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贞国
黑龙江省林口县人民医院神经内科,黑龙江林口 157600
急性脑梗死在临床上尤为常见,具有起病突然且急骤、高死亡率和高致残率等特点,主要是患者的脑部供血动脉管腔出现局部狭窄、局部闭塞等现象,进而致使患者的脑部供血出现突然中断所致,严重威胁了患者的生命健康[1-2]。鉴于急性脑梗死的特殊性,必须要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方式,进而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目前,临床上均是采用溶栓、抗血小板凝集、控制血糖血压血脂、改善循环、营养神经等治疗方式,目前阿司匹林是最为常用的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但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常常出现抵抗的现象,进而导致其治疗效果低下[3-4]。为此,临床上常常在对患者进行阿司匹林治疗的基础上,联合阿托伐他汀钙片调节血脂。本研究选取84 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并对其进行如下总结。
选取2018 年1 ~12 月急性脑梗死患者84 例为研究对象。
纳入标准:(1)均经临床诊断证实;(2)首次发病;或有发病史,但并未对其神经功能造成影响;(3)对本次研究知情,并自愿参与到本次研究中。
排除标准:(1)合并心、肝、肾等器官障碍者;(2)精神障碍者;(3)颅内出血者、动静脉畸形者、脑肿瘤病史者;(4)严重出血性疾病、免疫系统障碍者;(5)对研究药物过敏者[5];
按治疗方式不同将84 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42 例,其中男22 例,女20 例,年龄63 ~82 岁,平均(72.5±9.5)岁,发病时间为5 ~22h,平均(13.5±8.5)h;观察组42 例,其中男23 例,女19 例,年龄62 ~85 岁,平均(73.5±11.5)岁,发病时间为6 ~23h,平均(14.5±8.5)h。利用统计软件对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进行比较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两组患者均进行对症支持治疗,包括补液治疗、活血化瘀、营养支持、康复训练、降压降糖等。在此基础上,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阿司匹林肠溶片(德国拜耳公司, BJ28100;规格:100mg/片),口服,100mg/次,1 次/d;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阿托伐他汀钙片:阿托伐他汀钙片(辉瑞制药有限公司,H20051408;规格:20mg/片),20mg/次,1 次/d,于睡前口服。两组患者均持续服药治疗14d。
利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对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进行评分,总分为42 分,>20 分表示重度缺损,15 ~20 分表示中重度缺损,5 ~15 分表示中度缺损;1 ~4 分表示轻度缺损[6];
采用洛文斯顿认知功能评定表(LOTCA)对两组患者的认知功能进行评分。患者得分越高,表明患者认知功能越好[7];对两组患者血脂水平进行检测,包括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对两组患者炎性因子进行检测,包括C 反应蛋白(CRP)、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统计两组患者治疗中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利用SPSS20.0 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 <0.05 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前,两组患者NIHSS 评分、认知功能评分基本相同,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观察组NIHSS 评分低于对照组,认知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NIHSS评分、认知功能评分比较
表1 两组患者NIHSS评分、认知功能评分比较
组别 n NIHSS评分 认知功能评分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42 12.05±2.14 5.16±1.01 4.96±0.59 19.28±1.83观察组 42 11.95±2.03 3.04±0.58 4.93±0.63 22.09±2.14 t 0.220 11.796 0.225 6.467 P 0.827 0.000 0.822 0.000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脂水平(TC、TG、HDL-C、LDL-C)、炎性因子(CRP、IL-6、TNF-α)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血脂水平和炎性因子比较
表2 两组患者血脂水平和炎性因子比较
指标 对照组 观察组 t P血脂水平 TC(mmol/L) 3.11±0.86 2.75±0.72 2.080 0.041 TG(mmol/L) 1.98±0.65 1.63±0.59 2.584 0.012 HDL-C(mmol/L) 1.19±0.38 1.01±0.27 2.502 0.014 LDL-C(mg/L) 2.07±0.41 1.91±0.31 2.017 0.047炎性因子 CRPP(mg/L) 7.89±1.36 3.49±1.02 16.774 0.000 IL-6(pg/mL) 144.46±12.03 106.48±6.47 18.020 0.000 TNF-α(pg/mL) 164.06±20.14 145.17±21.08 4.199 0.000
在治疗期间,对照组患者出现腹胀1 例、出现肢体乏力2 例,出现恶心2 例,其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1.90%(5/42);观察组患者未出现腹胀、出现肢体乏力1 例,出现恶心2 例,其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14%(3/42);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454, P=0.335 >0.05)。
急性脑梗死是临床上最为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临床上以老年人为主要病发群体,并且伴随着人口的老龄化,急性脑梗死发病率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8]。在研究中发现,导致患者出现疾病脑梗死的主要因素是患者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患者脑部的供血动脉出现急性闭塞的现象,导致患者的脑组织出现血液障碍,进而致使其脑组织出现缺血、缺氧和坏死等现象。临床上,急性脑梗死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可对患者的神经功能、肢体活动产生严重的影响,进而致使患者的生活质量下降[9-11]。因此,必须要对患者给予有效的治疗,以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其临床治疗效果。
在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鉴于急性脑梗死的发病机制,如果超过急诊溶栓时间窗,通常采用的治疗是改善循环、营养神经、抗血小板聚集、抗动脉粥样硬化,同时给予清除氧自由基、建立侧枝循环等治疗。其中抗血小板凝集的对症治疗尤其重要[12],目前,临床上多采用阿司匹林。阿司匹林进入患者的机体之后,可对血小板环氧化酶的活性进行有效的抑制,并对患者体内血栓素A2 的形成进行有效的阻断,同时阿司匹林进入患者机体之后,可对患者机体的炎性的反应进行有效的抑制,进而间接地发挥其抗血小板凝集作用。但是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单独采用阿司匹林治疗过程中,患者会出现一定的抵抗现象,进而导致其临床治疗效果不佳[13-15]。
基于此,临床上对患者实施阿司匹林治疗的过程中,联合阿托伐他汀钙片进行调脂治疗,以进一步提高临床治疗效果。研究证明高脂血症是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而LDL-C 水平升高更是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关系密不可分。他汀类药物是目前临床降脂药物中降低LDL-C 作用较强,耐受性和安全性均较好的药物。阿托伐他汀钙片属于一种新型的他汀类药物,该药物进入患者的机体之后,会对限速酶羟基戊二酰辅酶A 还原酶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进而有效阻断了胆固醇的合成,对患者的血脂水平进行了有效的调节,进而提高了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16-17]。这主要是因为血脂异常是导致急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通过阿托伐他汀钙片的作用,可使得患者的血脂水平正常,进而降低了患者的危险因素。同时,阿托伐他汀钙片进入患者机体之后,还可以降低患者体内的炎性因子水平,并间接地提高了药物的抗凝效果[18]。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给予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患者NIHSS 评分为(3.04±0.58),认知功能评分为(22.09±2.14),血脂水平(TC、TG、HDL-C、LDL-C)、炎性因子(CRP、IL-6、TNF-α)均低于对照组。且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仅为7.14%。综上所述,阿托伐他汀钙片可降低急性脑梗死血脂水平,降低其炎性因子水平,并改善了患者的神经缺损现象,临床治疗效果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