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口服抗凝药达比加群酯治疗老年非瓣膜性房颤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研究

2019-07-15 02:29
中国医药科学 2019年12期
关键词:凝血酶瓣膜抗凝

吴 宣

武汉市第七医院心内科,湖北武汉 430071

非瓣膜性房颤为引发缺血性脑卒中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可让缺血性脑卒中发病危险性加大4 ~ 5 倍左右[1],不仅患者需承受较大负担,且社会负担也有所加重。大量研究表明,抗凝治疗房颤疾病可显著降低卒中危险性。且目前医学界已认可抗凝治疗为房颤疾病治疗核心方法。早期抗凝代表药物为华法林,虽有一定疗效,但其失效时间、见效时间长,治疗窗口窄等,加以患者缺乏此方面认知,导致临床应用存在局限性。达比加群酯为口服新型抗凝药物,也陆续有研究指出此药物的应用优势[2]。为再次证实达比加群酯的治疗优势,现纳入我院2016 年5 月~2017 年10 月收治的老年非瓣膜性房颤患者80 例分组进行讨论。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从我院2016 年5 月~2017 年10 月收治的老年非瓣膜性房颤患者中抽取80 例进行分析,依据其治疗方式分组(对照组40 例vs 研究组40 例)。纳入标准:(1)患者均满足《2016 年欧洲心脏病学会心房颤动管理指南(节选)(二)》中房颤诊断标准[3];(2)均为老年患者,年龄≥60 岁;(3)凝血功能正常;(4)研究方案经医院伦理会批准后实施,患者均自愿接受此次诊治方案。排除标准;(1)纳入研究前2 周有接受其他治疗方案治疗;(2)存在抗凝禁忌症者;(3)精神、智力异常者;(4)中途脱落研究者。对照组男31 例,女9 例,年龄60 ~79 岁,平均(68.9±1.6)岁,房颤类型:19 例阵发性,10 例持续性,11 例永久性。研究组男29 例,女11 例,年龄60 ~78 岁,平均(68.5±1.5)岁,房颤类型:20例阵发性,11 例持续性,9 例永久性。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接受华法林(河南中杰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9993692,2.5mg)治疗,开始给药剂量为3mg/d,持续治疗3 ~5d 时,测定其INR 指标,按照检测结果调整给药剂量,若INR 为2.0 ~3.0,则维持此时给药剂量。研究组接受达比加群酯[德国进口药品,注册证号:H20130163,商品名称:泰毕全,规格:100mg(以达比加群酯计)]治疗,口服,2 次/d,110mg/次。两组患者均持续治疗6 个月。

1.3 观察指标

随访患者6 个月。记录两组患者血栓栓塞、卒中、出血事件发生状况,并比较。记录其不良反应发生状况,如皮疹、头痛、恶心呕吐等,并比较。治疗前、治疗后,采集静脉血液5mL,用血凝仪测定凝血指标(PT、APTT、FIB、PLT、抗凝血酶Ⅲ),并计算INR 值(INR=(待测血浆PT/参比血浆PT)国际敏感指数)[3],并比较。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3.0 版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χ2检验,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出血事件、卒中、血栓栓塞比较

研究组出血率为2.50%、卒中率为2.50%、血栓栓塞率为2.50%低于对照组20%、17.50%、1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出血事件、卒中、血栓栓塞比较[n(%)]

2.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比较

研究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5%低于对照组2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比较[n(%)]

2.3 两组患者各指标比较

比较PLT、FIB、PT、抗凝血酶Ⅲ、INR,组内比较,研究组治疗后优于治疗前(t=4.2542、22.2132、9.7741、7.1186、30.8077、114.1618,P=0.0001、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对 照 组治 疗 后 优 于 治 疗 前(t=2.2233、17.5280、27.3286、7.9443、30.7456、87.7816,P=0.0291、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治疗前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研究组PLT、FIB、PT、抗凝血酶Ⅲ高于对照组,INR 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APTT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3。

3 讨论

房颤发病率会随着人体年龄增长而增高。引发此疾病的病因主要为心肌病、甲状腺功能亢进、心脏瓣膜病、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高血压等[4],对患者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非瓣膜性房颤指无人工瓣膜修补或置换、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出现房颤。老年房颤多因肺心病、冠心病、高血压等疾病引发[5]。因老年患者合并基础性疾病多,且身体各项功能降低,药物代谢能力低,房颤诱发心功能发生病变的可能性更大,加大卒中危险性。因此,需加大对老年非瓣膜性房颤疾病的重视性。

表3 两组患者各指标比较

表3 两组患者各指标比较

治疗前组别 n PLT(×109/L) FIB(g /l) INR APTT(s) PT(s) 抗凝血酶III(mg/L)研究组 40 110.01±20.41 3.01±0.29 1.01±0.26 33.42±2.65 12.81±1.98 194.25±3.23对照组 40 110.02±20.40 3.02±0.28 1.02±0.27 33.43±2.66 12.82±1.99 193.26±4.22 t 0.002 0.156 0.168 0.016 0.022 0.037 P 0.998 0.875 0.860 0.986 0.982 0.971治疗后组别 n PLT(×109/L) FIB(g/L) INR APTT(s) PT(s) 抗凝血酶Ⅲ(mg/L)研究组 40 132.52±26.52 4.31±0.23 2.31±0.80 37.85±2.91 35.62±2.71 256.51±1.21对照组 40 120.10±20.15 3.99±0.21 2.61±0.25 38.58±3.12 30.81±3.12 254.23±1.22 t 2.012 6.498 2.263 1.135 7.361 26.213 P 0.048 0.000 0.026 0.260 0.000 0.000

指南指出治疗房颤的策略为抗凝、控制率、上游治疗[6]。因大量研究均指出[7],降低脑卒中发生率可有效降低房颤疾病死亡率。则让抗凝治疗成为了房颤治疗的核心措施。以往所使用抗凝药物具有代表性的则为华法林,此药物属于中效双香豆素类抗凝药物[8],对维生素K 有竞争性对抗作用,并抑制肝细胞凝血因子产生,减少血小板聚集,具有抗血小板聚集和抗凝功效。但此药物治疗老年非瓣膜性房颤,仍然存在较多问题,尤其是老年患者,因顾虑出血风险而降低治疗依从性。鉴于老年患者生理特点和华法林药物特点,将INR 长时间控制在理想范围中对于老年患者有一定难度[9-10]。此则为新型口服抗凝药达比加群酯提供了发展空间。此药物为第二代直接凝血酶抑制剂,服用后,人体肾脏可排泄80%,半衰时间为12 ~17h,生物利用度6.5%[11-12],见效速度快,在肝脏和血浆经水解后转变为达比加群,而达必加群是直接、可逆性、竞争性、强效凝血酶抑制剂,也为血浆主要活性成分之一[13-14]。因凝血级联反应,纤维蛋白原受凝血酶的影响可转变成纤维蛋白,对凝血酶产生抑制,进而预防形成血栓。此外,此药物对凝血酶游离、凝血酶结合纤维蛋白、血小板聚集均有抑制作用[15],进而降低血栓、卒中、出血事件发生率。本研究结果也同时证实了此点。此外,达比加群酯药物与食物、药物之间相互作用低,给药后,无需做抗凝常规监测。

综上,分析后得知,新型口服抗凝药达比加群酯治疗老年非瓣膜性房颤,其疗效与华法林一致,但安全性更高,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凝血酶瓣膜抗凝
高分子介入瓣植入,是创新也是颠覆
防压疮被架在心脏瓣膜置换手术中的应用分析
心脏瓣膜术后急性肾损伤发生的危险因素分析
老年人群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抗凝治疗
抗凝治疗对心房颤动相关轻度认知障碍的影响
老年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患者应用达比加群酯抗凝治疗的安全性分析
基于稀土离子介导石墨烯量子点荧光开关的凝血酶生物传感器
“烂”在心里
Mutually Beneficial
多肽自组装膜用于凝血酶的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