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进展

2019-07-15 03:20李宏俊
世界环境 2019年3期
关键词:海洋生物海域海洋

■文 / 李宏俊

一、中国海洋生物多样性现状

(一)生态系统多样性

中国海域包括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和台湾以东部分海域,呈北东-南西向的弧形,环绕着大陆,具有丰富的海洋和海岸生态系,拥有4个大海洋生态系统,即黄海、东海、南海和黑潮生态系统。根据生态系统类型,中国海域生态系统主要包括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珊瑚礁生态系统、上升流生态系统和深海生态系统等。根据生境类型,中国海域主要分布有河口、海湾、滨海湿地、红树林、珊瑚礁、泻湖、岛礁、上升流、海草床等多种典型的海洋生境。

(二)物种多样性

迄今中国海洋生物共记录到28000余种,约占世界已知海洋生物物种总数的11%,仅次于澳大利亚和日本,居世界第三位,因此中国海洋生物多样性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中国海域南北水温相差大,分布有冷温种、暖温种、亚热带种和热带种等各种温度性质的物种和区系,其中,中国海域的物种以暖水种(热带种和亚热带种)居多,广布种和暖温种较少。在空间分布上,各生物群落的物种数大体都呈现出从南至北递减的趋势。

(三)遗传多样性

中国海洋生物遗传多样性开展较早的是人工栽培海带、紫菜和裙带菜,目前已覆盖了鱼类、虾蟹类、贝类等许多种群,并在种质鉴定、系统进化、群体遗传结构分析和良种培育等方面得到广泛的应用。总体上,中国海域多数的海洋生物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水平较高,但不同海洋生物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差异较大。中国广泛开展的水产养殖活动由于缺乏有效的遗传资源管理,已经引起群体遗传多样性的瓶颈效应、遗传漂变、近交衰退等现象,造成养殖群体遗传多样性水平低于野生自然群体。

二、中国海洋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压力

造成中国海洋生物多样性较历史有明显下降趋势的根本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全球气候变化对海洋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持续显现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中国海洋的生态环境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海平面上升、水温升高以及海洋酸化为已知气候变化使海洋环境发生变化的重要驱动因素,预期上述影响将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健康和人文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深远作用。海平面上升将直接淹没沿海地区的大片潮滩湿地和滨海低地,导致珊瑚礁、红树林等典型生境以及其他多种海岸资源大面积丧失;海水温度升高会造成珊瑚的死亡和白化,影响红树林的分布界限,也会使得海洋浮游、游泳等生物群落结构显现变化;海洋酸化会影响到以碳酸盐为骨骼的生物的代谢过程与生活史,并通过食物网影响到整个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服务。

(二)中国海洋生物多样性脆弱性明显

中国海洋生态系统具有明显的地区性和封闭性特征,海洋生物特有种和地方种种类较多,高度依赖于沿岸原始生境条件,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脆弱性明显。加之,外来种入侵危害加大,造成海洋生物多样性风险加剧。到目前为止,引进或者进入中国的海洋外来物种数量约有119种之多,包括浮游植物、病原生物、大型藻类、无脊椎动物、鱼类和海洋哺乳动物等。互花米草最为典型,在中国滨海湿地的分布面积高达34451公顷,侵占了中国滨海湿地土著物种(如红树林)生境,破坏了中国近海生物栖息环境,堵塞航道,影响海水交换,极大地威胁着近海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

(三)人类活动对海洋生物多样性产生巨大威胁

随着中国沿海区域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各种不合理的资源开发活动对中国海洋生物多样性造成严重威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把海洋资源开发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把发展海洋经济作为振兴经济的重大措施,中国沿海地区人口和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改造自然的人为干扰活动不断加剧,忽视了遵循客观的自然规律,造成海洋生态系统及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压力和威胁持续增大,主要体现在:

1.入海污染物通量持续增大,近海海域环境污染日益加剧。随着中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工业化和城市化在江河流域中下游和沿海地区的进程加快,沿海地区的人口和石化、造纸、纺织等高污染产业进一步聚集,陆源输入海洋污染物总量整体呈现上升的趋势,海洋污染物的来源和种类越来越多且越来越复杂,近岸局部海域尤其是河口和海湾地区污染的总体形势相当严峻,并由污染导致了富营养化、赤潮灾害频发等一系列海洋生态环境问题,这对生物的正常栖息、觅食、繁衍、生存等造成影响,从而对海洋生物多样性构成威胁。

2.人类干扰活动增强,自然生境不断遭受破坏或丧失。在中国沿海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带动下,海洋海岸带开发活动和城市扩张建设日益增多,各类海上海底海岸带开发活动如围填海活动、海水养殖、海洋交通运输、海洋工程开发、旅游开发、挖沙采矿、海上油气勘探开发、海洋倾废活动等发展十分迅猛,直接或间接造成自然岸线变异,海岸侵蚀加重,海洋环境的污染和富营养化加剧,典型海洋生态系统和重要栖息地不断丧失,海洋生物群落结构发生重大改变,优质海洋生物资源衰竭,海洋生物多样性持续下降等海洋生态安全保障大幅度降低的威胁。

3.过度捕捞和滨海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不合理造成海洋生物多样性下降。中国海洋捕捞产量持续保持在较高水平,近海经济鱼类资源因过度捕捞而严重衰退,传统优质鱼类已不能形成渔汛,小型鱼、低龄鱼、低值鱼类比例增加,部分地区已到了无鱼可渔、难以恢复的程度。许多滨海地区的旅游业建设开发盲目不合理,不但造成旅游资源的破坏和消失,还会致使珊瑚和贝类等水生生物遭到破坏,滨海生态平衡受到严重干扰。

三、中国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展望

《2018年中国海洋环境状况公报》调查监测结果显示,典型海洋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处于健康、亚健康和不健康状态的海洋生态系统分别占23.8%、71.4%和4.8%;大部分海洋保护区环境质量状况良好,文昌鱼、中华白海豚、鸟类、珊瑚、红树植物等主要保护对象或保护目标基本保持稳定,局部海域生物多样性下降的趋势有所缓解。近年来,中国政府以及各级海洋管理部门从国情出发,坚持“保护优先”的科学理念,在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尤其是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做出了许多努力和尝试,在海洋生物多样性现状的调查与基础研究、监测评价、压力削减、生态修复、综合管理、公众参与和国际交流等多个方面给予了高度重视,在资金投入和政策导向上大力支持,各级海洋主管部门、科研院所和社会公众力量密切配合,组织开展了一系列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及可持续发展的行动。

针对海洋生物多样性面临的严峻形势,中国政府从源头上消除造成生物多样性丧失的根本因素,不断充实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管理体系,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行业发展计划中充分考虑生物多样性因素,对中国海洋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恢复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政策导向和管理依据;严格推行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海洋生态红线保护制度、海洋生态损害赔偿制度、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制度等,努力削减海洋环境和生物多样性承受的压力;沿海各级海洋部门加强海洋保护区建设和管理,海洋自然保护区、海洋特别保护区和海洋公园相结合的海洋保护区网络体系已基本形成;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海洋生态修复项目,推动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并取得较好的综合效益;开展典型海洋生态系统调查监测,多次组织大尺度的系统的海洋调查和评价工作,生态监测和评价体系逐渐完善;加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科学研究,逐渐加大海洋行业科研专项资金投入,编撰出版中国海洋生物种类名录和图集,制订海洋生态环境监测调查和保护管理方面的一系列技术标准和规范;积极开展生物多样性的公众参与和宣传教育,逐步增强人民群众共同参与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自发意愿和参与能力;参与联合国相关海洋事务并履行国际公约,切实承担和履行国际责任和义务,拓展双边和多边海洋合作空间,积极引导区域海洋合作,国际合作与交流日益频繁和加深。

中国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实践和管理较从前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但实现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仍任重道远,还面临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关法律法规尚需健全、海洋和海岸带综合管理体制以及部门间协调配合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等问题,中国针对海洋生物多样性的长期监测和系统的评价能力仍需提升,经费资金投入需加强,科学研究和技术支撑能力较薄弱、高层次创新团队和优秀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亟待加强,另外,宣传教育和公众参与程度不够、国际合作和交流有待扩大和加深。

猜你喜欢
海洋生物海域海洋
神奇的海洋生物
海洋生物动起来
遗落海域
什么样的海洋生物会发光
埕岛海域海上独立桩拆除方案探讨
海洋生物
海军舰艇前往演戏海域
爱的海洋
第一章 向海洋出发
海域评估技术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