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型课程建设的实践与研究

2019-07-15 01:16彭虹蔡文娟
关键词:应用型课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学模式

彭虹 蔡文娟

摘    要:应用型课程建设是高校向应用型转变中的关键环节,“国际货物运输与代理”课程能够充分体现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型课程的特點。文章通过分析该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课程设计理念、课程内容、课程教学模式、实施方案以及网络资源建设和评价机制等方面提出了应用型课程建设的思路及具体设计方案,对于推动应用型课程建设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型课程;教学模式;国际货物运输与代理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9)08-0061-03

2015年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发布的《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指明了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路径。作为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基础元素的专业课程建设是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关键指标[1]。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和贸易往来的增加,国际货物运输在国际贸易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加强。“国际货物运输与代理”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一门专业课

程,培养的是掌握国际货运代理业务操作规范的、能够结合国际贸易实务进行运输服务设计的应用型人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思想,如何做到既满足教学内容安排的需要,又体现企业对人才规格的要求,是急需认真考虑的问题。

一、相关文献回顾

近年来,国内学者针对“国际货物运输与代理”进行的教学改革研究主要集中在教学整体模式改革方面。彭虹[2]提出了在课程中以适应就业岗位需求为导向的教学内容设计思想。刘睿伣[3]结合工学结合思想提出了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开发与设计的方法。曹玉华[4]等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提出了对课程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措施。昝金淼[5]分析了目前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适应岗位需求的教学改革模式。高峰[6]指出作为应用型本科高校物流专业的必修课程,课程可以结合虚拟岗位教学方法的应用进行教学,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应用知识。

目前,国内关于“国际货物运输与代理”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主要围绕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两个方面展开。现有研究为我们提供了较为丰富的素材并为课程教学改革的深化奠定了扎实的理论基础。然而,随着应用型人才培养办学定位的提出,探讨在新背景下如何进行应用型课程设计以实现课程转型,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方面的实践和研究却较为鲜见。笔者结合多年来教学经验,研究拟以“国际货物运输与代理”课程为例探讨应用型课程的建设实施方案,使课程设置切实围绕应用型职业能力展开,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逻辑定位。

二、应用型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课程是高校人才培养方案实施中的基本单位,是人才培养理念得以落实的基础。为了进一步了解目前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课题组以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师和学生为对象进行了访问和问卷调研,并将师生反馈情况分析如下。

(一)教师方面反馈情况

1.教学模式单一,学生参与教学程度有待加强。传统教学中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虽然课程设置了实验教学环节,但学生动手参与的机会仍然十分有限,因此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学生学习较为被动。

2.教学内容与应用型能力培养关联性有待加强。课程教学分为理论和实践教学两个部分,本着“宽基础”原则,理论教学所占时数相对过多,教学中主要讲解有关“国际货物运输与代理”的专业基础知识,配套的实践应用性教学的比例偏低。且由于目前货代相关实训软件不具备通用性,软件的更新速度与行业知识的更新速度存在一定的差距,能够较好地结合企业岗位实践的应用型软件较少,这些都导致课堂专业知识与企业实际工作岗位需求难以实现有效的衔接。

(二)学生方面调研结果

课题组也通过发放调研问卷的方式了解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对于“国际货物运输与代理”课程的意见和建议,共发放调研问卷88份,收回85份,有效问卷85份,问卷回收率为96.59%,符合问卷调研要求。通过对调研材料的分析和整理发现,88.5%的学生反映目前的教学内容虽然覆盖面较广,但是对于动手实际操作的环节还不够多,希望在理论教学的同时增加动手实操的部分,为今后就业提供更好的帮助。19.6%的学生希望在教学中能强调货代企业的具体用人要求,并着重锻炼这方面的能力。从问卷调研的结果来看,有较大比例的学生对货代从业岗位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并提出了目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教师授课方面存在问题的分析以及学生的调研结果反馈,为了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国际货物运输与代理”课程的改革工作势在必行。

三、应用型课程建设方案

鉴于以上对课程教学中存在问题分析以及笔者多年来的教学经验,国际货物运输与代理课程的设计应着重于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引导作用。研究对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实施方案、网络资源平台以及评价反馈体系等方面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课程设计。

(一)课程设计原则

课程设计理念遵循应用型课程建设的“用以致学”原则,突出以学习成果为课程教育的起点,以够用为度,提倡在学习目标指导原则下的有效学习,将企业实践与课程教学实现有效对接,着力于突出“一个目标、两个转变、三个结合”。具体来说是以“国际货物运输与代理”的应用型能力培养为教学目标;从单一的教学模式向多元化教学模式转变,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实现课内课外相结合、课程理论和企业实践相结合、课程教学内容和企业岗位需求相结合。

(二)课程内容和教学模式设计

1.实训课程内容设计。该课程是一门综合实践能力要求较高的课程,实训课程内容设计是课程建设的关键。为实现货代岗位的实训模式、环境、平台与项目的规范化运作,突出以学生为中心,倡导營造真实实训环境,以“学习项目+模块”的方式进行相关内容设计,并着力体现以下三个方面的创新。(1)实训系统和精细化设计。实训操作的效果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如岗位的设计细节、具体实施项目、操作流程以及实训指导教师和软件平台等。因此实训设计的系统化和精细化显得更为重要。本课程的实训设计主要包括设定实训考核目标、根据企业实际工作岗位需求设计实训流程、采用接近企业实际工作的相关软件作为实训操作平台、指导教师由校内和校外企业指导教师共同承担等。(2)实训环境专业化。传统的实验室教学不能满足实训的需求,但真实的工作岗位相对稀缺,不能完全满足教学班全体学生的需求。因此,在实训环境设计上采用虚拟仿真的实训环境与企业真实岗位情境相结合,通过虚拟环境让学生对岗位工作的理论、技能、工作环境、企业文化等有相对完整的了解,同时专业鼓励并帮助学生参加企业顶岗、大学生创业等真实训练。(3)实训角色岗位化。岗位和角色意识培养应贯穿于课程实训环节始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既要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职业定位,也要教会学生掌握具体工作岗位流程。实训角色的岗位意识培养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在课程教学的潜移默化中让学生感受职业岗位各个角色要求并提升其职业素养。

经过与行业专家进行深入、细致、系统的分析讨论,结合实际工作情境下的任务驱动教学方法,本课程教学及实训内容由“学习项目”+“模块”构成。课程设置了五个具体的学习项目,每个学习项目下又分设了相应的学习模块,分别为认识国际货物运输与代理(班轮航线查询和班轮运费查询)、国际海上货物运输操作与组织(国际海上货物运输操作与组织初识、海运出口操作与组织以及海运进口操作与组织)、国际航空运输操作与组织(国际航空货运操作与组织初识、空运出口操作与组织以及空运进口操作与组织)、国际陆路货物运输操作与组织(国际铁路货运进出口操作与港澳公路货运进出口操作)以及货代及相关行业调研(货代岗位调研与外贸行业岗位调研)。通过这些学习项目和模块的学习,一方面让学生能熟悉整个货运代理行业的基本工作任务流程;另一方面也通过对其中重要的具体的工作任务进行实践操作,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在教学项目的设计中,根据具体工作岗位所应具备的技能和知识要求作为课程教学项目的选择依据,并根据国际货物运输中运输方式操作的难易程度设计教学任务,重点考虑保持教学内容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要与产业发展要求相适应,教学实施要体现教学理念原则下的学生有效学习能力提升。

2.课程教学模式设计。为了充分体现应用型课程特点,应统筹教学各方面内容。课程教学模式方面强调“三步走”。(1)强调理论化学习。任何课程的教学都离不开理论环节,理论化学习的目的是让学生从宏观上把握课程的基本内容和行业规则,如课程教学中要让学生了解相关基础理论以及国际组织和行业管理规则。

(2)强调规范化学习,即通过讲解行业操作规范要求,加强学生对规范的认识和兴趣,形成对行业操作规范的直观认知,如教学中向学生介绍商务部要求做好国际货运代理作业规范的相关要求等,引导其在实务操作中遵循行业规范,加强行业操作的标准化意识。(3)第三步强调应用化学习,即培养学生在货代实务操作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个步骤中,较多地使用案例分析法、任务导入法等教学方法,让学生进入模拟的海运、空运和国际陆路运输实务中去,解决实务操作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并提升了其防范和应对风险的能力。

(三)课程实施方案阶段

第一阶段:进行课程相关人才市场调研并组织行业、教师代表进行课程项目论证。

第二阶段:根据项目论证,设计课程教学内容并在教学过程中保持课程教学改革的持续性,使课程教学目标与专业培养目标相一致。

第三阶段:课程实施项目深化阶段。开发课程资源,课程资源上网,实现社会优质资源共享。

第四阶段:总结和提升阶段。鼓励学生参加国际货运代理资格考试、参加与国际货物运输代理相关的学科竞赛,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网络资源平台建设

为了进一步提升应用型课程教学效果,课程在完成市场调研、专家论证、校企合作设计教学内容的基础上,着手建设应用型课程在线资源库。资源库内容主要包括:课程教学大纲、电子课件、电子教案、实训项目、课程慕课、课程试题库等。课程相关资源库将陆续实现上网并根据课程要求进行及时更新。课程教学班级学生在课堂授课后可以登录网上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并在问答区与教师进行线上互动,使学生课余有效学习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五)教学评价改革

课程的教学评价方式将结合应用型课程建设要求展开,采用形成式教学评价方案。课程的期末教学评价由两个部分组成,即过程考核和期末考核。过程考核包括平时成绩以及模拟实训成绩,各占总成绩的20%;期末考核占总成绩的60%。实训的过程考核应以企业的相关标准为准绳,确定实训成绩的高低并建立考核结果的反馈机制。教学评价改革的目的是突出课程教学的过程和效果,强调学生在过程管理中的积极主动参与性,并将实训运作过程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和解决结果作为实训的最终报告提交,在一定程度上也提升了学生的综合分析、解决问题以及归纳整理的能力。

(六)课程改革的实施效果分析

通过“国际货物运输与代理”应用型课程的开发和实践,课程教学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明显的提升。90.6%的学生反映改革后的课程内容更加贴合学生的实践锻炼能力要求,提升了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对企业岗位的需求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可见应用型课程改革对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综上,应用型课程建设不仅是课程自身的改革,更是教学评价、过程管理等环节密切配合的结果。课程建设以国际货物运输岗位流程为载体进行项目设计,结合企业生产实践,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相符,为企业提供了符合岗位要求的人才,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学生被动学习和备考的局面,对于营造并实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效果有重要的推动意义。

参考文献:

[1]黄振菊.应用型课程教学内容体系的重构与优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8).

[2]彭虹.高职高专国际货物运输与代理课程教学方法探讨与实践[J].海峡科学,2009,(3).

[3]刘睿伣.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国际货代课程开发与设计[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中旬,2013,(6).

[4]曹玉华,刘云霞,陈怡斐.基于职业资格和岗位需求的国际货物运输代理课程改革[J].森林工程,2015,(5).

[5]昝金淼.基于岗位教学的国际货物运输代理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研究[J].才智,2015,(19).

[6]高峰.应用型本科高校国际货运代理实务课程改革——企业虚拟岗位法应用[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6,(7).

猜你喜欢
应用型课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基于微信平台的大学物理“翻转课堂”应用型课程建设初探
双语课程教学模式现状及问题分析
基于应用型课程大学物理的改革研究
国际经济与贸易本科专业实践课程教学模式现状及问题
校政企多向嵌入合作应用型经贸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索
当前高等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导航杯”实践教学模式的做法与成效
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