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贽的小说创作与评点理论

2019-07-14 09:12张珂欣新疆大学人文学院乌鲁木齐830046
名作欣赏 2019年32期
关键词:李贽关西鲁智深

⊙张珂欣[新疆大学人文学院,乌鲁木齐 830046]

李贽是明代重要的文学评论家,他对小说的评点进一步推进了小说的发展,使得通俗小说的地位得到提高。李贽评点式的小说创作和人物性格理论,对明清小说的创作、传播产生了重大影响,也对后来的一些文学理论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一、小说创作理论

1.“最初一念之本心”

李贽《童心说》开篇就指出“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在李贽看来“童心”是最开始时没有受到外界干扰的一颗毫无造作、绝对纯真的本心,而“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天下的好文章都是出自童心。“童心说”是文学创作时的出发点,也是鉴赏文学作品时的重要价值标准。好的文章一定出自没有杂念的心,即好的文学作品一定是作者真情的流露,如果作者感情太过虚伪,那么读者是不能从中读出真感情的。

此外李贽还在《童心说》中提出“诗何必古《选》,文何必先秦”,反驳复古的思想,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古代先贤的论著可能是其弟子追忆老师的话,也可能是下臣的溢美之词,或者是他们针对一时一事所做的具体的言论,不可以拿来作为金科玉律。

2.“化工”与“画工”

在以“童心”为本源的基础上,李贽在《杂说》中认为《拜月》 《西厢》是自然天成的作品,而《琵琶》就显得太过刻意,他进一步指出“夫所谓画工者,以其能夺天地之化工,而其孰知天地之无工乎!”在李贽看来“自然”是作品好坏的另一重要维度,好的作品是有感而发,不是无病呻吟,真正会做文章的人开始写文章时不会想到刻意去写文章,只在有感触时写下自己的感悟。《琵琶》虽然下了很大的功夫进行雕琢,但正因为作者修饰太多,反而使文章没有可以回味的余韵,结构、道理、章法、偶对是可以做文章的,却不能做最好的文章,《拜月》 《西厢》则与之相反,是做文章的最高境界。

3.“有为而发”

李贽在《杂说》中又提出文章要“有为而发”,不能做“无病之呻吟”。好的文章是胸中有不得不抒发的感情和不得不吐的不满时才能写出来的。李贽是一个“离经叛道”之人,他反对道学家所提倡的“存天理,灭人欲”,主张解放人的天性,尊重人的本性,每个人的本性是不同的,因此要尊重每个人的个性,“有为而发”就是要顺应人的本性,自然而然地阐述心中的情感和不满。

二、小说的创作目的论

1.“童心”本源

李贽的“童心说”不仅是小说创作的标准,也是小说好坏的衡量标准,在李贽看来“真”是文学的重要标准,一部好的作品必定是出本真心的,童心便是真心,随着年龄的增长学到更多的理性知识,一旦理性道理开始进入人的心灵之后,童心就开始慢慢地失去。在明代人们读的最多的就是儒家经典和理学,李贽认为读书人为了考取功名会大量地研读所谓经典,但是随着对经典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也就渐渐失去了自我的本心,变得虚伪,知道怎么可以掩盖自己的不足和缺点而获取好的名声,其根本原因在于这些所谓的经典本身就是虚假的,因此在学习经典的同时要守住自己的“童心”,这样才能写出好的文章来。

2.“发愤而著”

李贽关于小说评点最重要的著作就是对《水浒传》的评点,后世关于李贽是否写过《水浒传》评点有很大的争议,这里主要以袁无涯刻本《李氏藏本忠义水浒全传》为依据。

在《忠义水浒传》序中李贽提出“古之贤圣,不愤则不作矣。不愤而作,譬如不寒而颤,不病而呻吟也,虽作何观乎?《水浒传》者,发愤之所作也”。好的书都是因心中有不平或不满而所作的书,《水浒传》就是这样的作品。

李贽还特别地重视小说的思想内容:小说也要注重社会生活,反映社会现实,施耐庵、罗贯中二人虽然生活在元朝,但是他们最关心的是宋朝的社会现实,正是由于二人对宋朝的不满才有了《水浒传》中的情节。李贽还强调文章要针对社会现实,批判贪官污吏,针砭当权者的昏庸无能,不可无病呻吟,如“皆因那时朝廷奸臣当道,谗佞专权,非亲不用,非财不取”就是对宋朝当权者的尖锐批判,正是因为民不聊生才有了《水浒传》 中的农民起义,忠臣被奸臣陷害,被逼无奈只得落草为寇。除了对社会的关注外,李贽的评点还反映出《水浒传》产生的原因,正是因为正义得不到伸张才有了这样的文学作品,只有在书中才能看到正义的伸张。这也提高了小说的社会地位,一反人们心目中认为小说是太平乐事的消遣娱乐。

除关注小说的思想内容外,李贽还强调要注重小说的主题和影响,李贽认为《水浒传》的主题思想可以概括为“忠义”二字,这种思想在《忠义水浒传序》中就可以看到,“则前日啸聚水浒之强人也,欲不谓之忠义不可也”。在对《水浒传》 的具体评点当中也可以看见李贽非常认同将“忠义”作为《水浒传》 的主题,李贽一直将宋江视为“忠义”的代表,例如在序言中说“然未有忠义如宋公明者也”,最“忠义”之人就是宋江,宋江虽然人在江湖,但是心却在朝廷,希望可以招安,最后招安失败,与其他人一起自杀了,他正是用他的忠义来领导众人,并最终成了一百〇八将的领袖。李贽也赞同宋江的做法,认为应该被招安,“公明一意招安,专心报国,虽李逵至谊,亦欲斩之”,可见李贽是赞同宋江这种将家国忠义放在兄弟之情上的做法,当然李贽的看法也有失偏颇之处,为了体现宋江的忠义,李贽将宋江想要招安说成是忠义,笔者认为这种做法有些狭隘。作为一百〇八人的领导,他应该更加注重的是多数人的意愿,这种心态也反映了他内心软弱的一面。李贽认为《水浒传》是救世济民的良方,因此“故有国者不可以不读”“贤宰相不可以不读”“而部掌军国之枢,督府专阃外之寄,是又不可以不读也”,所有人都要读水浒,这样才能使国家繁荣昌盛,虽然李贽的目的是维护封建专制统治,但是他对宋江他们这种敢于反抗的态度还是认同的,如对武松和李逵的评价,认为他们打贪官污吏的做法最是大快人心。

三、小说艺术论

此外李贽还很重视小说的艺术成就,在对《水浒传》进行点评时,李贽发现《水浒传》刻画人物时十分生动形象,《水浒传》中一共有一百〇八人,只有三位女性,其余皆是男性,一百〇五位男性各有各的不同。例如在描写“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和“武松醉打蒋门神”两节中,虽看似都是以暴制暴的行为,但是细节中又透露着不同。鲁智深打镇关西是在吃酒时听见有人在啼哭,询问原因之后,一气之下打死了镇关西,他是一种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为了无辜百姓出头,可见他的侠气和正义,而武松打蒋门神则是被施恩给利用了。鲁智深和武松两人的性格中虽都有莽撞的色彩,但具体说来又有不同,在写到鲁智深在瓦罐寺被骗之后,他又回去拿了些金银然后分给了史进,还有鲁智深因镇关西欺负金氏父女而吃不下饭,气愤地睡觉了,李贽点评的是“收金银,分金银,有分寸,又细密”、“为人不吃晚饭,为人起早,是何等心肠!”这些都体现出鲁智深的有情有义和粗中有细,李贽的评点可看出他对《水浒传》中的人物形象的赞赏。在刻画林冲这个人物时,施耐庵将鲁智深与林冲作对比,以突出林冲的人物性格特征,在林冲娘子被调戏时,林冲本准备打过去,却发现那人是高衙内,顿时将手收了回去,身在官场,林冲深知这其中的利害关系,当然也是因为他骨子里的软弱和不敢抗争,而鲁智深则直接想让高衙内“吃洒家三百禅杖”,这样两个人物的鲜明个性就充分地展现了出来。

李贽对《水浒传》的评点还十分重视结构,如在第一回“引首”中李贽眉批如此评点:“先作此一段引首,便与寻常小说不同。”在一百二十回处李贽写到“大海归澜,到头结穴”,这一首一尾充分地揭示了小说的开始和结尾,可以看出李贽在评点《水浒传》时刻意地关注了小说的结构。

同时李贽还非常关注小说的细节描写,如第三回,施耐庵写到鲁智深拳打镇关西时,李贽写道:“庄子写风,枚生写涛,此写老拳,皆文字中绝妙画手。”可见李贽对施耐庵细节刻画的赞赏,且李贽的评点使小说的解读更加细致。描写鲁智深拳打镇关西时,几次鲁智深想打的时候都收回了手,第一次是被劝住了,第二次是担心金氏父女的安全,第三次则是对镇关西的捉弄,而在写武松打蒋门神时则是写武松几次要酒喝的情形,通过二者对比,写出了鲁智深和武松的不同,也刻画出了鲁智深的细心。

李贽小说创作和评点的理论在之后通俗小说进一步发展之中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甚至对今天的文论也有很大的影响。虽然他的文学主张也存在不足之处,但是他的“童心说”在文学史上还是有很重要的影响,无论何时“真”都是衡量文学作品好坏的一个重要标准。

①②〔明〕李贽著,张建业主编:《李贽文集》,《焚书卷三·童心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0年版,第 92 页,第 92页,第 91 页。

③〔明〕李贽著,张建业主编:《李贽文集》,《焚书卷三·杂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 91 页。

④⑤⑥〔明〕李贽著,张建业主编:《李贽文集》,《焚书卷三·忠义水浒传序》,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101—102 页,第 101 页,第 102 页。

猜你喜欢
李贽关西鲁智深
李贽的自由
李贽与大同不了情
李贽辞官的心路历程
鲁提辖打不成镇关西
变身鲁智深
与鲁智深的“密会”
关西美术竞卖秋拍将举槌
鲁智深打官司
菜园主管鲁智深的“真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