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梅
摘 要:诵读教学是中国传统的教学方式,诵读是通过有声语言达到以声传情、以读促悟目的的绝佳形式。我们开发的“慢速三遍定字音,中速三遍解大意,快速三遍被全文”的诵读教学技法,在帮助学生积累文言知识,掌握文意和感受文章内容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诵 读 诵读 语感 积累 文意
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正处于打基础的黄金时期,应该多诵读一些优美的诗文,这是广大语文教师的共识。但实际上却是语文课上基本听不到学生的朗朗读书声,更别提诵读的声音,学生只能在早自习的时候抓紧时间背一些课文,根本达不到语文课程标准“体验和领悟”优秀诗文的要求。笔者认为,要想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就必须回归到古人诵读的道路上去,让学生真正有充足的时间在阅读中体悟,在阅读中思考,在阅读中积累。实践也证明诵读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加学生的知识积累,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是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好途径。
一、什么是诵读
张芳老师在论文《2011年版语文新课程标准非核心概念“诵读”》一文中指出,“诵”是带有感情和节奏的吟咏背诵,而“读”不仅仅包括“诵”,还注意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含义的推敲。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和默读的无声相比,诵读、朗读、背诵都是出声的。“诵读”为“念(诗文)”,“朗读”为“清晰响亮地把文章念出来”,“背诵”为“凭记忆念出读过的文字”。
宋代朱熹要求诵读时必须声音响亮且字字清晰,他说:“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谓熟读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
明代何伦何氏家规中要求:“读书以百遍为度,务要反复熟嚼,方始出味。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融会贯通,然后为得。如未精熟,再加百遍可也;仍要时时温习。若工夫未到,先自背诵;含糊强记,总是认字不清,见理不透,徒敝精神,无益学问。”
从以上我们可以看出,古人的读书方法虽各有不同,但有一点是一致的,那就是对所学习的文章要“要多读”“要缓读”“要熟读”,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将文章变得如出自己,真正地了解和吃透文章。
二、诵读教学技法
我们结合初中文言文一般篇幅较短的实际,在教学中借鉴了李阳“疯狂英语”的技法,开发了“慢速三遍定字音,中速三遍解大意,快速三遍被全文”的诵读教学技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这种教学技法主要是要求学生熟练做到口熟、定位、理脉三个要点。
一是口熟。口熟就是通过反复朗读,像磁带一样把课文的语句按先后顺序”录”在自己的记忆带上。这种记诵靠的是对声音的直感,包括吐字、停顿、语气、语调等,背诵起来常常是不假思索的,如同幼儿背诵诗歌,因而带有不稳定性。二是定位。定位就是在粗知内容大意的基础上,首先记准若干关键语句,包括名句、佳句、过渡句和段落的起止,用它们作为支撑点将全篇(段)贯穿起来。这种记诵已含有显著的理解记忆成分,但仍然不够,在连贯背诵中还可能出现某些“断层”。三是理脉。理脉就是掌握文章理路,即探索作者行文意图,特别是要弄清各个层次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其言”若出于吾之口”,这就纯属理解记忆了,到这一步,才能顺畅地背诵全篇。
三、诵读的作用
首先,诵读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意。朗读是言志传神,负载思想的一种语言表达艺术,是文学作品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再创作。教师有表情的朗读,必然使学生对作品“临其境,闻其声,睹其貌,见其行”,醉心痴情,进入角色,进而针对作品的有关描写,充分调动记忆仓库中的表象积累与生活经验储备,广阔地展开相似、相近联想,创造出活灵活现新的形象。韩军老师说,“文字本是肉做的”,有体温,有生命,有动感传达文字生命动感,须诵读无字不能读――即使课程表、花名册、元素表,韩军也读得抑扬顿挫,立体飞扬,犹似交响,听众皆呼,更况美诗妙文!韩军读杜甫《登高》,他化身杜甫,有了“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悲愤苍凉;韩军读李商隐《隋宫》,他直入隋炀帝魂魄,嬉笑怒骂出神韵;韩军读《大堰河》,他与艾青心脉相通,上千听课人潸然泪下……
其次,诵读可以帮助学生积累语言材料。文言文是培养语感、进行语感训练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好材料。学生朗读过程就是广泛汲取语言营养的过程,朗读多少篇之后,多少次朗读之后,大量反复地含英咀华之后,说千道万地难讲清的搭配习惯,语言规律等语感难题在不知不觉中迎刃而解,那潜移默化的成果随之日益显露出来,學生不但可以在写作时模仿,消化那文笔,还可以在说话时对照,就用那词章,脱口而出,出口成章,从而达到思维精密,情感丰富,文字表达和口头表达迅速趋向准确和生动。这样进行朗读法教文言文,不费时、不费力,而且自然、亲切,不用照搬教参说明,无须进行要点的罗列或过渡,它完全兼及了文章的内容了解、感情体会、特色把握,甚至兼及思路、情调、风格等内在美的探索领略。
总之,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只有对课文反复朗读,才能对课文的美产生审美体验,才能激发学生的想象,才能培养语感,提高表达能力,才能使学生体会课文内容、感情、特色等。因此我们必须得新审视和高度重视文言文朗读教学。加强文言文朗读教学,通过教者的范读、引读、导读,学生的轻读、默读、齐读、分角色读。让文言文中无声语言变成声情并茂的语言艺术,让朗读贯穿于文言文课堂教学全过程,让朗读法在文言文教学中得到实实在在的施行。
参考文献
[1] 杨素兰.朗读方法举例[J].安徽教育,1987年04期
[2] 陈明祥.古诗教学常用的方法[J].云南教育(基础教育版),1989年12期
[3] 张焱,程岩.朗读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1994年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