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笑梅
摘 要:互联网和教育深度融合后,外語教学改革迫在眉睫。外语教师作为改革的参与者,其角色定位产生变化。“互联网+”学习环境下,外语教师角色受到挑战,其角色内涵得以重新阐释:终身教育理念的学习者、践行者和传播者,外语教学中是多重身份集成者,教学科研相长的执行者,自觉的社会服务者。外语教师角色转型出现新路径,最终实现外语课堂的优化。
关键词:“互联网+”;外语教师角色;转型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9)08-0025-04
一、前言
2015年,“互联网+”行动指导意见要求互联网创新要和社会经济各领域深度融合,高等教育跨入“互联网+”时代。纵观当今教育信息化进程,MOOC、SPOC等互联网学习平台风靡全球,教学主题丰富多样,在线学习者与日俱增,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广阔前景,随之而来的是国内网络教学平台雨后春笋般的涌现。社会转型和技术进步势必激发教育制度的改革和课堂模式的变革。作为课堂主导,外语教师既是外语教学变革的施动者又是受动者。“互联网+”下的课程教学中,教师角色至关重要,教师唯有提供优质、有效的指导,才能满足学生需求[1]。外语教师须重新审视其在互联网学习环境中的身份,从而有效地促进师生共长,真正实现以网络促教学。
二、“互联网+”对外语教学的挑战
“互联网+”理念不仅变更了社会生产生活方式、人类思维观念,还催生了教育和科技的互通。网络媒体介入下,外语教学模式、教学资源、教学评价方式和师生关系均呈现不同特质。
(一)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在教育理念指导下形成的教学活动程序。传统外语教学单凭教师一张嘴和一支粉笔,利用录音机、磁带等,单方向输出外语资源。教师是外语课堂的掌控者和匮乏的学习资源提供者,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接收者。得益于信息技术发展和网络普及,外语学习终于打破传统课堂的束缚。教师以计算机为载体,借助投影仪、麦克风、语言实验室等开展外语教学,开启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双渠道、多模态输出学习资源,最大程度适应学生个性化学习需要,提升师生良性互动,学生课堂参与度提高,自信心增强。
(二)教学资源
教学资源是学习者为了实现学习目标可利用的一切条件,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必要条件。科技进步推动教学资源开启数字化时代,外语教学资源经历了纸质书、磁带、光盘、MP3、电子文本、在线外语课程等几个阶段。“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和教学资源的碰撞衍生了校园网、网上虚拟学习社区等,突出了教学资源的开放性、平等性、共享性等特点。网络搜索引擎赋予学生查阅、搜集外语学习资料的条件,学生成为学习资源的重要建构者。
(三)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在教学目标的指导下,对教学过程和结果进行判断的活动。教学评价是对教与学的检测,对下一阶段教学任务的开展具有启示意义。传统课堂上,外语教师往往结合学生课堂表现,通过期中和期末测试给予终结性评价。而互联网学习平台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外语教师通过对学习过程设置权重,系统自动记录学生日常登录网站次数,并能根据话题讨论参与度、自主学习、任务点和作业完成情况评判分数,过程性地呈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学业进展情况,关注学生外语学习个体化差异,教师据此调整教学策略,构建高效课堂。
(四)师生关系
教育是教育工作者和学习者之间思维碰撞的过程,两者关系处理得恰当与否影响教育目标能否实现。长期以来,教师是课堂的权威,主宰着教学方式、学习内容和评估方法等课堂要素,学生被动听从教师指令,师生缺乏有效互动。网络学习环境改善了师生关系。教师和学生为知识共建者,外语教师由课堂的掌控者转变为学习合作者。脱离面对面的课堂环境,学生心理压力得以缓解,畅所欲言,从而促进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和教学互动质与量的提升。
三、“互联网+”环境下外语教师角色新诠释
“互联网+”学习环境既要求学生适应网络学习氛围,提升网络学习力,又要求外语教师从自身做起,改变外语教学理念,充分发挥“互联网+”环境下多重角色作用,帮助学生加速融入网络学习环境,积极推动外语教学模式的改革。当前,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教学中,外语教师角色被赋予了更丰富的内涵,其角色转型是时代的需求和外语教学改革的要求。
(一)终身教育理念的学习者、践行者和传播者
理念是一种抽象的精神存在,是行动的先导和指南。在当今以工业变革、信息技术革命、全球化、知识分享与传递为特征的新型经济体中,传统的课堂教育已无法满足人类学习的需要,个人必须持续学习以弥补过时的知识和能力。终身学习被定义为终生追求的学习,它不拘泥于时间和地点,贯穿于人生始终。终身学习赋予人类创造性和主动性,提升了人类对后工业社会的适应能力。网络学习环境为终身学习提供广阔的空间,终身学习理念为开展网络学习指明方向。
网络环境下,外语教师首先要具备终身教育理念,意识到终身学习是教师自我发展的必然要求和现代教育的延伸。网络技术的发展引发教育改革,外语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教育理念,借助先进的信息通信技术,更新已有外语知识体系,全方位提高自身学习能力,做终身学习的践行者。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有责任和义务将所学、所思、所想传递给学生,潜移默化地帮助其树立终身学习目标,注重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二)外语教学多重身份集成者
“互联网+”背景下,师生关系演变为伙伴关系、共同学习者,教师权威地位受到挑战,但其依然是外语课堂生态系统重要因子,在外语教学各个环节扮演多重角色。
1.教学模式的设计者。“互联网+”背景下的外语教学模式是利用多媒体手段对教学信息进行收集、筛选、整理、归纳、呈现,帮助学生高效地实现知识内化和吸收的过程[2]。现代外语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外语教师重要任务是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未知难题。翻转课堂、微课、MOOC等作为新型教学模式被广泛应用到外语教学改革中。当课程以网络形式呈现时,信息的有效管理变得举足轻重[3]。外语教师利用互联网优势,将网络学习和课堂讨论相结合,根据听、说、读、写等模块需求,提前准备授课材料,录制微课;学生通过课件、微课、网络等途径预习学习内容;课堂上师生间积极互动讨论,进而培养学生思辨能力和协作能力。
2.学习兴趣的培养者。学习兴趣是人们求知的内在推动力。外语学习是枯燥、辛苦、漫长的过程。外语教师通过在网络平台发布有趣的互动话题,上传外语电影、歌曲、演讲等,展示文本、音频、视频混合式的文化背景,激发学生外语学习兴趣,点燃其学习热情,并持续关注学生学习态度,增强学生自主学习意识。
3.语言环境的创造者。学习环境是开展学习活动、传递信息的场所。创造良好的外语网络学习氛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外语学习兴趣,刺激外语学习听觉通道,提高教学效率。外语教师要尽可能实现纯外语授课,通过制作精良的外语课件、微课和播放地道的外语音频、视频等,全方位、最大化地从听觉模态和视觉模态创设外语学习环境,强化大脑对外语的加工机制。
4.学习活动的参与者。丰富的外语学习活动是学生语言文化知识习得、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交互协作功能增强的重要途径。“互联网+”环境下,教师是学习活动的促进者和参与者[4]。外语教师是网络平台上学生的平等对话者,师生间没有地位差距,教师抛开课堂统治者的身份,以“低姿态”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就某一单元话题,双方各抒己见。通过听取学生意见,外语教师获取改进教学方法、改善网络平台设置和课堂活动设计的灵感,促进教学活动的开展。
5.网络资源的整合者。互联网的开放性为外语教学提供海量资源。面对良莠不齐的网络资源,外语教师要根据外语学科特点、单元侧重点、学生知识水平和资源难易度加以甄别和判断,选择适合学生的学习资源,并在技术手段的支持下,对资源进行裁剪、拼接、整合,以最有效、最直观的方式呈现给学生。同时,教師要鼓励学生对待文本、音频、视频等网络资源具有批判性思维,实现创造性学习。
6.多元评价的参与者。“互联网+”学习环境下,外语教学要结合学生网络学习情况,根据学生实际能力,对学生做出充分、合理、客观的评价,其中包括自我评价、教师评价和生生互评。自我评价有助于培养学生元认知意识,建构自我认知体系,提升自主学习能力,帮助学生掌握和调试学习进度,实现自我反思。教师评价包括网络诊断性评价、网络形成性评价和网络终结性评价[5]。教学活动开展前,教师在网络平台上对学生的外语知识背景、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等进行测量,以此选择匹配的网络教学资源和教学手段。教学过程中,外语教师通过网络平台的实时记录密切观察学生学业动态发展情况,根据调查反馈结果,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教学活动结束后,外语教师通过网上测验、考试等手段对学生进行检验,判断其是否达到培养目标的要求。网络平台还为生生互评提供可能性。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对他人作业或作品做出评价,生生互评提升了学生评价能力、思辨能力和交际能力。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方式多样化的网络评价模式能够全面反映学生学习情况和教师教学质量,达到以评促学、以评促教的目的。
(三)教学科研相长的执行者
教学与科研是高校两大职能,教学是大学存在之本,科研是促进教学的重要途径,两者之间关系平衡与否影响教师专业发展水平和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外语教师要具备“互联网+”思维,教学科研两手抓,改变高校“重科研,轻教学”的格局。
外语教学与互联网的结合开创了MOOC、微课、翻转课堂等新型教学模式,弥补了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单调、教学资源陈旧、教学手段单一、受众群体有限的不足,同时,也为教师群体自我综合素养的改善提供了机会。外语教师通过网络平台参加专题培训,提升个人教学水平,适应数字化外语教学模式。互联网学习共同体是同行教师解决难题、相互切磋、共同进步的重要途径。互联网大数据为外语教学提供了丰富、可靠的数据支撑,外语教师通过分析网络平台教学数据,了解学生心理特征和学习特点,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改进教学策略,科学、有力地促进外语教学。外语教师在担当教育者的同时,还具有科研工作者的使命。科学研究要求研究者具备数据融合能力。由于专业特殊性,外语相关研究相对薄弱,但外语科研工作者一直努力深度挖掘数据分析的可行性。外语相关调查问卷或者实证研究通常使用的挖掘工具是SPSS软件,即利用数据统计和计算,寻找解决问题的路径,为外语教学提供有针对性的建议。“互联网+”不仅要求科研信息化,更注重“互联网+”思维的培养。跨学科、跨时空科研项目要求科研工作者打破时空局限,聚集智慧,发挥专长,协同合作,实现资源开放共享。
(四)自觉的社会服务者
增强社会服务意识,提高社会服务能力是高校走入社会,承担社会责任,反哺社会的体现,符合高校自身和社会发展的长远利益。外语是全球化交流的工具,外语教育的发展会促进社会经济和全球一体化进程[6]。知识是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国家需要掌握先进知识的外语教师在社会服务方面发挥作用[7]。
外语教师要强化社会服务意识,利用先进科技通信技术手段,积极投入社会服务活动。“互联网+”环境下,外语教师利用MOOC、SPOC等网络学习平台为社会提供外语学习机会,完成从外语课堂教育者到社会服务者的角色转变,实现外语教育资源社会共享。外语教师以互联网为交流平台,通过电子邮件、QQ、微信等向同类院校、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提供外语相关服务,比如外语文字翻译、会议同声传译等,彼此协助,完成服务社会的任务。适宜的社会服务能够培养外语教师社会反思能力,平衡外语教育与社会需求间的不对称,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实现教师自我全面发展。但鉴于时间、精力和能力的有限性,外语教师要具备在不同场合下,辨别和实现身份转换的能力。外语教师的核心身份是教育者,社会服务者角色不能影响教师教育者身份的发挥,更不能因为物质利益而忽视教育者功能的本质。
四、“互联网+”环境下外语教师角色转型路径
“互联网+”学习环境下,外语教师在变革教学模式、激发学生语言学习兴趣、创设语言环境、参与学习活动、整合教学资源、开展教学评价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而作为新时代的教育者,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高教学科研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是外语教师的内在要求和必然选择。外语教师角色转型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实现。
(一)更新现代教育理念,增强社会服务能力
互联网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力,是信息技术进步的核心表征。“互联网+”大背景下,外语教学要符合现代教育创新理念,遵循教育发展规律。外语教师要打破传统教育思维束缚,坚持以学生为本,以知识为质,变革外语语言知识和文化体系,主动掌握和运用先进信息技术,通过创建网络学习平台或微信公众号等,促使外语教学走出传统课堂,真正实现学生自主学习和资源平等共享。学习是主动性建构知识从而改善自我的过程,贯穿于人的一生。科技和教育的发展敦促外语教师要具备终身学习的意识,加速知识的新陈代谢,满足社会发展对外语教育的外在要求,利用新手段,传递新知识。所谓终身学习,即学习者在正规培训机构、非专业机构或在无计划的情况下获得有价值的知识技能和态度。
外语教师身具三类角色:教育者、科研工作者和社会服务者。外语教师服务社会效能同外语教师业务水平、服务意识和自觉程度有关[8]。外语教师要夯实外语语言基本功,定位知识盲点,弥补知识断层,提升英语运用能力,这是外语教师服务社会的基石。服务意识和自觉程度与教师个人修养相关,是服务社会能力发挥的前提。外语教师的服务意识分为被动服务、主动服务和自觉服务[9]。外语教师的服务意识达到主动服务和自觉服务境界才能切实发挥大学服务社会的作用,完成社会赋予大学的使命。
(二)开展多重培训,提升外语教师信息素养水平
“互联网+”环境下,外语教学改革与网络产生千丝万缕的联系。外语教师是外语教学改革的关键角色,是以网络为平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完成教学目标的“传道授业解惑”之人。外语教师信息素养水平普遍不高,缺乏动手操作能力。面对网络与教学的结合,外語教师需要勇气和智慧积极应对,因材施教,重视学生差异化学习特点。提升外语教师信息素养是成功实现教师角色转型,开展混合式教学的决定性因素,而信息素养的提升是教师个人和学校共同努力的结果。
外语教师要具备敏锐的信息意识和充足的信息知识,知晓掌握信息技术手段对外语教学改革的重要意义。此外,外语教师通过自修和参加网络培训等方式提升自身信息能力,掌握基础文字处理软件和Photoshop、Cool Edit、Adobe Premiere等图片、音频或视频处理软件。学校也要为外语教师信息能力的提升提供集体培训、专家指导和硬件支持,清除外语教师的信息技术障碍。外语教师面对浩瀚的网络资源,要恪守信息技术道德和网络道德,尊重知识产权、他人隐私,维护信息安全,减少信息技术的负面效应。
(三)加强网络学习共同体建设,实现教学科研相促进 教学和科研是教师的职责所在,两者之间彼此依赖、相互促进。但碍于社会导向、学校政策、职称晋升、教师精力等因素,两者发展并不均衡。网络学习共同体的建立有益于协调二者矛盾,提高外语教师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学习共同体由学习者和助学者构成,以网络为平台,以知识创生和意义建构为目标,成员间相互交流、共同进步。师生网络学习共同体的创建能够促进教学工作的开展。作为学习活动的助推者,外语教师观察和督促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习进度,提出反馈意见,学生借助师生间沟通交流,发挥主体能动性,形成学习反思,分享学习心得,反向推动教学课堂实效性和师生同步成长,消除网络学习环境中学生的孤独感和无力感。为了深入开展科研工作,教师和专家构成网络学习共同体,专家提议可选择研究方向,同行间利用数据库资源,开展头脑风暴,凝练研究思路,专家给予指导性意见。讨论和互动有利于增强外语教师的科研方向感和理解力,助力下一步科研工作的开展。
“互联网+”学习环境下,外语课堂的教学模式、教学资源、教学评价手段、师生关系等要素发生变化。外语教师要顺应当代教育要求,发挥“互联网+”学习环境的便捷性、灵活性和个性化特点,有效地扫除学生外语学习障碍,提升外语学习效率。在技术手段支持下,外语教师要重新思考教学方式,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现教师角色转型,推进教师专业化发展进程。
参考文献:
[1]Cole,J.E.& Kritzer,J.B.Strategies for success:Teaching anonline course[J].Rural Special Education Quarterly,2009,(28).
[2]王玉霞.多媒体情境下外语教学模式利弊分析[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4,(8).
[3]Barron,A.E.Course management systems and onlineteaching[J].Journal of Computing in Higher Education,2003,(15).
[4]王晶,卓新光.以学生为主的英语教学中教师角色的新定位[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10).
[5]余胜泉.基于互联网络的远程教学评价模型[J].开放教育研究,2003,(1).
[6]王克非.外语教育政策与社会经济发展[J].外语界,2011,(1).
[7]郭雅慧,张亚萍,尹教建.大学教师的角色冲突及化解策略[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
[8][9]梁永平.高校教师服务社会的主体化分析[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