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曦
【摘 要】文艺片作为中国电影类型的独有概念,在西方电影市场,尤其是以好莱坞为首的商业电影的冲击下,文艺片的发展举步维艰,在商业性和艺术性之间难以抉择。但是近两年来,随着电影市场的优化,文艺片逐渐在被大众所接受,在商业和艺术之间不断摸索,试图寻找一条属于自己发展的光明大道。
【关键词】文艺片;人物形象;荒诞喜剧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17-0106-01
文艺片一直以来都给大众“曲高和寡”的印象,市场的反馈上不论是排片还是票房上都不尽如人意,评分虽高但收益低的怪象使得很多电影人不敢轻易尝试文艺片的题材,转向“能赚钱”的商业片市场。《冈仁波齐》《芳华》等将不同艺术追求的观众视野重新拉回到文艺片,叫好又叫座的影响使得文艺片的发展破冰回春。
一、文艺片的前世今生
(一)文艺片的由来。文艺片虽是我国电影类型独有的概念,其前身来自法国,为对抗美国好莱坞的商业电影而出现的,称之为艺术电影,旨在展现对社会现实的批判与关怀、人性的深入挖掘、复杂的审美体验以及深刻的自我反思等。
如今文艺片不仅指的是由文学作品改编的电影类型,随着电影时代的发展囊括了更为广阔的含义,逐渐可以和艺术片的标签互换。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期,贾樟柯、娄烨等第六代导演的作品拓宽了文艺片的表达方式,强烈的个体意识觉醒与多样化的表达赋予中国文艺电影更多的可能性。
(二)文艺片的发展。与商业电影类型相比,文艺片的票房收入上可以用惨淡来形容。但一些导演在商业和艺术上有良好的结合,张艺谋《归来》、曹保平《烈日灼心》在票房上有不俗的成就,给了文艺片电影人一剂强心剂。然也有一部分电影一边有光环加持、各大国际A级电影节上频频获奖,反映在票房上却不尽如人意。文艺片导演不断进行尝试,引导电影市场叫好又叫座的正向发展,从总体来看,尤其是近两年来初达成效,观众对于高口碑文艺片的需求越来越高,市场上的反响也越来越好,下面笔者将试图用《无名之辈》来浅析文艺片的发展趋势。
二、《无名之辈》低成本高回报的秘诀
(一)多条线索并进的叙事。和传统文艺片不同,《无名之辈》在艺术性和商业性上结合上下足了功夫,文艺片的内核,商业片的外衣,荒诞喜剧的方式,让观众在观影时即使是文艺片也看的津津有味,回味无穷。
《无名之辈》在整体结构上采用的是多线交叉叙事的环形结构围绕着人物展开。陈建斌饰演的保安想成为正式的协警、妹妹因高位截瘫想寻死、老板欠钱想跑路、两个抢劫犯一个想向别人证明自己的存在,一个想抢了钱回家娶媳妇,每个人身上都已一条清晰的线索,随着剧情的发展,相互交叉相互延宕。虽然是多线叙事,但是每条线索都有自己的起承转合,是完整闭合的。每个人物身上的转变是合理的,保安为了成为正式的协警不断探案推进故事发展,妹妹因为瘫痪想死最终被暖化,抢劫犯黄毛想证明自己博得关注最终在妹妹身上找到了自我价值……每条人物线索都实现了自我救赎和成长。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物通过关系和事件进行交叉,合情合理又环环相扣。
(二)生动丰满的人物形象。《无名之辈》是小人物身上散发的魅力,每个人都身处于逆境却依旧闪着光。笨贼用抢劫来吸引人们的注意,想要做大事却总是搞砸令人捧腹,但在发现妹妹不怕死亡害怕被人看到尿失禁,这个冲突点彻底将二人的关系和解,不仅是笨贼和妹妹之间,他们也开始在之后的相处中和自己心中的执念相和解,这是令我们触动的所在。在人物塑造方面给人物的性格越鮮明,后期的反转就越大,人物的性格层次越多面,对于观众来说对影片的理解就越深刻和丰富。
《无名之辈》的演员们在对人物形象塑造时非常注意细节的描写和刻画。演员任素汐所扮演的妹妹一直想要激怒“眼镜蛇”让他杀了自己,但当“眼镜蛇”真的拿枪对着她,数着“一、二、三”时,妹妹表现得十分紧张,这种想轻生又还有求生欲的表现使得妹妹后期感受到生命美好而深受感动的过度显得非常自然,也易于被观众所接受。
在《无名之辈》中,观众在每个人的身上都看到了黑暗和明亮的一面,且这个转变是合理的、自然,这对于观众在观影时的节奏非常重要,既不出戏又可以非常自然的感受到影片想要表达的内容。
三、文艺片的发展趋势
(一)平民化的人物形象。近年来,一些大受好评的文艺片中对人物性格的刻画都是往平民化、接地气的趋势去延伸和发展。文艺片人物的“立”是观众能不能真正看懂影片的一个关键入口,人物形象越丰满,观众和人物之间的距离就越近越紧,观众在观影时的代入感会更强,更易产生情感共鸣,对于影片主题的理解就越深入。人物形象是文艺片口碑和票房关系的一个切口,文艺片与观众之间的情感共鸣是观众和影片交流的一架桥梁,也是文艺片最快打开大众市场的一剂良药。
(二)接地气的地方方言。文艺片方言化也是近年来文艺片发展的趋势。方言一方面使得个体人物的形象更加丰满,整体剧情与时空的融合更为紧密,观众认为故事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展开,真实感更强烈;另一方面,方言是一个地方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在拉近演员与演员距离的同时也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也更容易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只有有了情感共鸣,观众才能真正读懂影片所讲。将文艺片做得接地气并不代表一味的商业化,而是作为导演本人,在沉浸自己的想法与创作的时候,要站在观众的角度去思考,观众的审美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好片子一个好片子积累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