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上的玛多

2019-07-15 04:11祁凯章
旅游纵览 2019年7期
关键词:玛多牛头格萨尔

祁凯章

玛多是黄河流经的第一县,素有“黄河之源、千湖之县”的美称。玛多古为羌地,唐属羁縻州辖地,后属吐蕃,明属朵甘行都指挥使司,明末清初属和硕特蒙古政权辖地,清属上郭罗克百户辖地,隶四川松潘镇漳腊管辖,民国三十年(1941年)置哈姜设治局,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并入星川设治局。1950年解放后分属达日县和甘德县辖。1957年由达日县、甘德县析置玛多县。1959年划归海南藏族自治州管辖,1962年复归果洛藏族自治州。

坐落于玛多境内的十三神山,大多与格萨尔的传说息息相关。玛多是中国格萨尔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据传,格萨尔12岁在境内以赛马称王,并迎娶当地贵族嘉洛之女珠姆为妃,留下了诸多美妙的传说,现今格萨尔赛马称王等历史遗迹在很多地方依稀可见。吐蕃松赞干布在鄂陵湖畔迎娶唐朝文成公主,而使鄂陵湖得名“迎亲滩”,留下了汉藏结亲、民族团结的千古美谈。

虽然现在的玛多是人口较少、生存环境恶劣的县,但在上个世纪80年代,玛多也曾连续3年全国人均收入最高。那时的玛多对生态环境保护还没有太清晰的概念,凭借着河流密集,湖泊众多,淡水资源丰富等优势,加上优良的牧场,大力发展畜牧业,成为了闻名全国的富裕县。

但是,任何事物都有物极必反的道理,过度发展的畜牧业使草场退化,生态环境逐渐恶化:草原沙化、湖泊消失。黄河源头出现断流,曾经的滚滚黄河裸露出河床和河底,丝毫不见当年“黄河之水天上来”的气势。

2000年,国家在三江源设立自然保护区,随着保护区的建设和发展,玛多县设立了三江源国家公园黄河源园区,开展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重点保护黄河源园区冰川雪山、高海拔湖泊湿地、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强化高原兽类、珍稀鸟类和特有鱼类物种资源等生物多样性保护。

在前往玛多县城的路上,草原上少了許多的牦牛和羊群,公路旁的草场上,藏原羚三五成群地追逐打闹,不远处的藏野驴还在悠闲地吃草,丝毫不顾及身边奔驰而过的汽车和打闹的藏原羚。成群结队的斑头雁拖家带口地穿过公路,到对面的水中捕食和休息,丰富的鱼类资源使得斑头雁这样的水鸟在玛多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在距玛多县城大约40公里的地方,是素有“黄河源头姊妹湖”之称的扎陵湖和鄂陵湖,扎陵湖、鄂陵湖是黄河上游最大的两个淡水湖,古称“柏海”和“鄂陵海”,分别是“白色的长湖”和“蓝色的长湖”的意思。

黄河从巴颜喀拉山北麓的卡日曲和约古宗列曲发源后,经星宿海和玛曲河(又名孔雀河),首先注入扎陵湖。扎陵湖东西长35公里,南北宽约21.6公里,酷似一只美丽的大贝壳,镶嵌在黄河上。鄂陵湖与扎陵湖的形状恰好相反,鄂陵湖东西窄、南北长,犹如一个很大的宝葫芦。

扎陵湖和鄂陵湖之间海拔4610米的措日尕则山顶峰,伫立着用铜版铸模镶嵌而成的牛头碑,纪念碑选择了原始图腾神圣的崇拜物——牛,以其角粗犷、坚韧、有力的造型,诠释了伟大而坚强的民族精神。1988年玛多县政府修建了这座“华夏之魂河源牛头碑”,碑体总重5.1吨,纯铜铸造,碑身高3米,碑座高2米,宽2.8米,上面书有藏汉文“黄河源头”字样。

牛头碑旁,祈求福运隆昌、消灾灭殃的经幡随着风四处飘摇,在信奉藏传佛教的人们看来,随风而舞的经幡每飘动一下,就是诵经一次,经幡不停地飘动,就是在不停地向神传达人的愿望,替人们祈求神的庇佑。那风吹动经幡的声音,听起来十分悦耳,而那经幡所承载的希冀,想必也十分动听。

湖畔,大地像披上了绿色的地毯,零星的花朵散落其中,各种草本、木本植物使这片草地更加丰富多彩,这里最美丽的,还是要数有“高山牡丹”之称的绿绒蒿。它们在这严苛的环境中迎风笑日,顽强生长,尽情展示自己妖艳婀娜的身姿,誓要做到艳压群芳。

格萨尔王王妃珠姆宫殿遗址就在扎陵湖的东南岸,是传说中的格萨尔王王妃珠姆娘家加洛村遗址,在那里明显可以看见两处紧挨在一起的石砌城堡遗迹,这处遗迹的存在给扎陵湖和鄂陵湖蒙上了一层特殊的文化气息。

玛多县是黄河发源地所在,境内河流密集、湖泊众多,除了扎陵湖和鄂陵湖,星宿海、东格错那湖等也是颇为知名的旅游景点。

站在古朴、雄浑、粗犷的牛头纪念碑旁,遥望披银挂甲的雪山,皑皑雪山下,是碧绿如洗、一望无际的草原。那散满山冈、湖畔的牛羊,自由安逸;一座座帐篷点缀其中,青烟缭绕,牧歌悠悠,这优美恬淡的风景,使人流连忘返,回味无穷。

猜你喜欢
玛多牛头格萨尔
另一种时间观
2021年玛多MS7.4地震的深部构造背景
2021年5月22日青海玛多MS 7.4地震总结
先割牛头后砸瓮
关于建立“格萨尔文献数据中心”的初步构想
挂牛头卖马肉
先割牛头后砸瓮
《格萨尔》的音乐体系
40年西藏《格萨尔》工作回顾
《格萨尔》向何处去?——后现代语境下的《格萨尔》史诗演述歌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