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政府”时期的技击释义

2019-07-14 13:23
运动 2019年1期
关键词:国术技击国民政府

吴 蓉

(南京体育学院,江苏 南京 210014)

20世纪初,武术被称为“国术”,是武术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大量的门派林立,各种思潮和拳种不断涌现,出现了许多拳社、武术会等民间组织。由于当时的社会动荡不安、连年战火,武术被催生为强国强种的产物,武术的技击性受到了各界人士的重视与肯定,并取得了良好的进展。这时期的武术不管是从技击形式上还是练习方式上都有了新的变化,为之后的武术发展奠定了深厚的基础。在当前时代背景下,武术用于强身健体的属性占据了大众的主体意识,对技击的本质与内涵知之甚少,重视武术的技击本质,将套路与技击这一完整有机体在实际中不断进行整合,是当下武术研究的重要使命。

1 技击起源

技击的传说起源于远古时期,是祖先黄帝为统一华夏部落,为环境所迫,不得以发动武力,作五兵以伐蚩尤。使用技击来攻击敌人,使敌人无法应对。能在平原上改变地形驾着轻车突击骑兵,所以华夏族确实有习武的可能。士兵们下马格斗,兵器相接,箭羽往来。这些行为,就是技击。故技击是我华夏族之特性,是环境使得华夏族学习武术。而“技击”一词,最早出现在《荀子.议兵篇》中。

2 “民国政府”时期技击观—尚武

武术,在过去历史上原是有相当地位及价值的。在秦汉以前,文武不分家,能文就能武,能武也能文,文人的腰间时以佩剑为荣;到了汉唐以后,文武逐渐分开,习文的不肯再去习武,虽然一部分的原因是因为统治阶级的压迫,但另一半的原因是习武的人,大多粗犷野蛮,被人轻视,慢慢地在社会上就形成了一种根深蒂固的重文轻武的观念。这跟武术自身的问题没有关系,而是部分拳匪做出一些危害社会的行为,或仗势自己有一技之长,一副不可一世的气概,怎能不被人轻视。而文弱的读书人终日埋头苦读,身体得不到充分锻炼,造成了含胸驼背、骨瘦如柴的,病恹恹的样子,世人都不愿意习武,从而一代不如一代,一代比一代弱,被人称为“东亚病夫”。 而到了“国民政府”时期,在这个连年战火、外患内乱的社会背景下,因其特殊的价值功能,又重新焕发出了新的生机,并形成了“耻文弱,多想慕于武侠”的风尚。

3 技击兴盛的原因

3.1 强烈的民族观念

“国民政府”时期是一个社会动荡不安,饱受外国侵略的战乱时期。为抵抗外国侵略,强健国民之体是当时的根本任务。国民党政府统治时期,特别是日本侵华后,国内的民族观念愈加强烈,随着中央国术馆系统的成立及其活动的大力开展,技击开展得更为深入与广泛。这与当时军事体育与“体育救国”论的盛行也是一致的。有人指出:“欲振兴国术,非实现不怕死之精神不可,欲实现不怕死之精神,非积极提倡比试不可。凡物之能斗者,皆有不怕死之精神。”正是在这种强烈的民族观念下背景下,武术被赋予了浓厚的民族色彩,成了近代社会精英寻求救国之道的利器。在特殊的历史年代政治需求的强力作用下,退出“军阵厮杀”的武术又重新登上了历史舞台,肩负着富国强兵和国家形象。武术作为本国的传统体育,迎来了黄金时期。在这期间,有反对也有支持的声音,但武术其自身的优点与武术家的普及与推广,终是让国人所接受。

3.2 奥林匹克的冲击

1932年8月7日,天津《大公报》就刘长春在洛杉矶奥运会失利的问题发表社论,提出让全体国民脱离洋体育,回归到土体育上。《大公报》一向以社评著称,此文在国内体育界引起了强烈反响。8月11日,中央国术馆馆长张之江率先撰文响应,提出要把中国传统的武术普及,并列举了武术的种种优点。这种局面促使国人试图通过武术在国际赛场上为国争光,还将中国武术队在1936年奥运会上的成功表演视为为中国挽回了面子,这种心理表现,都体现在奥林匹克运动会对我国传统体育项目的影响,从而造成的一系列思想上的碰撞与改变。

3.3 “国民政府”时期新技击的产生与特点

在这一时期受到西方体育的影响,以查瑞龙、史正中、冯志寅等人为代表提出了新的技击术。查瑞龙在他《新技击》一书中提道:“我国国术与西洋拳术相比,各有所长,然亦各有所短。西洋拳术只能拳击而不能脚踢,国术在于人搏击时,虽能手足并用,但偏重理想,不切实际。即所谓在练习对子拳或套子拳时,双方若有一方练错,就无法继续,更别提临阵对敌了。新技击乃兼有众长的一种新武术,既不同于一般武技,也不同于西洋拳击,其效用切合于实际,练习方式简便,无论男女老幼,随时随地均可练习 ,新技击既具有古代技击的作风,又将练习方式与西方体操相结合,它能用头撞、拳打、肘击、脚踢、膝撞,以施展全身本能,所以进攻退守,无比轻松自如。并认为它的特点是集中西武术之大成,公认最简便有效的强身术、 是强身术之捷径,亦强国之基础。”在这一书中,除了对新技击一词的提出做了解释,还详细介绍了新技击的练习方法与比赛规则。新技击,实质上就是将传统的武术动作与西方的兵式体操相结合,新技击的产生,说明了西方外来体育文化对我国传统体育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3.4 技击发展的不均衡

技击分为徒手技击与器械技击。徒手技击可以增强肌肉,器械技击可以健筋骨。但民国时期强调武术为军事服务,军事寓意强的特性使技击在很大程度上偏离重视器械技击,忽视徒手技击,如1933年第五届全运会中,设男子拳术、摔角、弹丸及刀、枪、剑、棍等器械竞赛,器械类项目明显多于徒手类项目,甚至在1935年举办的第六届全运会上,著名武术

理论家唐豪就曾对赛场上缺少军事寓意强的比赛项目表示不满,并认为应重视枪法、刀剑、弓箭等项目。 由此可见,当时重军事寓意的思想而导致技击发展的不均衡。

4 社会组织中中央国术馆和精武会的成立对“国民政府”时期技击的影响

饱受外国侵略以及在奥运项目上的接连失利,使得国人将目光转移到对本土传统体育项目上,这对我国传统武术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有人将中国武术队在1936年奥运会上的成功表演视为挽回了面子,还有人提议将武术加入奥运项目中,这一系列的行为都体现了国人对技击的重视。“国民政府”时期技击发展的特点:一是以城市为中心,推动武术的普及和发展;二是在近代文化思潮影响下,技击开始沿着科学化、规范化的方向演进。通过翻阅整理“国民政府”时期武术期刊,发现中央国术馆、精武体育会这样完备的组织结构,影响力与范围较大,对当时的技击发展起着一定的影响作用。

4.1 精武会的成立与发展

精武会成立于上海,是研究技击及一切体育事项兼时游艺、文学,以“促进会员德智体全面发展,以做一个强健的国民”为主旨。随着为强国健全之体魄的口号的发布,上海一些学校和团体聘请精武会武术教员传授武术。据不完全统计,南洋公学、中国体操学校、复旦公学、中国公学等20余所学校,恒丰纱厂、德大纱厂等工厂,商务印书馆等文化单位,工界青年励志会等社团,都曾先后向精武会聘请过武术教员。1921年,上海精武总会创办《中央杂志》(后改名为《精武杂志》),用以沟通总会和各地分会之间的联系,同时也向社会宣传武术,宣传精武精神。直至1929年精武会已有分会42所,总会员数逾40万人。

4.2 中央国术馆的成立与发展

其是一所提倡术德并重,文武兼修的国术场馆。设置学科、术科2类课程,以“泛学博通”为教学原则,广设武术技术课,培养造就了一批批全面的武术人才、并仿旧时武科考试和近代体育竞赛制定国术国考,用以考评练习者技能学识。1929年2月,国民政府通令各级行政遍设国术馆(社),要求副社长和各级国术馆、社的负责人由当地首脑人物担任,保证了各地政府对各级国术馆的拨款,也促进了各地国术馆的组建。至1933年,当时已有25个省、市建起了国术馆,各地国术馆、社的建立,形成了一个上下贯通的国术馆系统。

4.3 “国民政府”时期武术技击活动的开展

“国民政府”时期的武术组织不计其数,武术专门学校则只有1932年在南京成立的国术专科学校。当时武术技击活动开展最为活跃就代表就是中央国术馆和精武会。中央国术馆分别于1928年和1933年举办了2届国术国考。第1届比赛项目有散手、短兵、长兵、摔跤;第2届比赛项目有男女散手、中国式摔跤、短兵。这2届国考几乎集中了全国习武精英,充分体现了当时武术技击发展的较好形势状况。除此之外,杭州和上海分别于1929年举行了国术比赛,湖南、河南等开展较好的省武术馆也举行过国术、国考。

4.4 社会组织对技击的影响

当时民贫国弱,饱受帝国主义的欺凌和压迫,为了打倒帝国主义,国术作为我国的中华传统项目,起着强健国民之体魄、复兴中华的重要角色。在当时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强种救国” “救亡图存”“御侮雪耻”等口号是那个年代的共同呼声。精武会和中央国术馆两个极具代表性的组织机构站了出来,为“国民政府”时期的武术迎来了黄金时期,通过与西方体育的碰撞融合,使得武术朝着更加体育化方向发展。逐步成了中国近代体育的组成部分。

5 “国民政府”时期技击的概念

技击的本义即“攻打的技巧”。但在民国这一特殊时期,技击主要指的是“军事武艺中搏斗厮杀的技艺”。这一时期的武术家以及国人一致认为西方国家制造精良武器来保身,实则没有学习技击来保身更有益,所以“国民政府”时期也是武术技击发展的鼎盛时期。后受近代西方文化的影响,武术在不断体育化的过程中技击性发生了本质的改变。技击已不能再简单地理解为厮杀搏斗,应包含以套路演练、功法练习在内的具有攻防格斗。

6 结 语

随着时间的流逝,每个时期对传统文化都会有新的定义和新的解释。武术技击在中国历史文化的长河中受到了不同时期的人文影响,在当时所处的时代中体现的价值也大不相同,挖掘不同历史时期的武术技击含义对武术的传播与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 通过以上的分析与讨论,得出不同时期不同社会制度下人们对于技击的态度也截然不同,这受制于当时的社会制度和社会发展,技击的盛衰都取决于当时的国家所提倡的观念。社会形态变化下武术的技击性是动态变化的,不同时期技击的概念亦不相同。如今的武术呈现出与西方格斗截然不同的审美意蕴,从而给人们带来了不同的审美体验和审美感受。 田桂菊教授认为:“从历史的角度看,技击是中华武术的本质特征,随着时代的发展,武术的技击体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技击应该始终是武术发展的技术前提。”李蕾博士认为:“武术的本质是技击,各种各样的技击动作和技术是武术的核心和灵魂。” 武术体系是网络状的,无法一条直线地讲完,只能回循地讲,越往后讲,越是会更大幅度地回到前面。起点就是终点,初步就是高处。 武术是建立在技击的表象上,通过体现技击的内涵,追求超越在外的理想化的技击艺术。 因此,技击是武术的核心也是灵魂所在。

猜你喜欢
国术技击国民政府
民国时期武术家群体的“国术观”
——以浙江国术游艺大会汇刊为中心
决策权动态流转:国民政府初期华侨教育师资政策考察及当代启示
《时报》与民国国术传播研究
人文视域下武术技击术规则的演变与发展
国术考试的具体制度
大众视野中的1929年浙江国术游艺大会
——以《申报》和《益世报》相关报道为例
多重利益分歧与广东免征洋米税风潮
少林拳实战技击精粹(上)
南派洪家拳之技击基础
滇缅铁路与抗战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