可以反映出湖南省创新能力的优势与不足。从创新能力分解的3个维度来看,湖南省创新实力、效率、潜力均居全国中等水平,与综合排名相当;从创新能力构成的五要素来看,湖南省企业创新为其优势,创新环境提升较快,知识获取能力明显下降,仍为其短板,知识创造和创新绩效表现平平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5-7]。另外,与湖北省、安徽省相比,湖南省在知识创造和知识获取方面短板突出,在企业创新方面优势不显著,有待湖南省发挥强项、补齐短板、精准发力。
3.2 建议
①加强技术转移水平,提高知识获取能力。实施科技成果大转化工程,动员科技系统联动促进成果转化,大力推进“互联网+技术转移服务”模式,持续完善技术转移服务体系,制定后补助管理办法,促进技术转移中介服务机构发展;注重高校在技术转移中的作用,提高高校在湖南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科技贡献率;注重开展国际技术转移工作,与国外签署双边科技合作协议[8]。
②进一步巩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注重加强企业设计能力。《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14—2018》显示,湖南省反映企业设计能力的6项专利指标有待进一步加强,因此,应发挥政府资金引导作用,加大对企业原始创新的扶持力度,大力培育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推进知识产权强企建设,加大企业特别是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的研发投入强度,引导企业开展扎实的基础性研究[9]。
③保持创新环境不断优化态势,在创新基础设施建设和金融环境上发力。《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14—2018》显示,湖南省创新环境已经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但创新基础设施建设及金融环境有待进一步加强与优化。金融是经济发展的血液,是新旧动能转换的有力支撑,湖南省应出台系列政策,将加大金融支持、优化营商环境等作为政策重点,并着力改善银企关系,推进银企互信、协作,打造优良金融生态,整合各类科技金融专项资金,引导金融资本、创投资金、社会资本积极投向科技创新,形成多元化科技投融资体系[10-12]。
④加强知识产权强省建设,找准提升知识创造能力的突破口。进一步加大知识产权宣传力度,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建立并完善知识产权维权援助和信用体系;鼓励支持专利权质押融资,设立省级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风险补偿资金,优先扶持知识产权示范、优势、贯标企业;鼓励各科研主体发表高质量论文,提高论文产出效率,为科研人员松绑和减负,扩大科研人员自主权。
参考文献:
[1] 李兴光,王玉荣,周海娟.京津冀区域创新能力动态变化分析:基于《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09-2016)》的研究[J].经济与管理,2018(2):9-16.
[2] 陈杰,刘佐菁,陈敏,等.广东省科技人才发展战略优化研究:基于中关村人才特区建设的经验[J].生产力研究,2017(9):65-69,92.
[3] 張乐萍.浙江与江苏、广东、山东区域创新能力比较分析:基于《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16》数据[J].今日科技,2017(6):58-60.
[4] 贾春香.内蒙古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路径:基于对《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15》的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17(3):75-78.
[5] 吕可文,李晓飞,赵黎晨.中部六省区域创新能力的评价与分析[J].区域经济评论,2017(2):99-106.
[6] 李妍.广东区域创新能力分析报告:基于《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15》[J].广东科技,2017(2):47-52.
[7] 夏友仁.区域创新环境对高新技术产业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J].海南金融,2016(3):36-40.
[8] 姜维.海南区域创新能力发展现状及其提升策略研究:基于2008—2013年《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的数据分析[J].新东方,2015(4):49-53.
[9] 谭恒.河南省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10.
[10] 蔡兵,叶苏,陈勇.地区创新能力的综合评价和聚类分析:以四川为例[J].软科学,2008(1):122-125,141.
[11] 雷红秀.中国区域创新能力分析[J].中国经贸导刊(中),2019(5):42-43.
[12] 李庆军,王家芳,胡海华.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新能力评价:以山东半岛为例[J].技术经济,2018(6):10-15.
Abstract: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s a strategic support for enhancing social productivity and regional competitiveness. Based on the data of China Regional Innovation Capability Evaluation Report of 2014-2018, this paper comparatively analyzed the main indicator data of regional innovation in Hunan Province with those of Hubei and Anhui provinces which have similar rankings with Hunan among the six provinces of central China, sorted out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Hunan regional innovation, and proposed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to further promot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progress and innovation, and enhance regional innovation capabilities.
Key words: Hunan Province; Hubei Province; Anhui Provinc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nnovation abil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