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筝重奏作品的发展与创作探讨

2019-07-14 08:56四川音乐学院民乐系610021
大众文艺 2019年16期
关键词:重奏古筝声部

张 吟 (四川音乐学院民乐系 610021)

在西方艺术文化的带动下,古筝艺术发展更加多元化,重奏组合形式与重奏作品类型更加丰富,得益于作曲技法与演奏技巧的创新。网络化与数字化将成为古筝重奏作品发展主流,创作模式更加现代化,演奏技法与独奏曲的结合更加深入与自如,以此带动音乐艺术深层次发展。

一、古筝重奏作品发展概述

古筝重奏作品分为古筝独奏乐曲改编曲(如《出水莲》作品)、中国民谣改编曲(如《阿里山之歌》作品)、移植外国作品改编曲(如《土耳其进行曲》作品)、其他乐器移植改编曲(如《赶花会》作品)、原创古筝曲(如《锁风沙》、《乐蜀》《浣花语》等作品)五类。

1.改编作品

从水准上入手分析,改编作品分为三个标准;一是低水准,与创作经验不足有关。作品创作与创业水平要求较高,要求创作者精通专业知识与演奏技法,在古筝中灵活运用多声部,以提高作品艺术性。低水准的原因与改编所选的作品不适合、作品音乐特性与古筝音色不相融、结构安排不恰当、内声部对位错误点多、古筝演奏乐曲的可行性低等因素有关。二是中等水准。作品具有和声布局不新颖、音乐整体风格拓展度低、音乐旋律美感不足等特征。古筝重奏作品创作不仅要注重技巧,更应当注重作品内在美,以及作品音色、韵味的整体性表达,音乐本身与技巧都是不能偏倚的,唯有顾及所有层面,才能创作出极具美感的重奏作品。三是高水准。如《汉江韵》、《春江花乐夜》、《乐蜀》、《浣花语》等作品,音乐整体高度统一,艺术性与表现力相对较强,可见创作者深厚功底。

从等级划分角度分析,作品还包括中国作品与外国作品的改编,前者以五声音阶为主,演奏难度不大。后者大小调体系演奏难度较大,涉及定弦与半音关系等;除此之外,多为十二平均律,由多声部体系创作而成,音准与风格难以把控,演奏难度较大,还需加强基本功练习。

从作品类型划分角度分析,划分为古筝作品与非古筝作品,如《汉江韵》考虑到了古筝演奏的可行性,只需注重多声部改编与其他声部有演奏可能即可。但非古筝作品的改编难度较大,无论是旋律转移,还是风格转化,都需要围绕目的进行,注重作品艺术性价值的保留,如琵琶曲《赶花会》的改编,应当注重作曲及技巧与曲目风格融合,确保改编曲的可听性。

2.原创作品

与改编作品的区别在于主题、整体音乐把握,均由创作家自己构思创造,并不是在原有作品基础上的变化;对此,不受旋律与调性等音乐要素限制。原创作品的选题自由度高,只需考虑音乐想法与演奏形式的结合即可。可先从和声内部开始发展构思,在逐步向其他发展层面延伸,以丰富创作思维与灵感。无论是哪种重奏形式的应用,都可以从全局角度调整,确保作品的整体平衡度。如《锁风沙》、《乐蜀》、《浣花语》作品,即考虑到技巧有顾及了可听性,具有典型的多声部复调思维创作特色。尤其是多个声部的安排,不仅体现了伴奏与旋律之间的关联,同时通过主题旋律在不同声部交替试图去表现音响效果的立体化与生动化。原创作品增强了古筝音乐魅力,在结合本土民族音乐元素的基础上,更迎合艺术形态发展规律,对多声部理论实践运用以及创作形式创新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在不受技术限制的情况下,古筝艺术发展将更加成熟与自如。

二、作曲技法创新

1.调式

基于五声音阶排列的古筝音色明亮清透,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情。由于需要以按弦形式产生B与F音,使得音域相对狭窄,音乐艺术性降低。从调式入手分析,古筝重奏作品包括五声音阶的传统调式与人工调式定弦。如河南与客家等传统调式的古筝曲目,异域风情更加浓厚,会用到B与F音进行润色。在古筝艺术的发展带动下,古筝演奏领域不断拓展,形成了十二平均律等人工式定调,传统调式被打破,演奏领域得以拓展。如《锁风沙》采用了七声与五声音阶混合使用;如《土耳其进行曲》采用了十二平均律定调;再如《浣花语》采用了中国民族五声调式与西洋大小调式相结合的创作手法;

2.织体

传统古筝曲目以单声部旋律为主,只能靠按音、滑音对乐音润色。在西方音乐艺术带动下,结合了西洋乐曲的创作技巧,多声部织体应运而生,如《蝴蝶泉边》采用了多声部和声伴奏,如同钢琴伴奏织体,前半部分以和谐三和弦伴奏和声为主,后半部分以跨越三个八度的分解和弦伴奏为主,以此营造出不同的音色效果。如《锁风沙》采用了复调形式,在前三声部以复调形式为主,形成和谐的三部对立,在四声部用低音衬托,形成了别致的多声部织体,同时立体和声效果突出,在简单配器手法下保留了传统乐曲的韵味与风格。

3.音效

敲击面板或不和谐和声等非音乐性创作手法的运用,能够营造出不同的音乐效果。如《锁风沙》的第三小节运用了小二度音程,营造出了不和谐尖锐高音效果,在整体委婉的重奏作品中并不多见。如《乐蜀》中的非乐声部分运用了敲击性音色(打击乐效果音色)、拍打、扫拂琴弦等新弹奏技巧,以制造出各种不同的音色效果。独特的音效创作手法,营造出了引人入胜的氛围与身临其境的情境中,更容易引起听众共鸣。

4.节奏

传统古筝作曲的旋律整体委婉,表现力与创新力不强,在现代乐曲创作技巧影响下,节奏组合与节拍更具有新意,如《锁风沙》采用多种节拍变换与不规则节奏音效,以此达到逐步过渡到高潮的音乐效果。《乐蜀》中声部交替的快板部分运用了流行摇滚音乐节奏元素,营造出现代流行音乐节奏特色,这一类作品使得古筝演奏形式上更趋向现代化及多元化。

5.旋律

传统古筝乐曲节奏单调,单声部单线条的主题为主,借鉴西方音乐创作手法,实现了旋律发展与写作动机等方面的突破。如《潮》运用了低音部分重复固定音型组合,制造出了紧张的音乐画面。如《梅花吟》引用了主旋律拆分形式,将主旋律进行拆分,并进行变异改编,将主旋律穿插在多个声部中。《浣花语》中运用歌谣体旋律,声部交错跳跃,交织穿插中展现出作品的韵味与意境。

三、演奏技法创新

在西洋乐曲创作技巧的带动下,古筝重奏作品的和声曲式、演奏手法得到了较大进步,如《锁风沙》运用了多声部大面积连续刮奏与右手连续半音阶摇指、左手双音按音,音效混乱但不失层次感,但对按音音准要求较高。如《恒春耕农歌》运用了脱离义甲演奏技法,演奏指法要求较高,以此达到理想的音色效果。《乐蜀》中大量的打击乐技巧及特殊音效技巧运用到作品当中,展示了作曲家对筝重奏中各种可能性音色的探索与挖掘。

四、作品创作展望

1.创作模式创新

古筝重奏作品创作是复杂且繁琐的过程,作曲手法创新也是需要经验总结与摸索实践的过程;对此,仍以传统创作模式为主的古筝重奏作品数量居多,创作手法偏向于保守。在西洋创作手法的带动下,古筝重奏作品的曲式结构与调式旋律等将得以突破,作品内涵深度将随之拓展。可以说古筝重奏作品是中西音乐文化结合产物,尤其是多声部理论的传入,古筝重奏作品表现形式与旋律主体等更加丰富,古筝艺术得以快速发展。对此,创作着应当加大西方音乐形式的引入与借鉴,带动中国器乐作品创新,加速古筝重奏作品与世界接轨的步伐。

2.原创作品丰富

古筝音乐艺术飞速发展,新颖的作曲手法与创作思路不断涌现,原创作品得以更加丰富。尤其是在音乐艺术数字化与网络化的发展带动下,古筝重奏作品教育力度得以增强,更是推动了音乐艺术现代化发展步伐。为扩大题材范围,应当注重向独奏曲类型的发展,增大作曲原创力度,实现与改编曲的协同发展。数字化的古筝重奏,为作品改编与创作提供了大力支持;对此,应当加强创作与演奏人才的培养力度,注重对古筝重奏作品的宣传,让大众接受古筝重奏形式,带动音乐原创与整体水平的提升。

3.向独奏曲靠拢

古筝重奏作品创作技法逐步加大更新力度,在与其他乐器的演奏手法融合下,衍生出了左手快速指序与双手摇等新演奏技法,古筝重奏作品表现力随之增强。但新型演奏手法应用并不广泛,仍处于摸索性前进阶段,且停留在基础指法运用层面,使得古筝重奏作品定位模糊。对此,应当加大与新演奏技法的整合力度,尤其是与独奏曲演奏技法的结合,以带动音乐内容深层次发展。

五、总结

古筝音乐中运用重奏形式并不成熟,且古筝重奏作品发展年份短,虽然古筝重奏作品数量较多,但仍以改编曲为主,创作数量与质量不尽理想,仍有较大进步空间。还需加大对古筝重奏领域与优秀古筝重奏作品的研究力度,以此带动古筝重奏作品艺术现代化发展。要求古筝重奏作品创作者对曲式复调与多声部等理论知识明确掌握,以丰富古筝重奏作品与形态,实现中西方音乐思想深入融合,带动我国古筝艺术体系进一步完善。

猜你喜欢
重奏古筝声部
恭喜中签“京”喜EU见-北京汽车推钜惠3重奏+无忧7项礼
花山战鼓(壮族啵咧重奏)
业余合唱团的分声部训练
多声部视唱训练
第一次上台表演古筝
高校民族器乐重奏课程的教学与实践研究
二声部合唱教学之初探
第一次弹古筝
论爵士钢琴教学中的声部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