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梦萱,匡紫瑶
(吉林大学 经济学院,吉林 长春 130012)
当前,中国农产品领域面临着双重矛盾: 一是消费者对农产品需求的结构在变化,现在国内的农产品生产还无法完全满足消费者的新需求。二是中国农产品生产地少人多的矛盾仍然没有改变。尽管近40 年来我国粮食总产量大体呈上升趋势,但由于我国人口数量庞大,农产品的国内供给始终存在着缺口。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粮食生产国,但同时也是全球最大的粮食。2017 年我国粮食累计进口13062 万吨,其中仅大豆进口量就高达9553 万吨。
近年来,中国粮食进口有效填补了粮食供应缺口,缓解了国内农业资源压力。粮食作物需用量、栽培面积和进口数量极大,从供需预测的结果来看,中国粮食依靠完全自给是不可能的,粮食进口是填补供需缺口,也是保证中国粮食安全有效办法。
粮食的国际贸易对中国来讲如此重要,贸易环境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2018 年美方在中美贸易摩擦问题上一意孤行,中美贸易摩擦不断升级,以大豆为代表的各种粮食进口面临巨大压力。此外,国际产业竞争激烈,世界经济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持续复苏的韧性不足。
税负方面,粮食的国际贸易包括进出口关税、增值税等,综合税负一般来讲是比较高的。由于中美贸易摩擦的原因关税不断飙升,使得美国大豆进口成本大幅高于其他国家,加征关税对美国大豆的生产和出口造成影响,中国以及其他国家的大豆产业将迎来更多竞争机会。
另外,自我国从1995 年开始进口大豆以来,我国进口的基本为转基因大豆。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食品质量和安全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大豆、玉米、小麦等粮食作物作为饭桌上的必备主食,如何让百姓吃上绿色健康的粮食是值得关注的。
综上所述,将部分进口转向他国,或是在贸易方式上另辟蹊径成为了现阶段下我国面对粮食供需不合理所要处理的问题。
新型农业合作模式是指在近年来我国开展农业活动的过程中,通过在传统农业活动的基础上引入新兴元素,创新合作理念,拓展农业合作发展渠道,从而形成的一系列符合当下现代化农业发展趋势的农业活动模式。
以中俄跨境农场合作模式为例,该模式由中国企业通过在俄罗斯建立跨境农场,打破农业生产要素囿于国内的局限,在中俄两国农业生产要素充分结合的前提下,将双方互补性优势最大限度地发挥,以寻求两国在农业领域的合作双赢。
由于中美贸易摩擦不断升级,短期内我国的大豆进口供应难免会受中美贸易摩擦的消极影响,造成国内短时期大豆供需失衡,国内市场大豆价格持续上涨。从长远角度上来看此次摩擦促使我国加快调整大豆进口结构的步伐,能够减弱贸易战对我国农产品进口的负面冲击,降低我国对美国大豆进口的依赖度。
中俄跨境农场向世界各国表明了中国坚定促进与其他发达国家及广大发展中国家互利共赢合作的立场,凸显了我国在“一带一路”倡议下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决心,给世界上所有遵循平等互利、开放共赢的国家释放信号,促使其他国家调整农产品生产结构及出口结构,扩大世界各国与中国进行农产品贸易的意愿,降低我国粮食进口的高集中度以及高依赖度。
俄豆品质较美豆有绝对的优势,但所谓“价随质高”,跨境农场能够充分结合两国农业生产的要素优势,合作开展大豆种植,能保障我国进口大豆的有机高品质,满足我国国民对高质量农产品的需求,逐步弥补俄罗斯大豆的价格劣势,促进俄罗斯增加优质大豆产量。
新型农业合作模式是我国在国际农业合作上的探索,其未来的发展情况对我国降低农产品进口贸易依赖度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
3.3.1 对企业的益处
第一,俄罗斯远东地区土地肥沃、价格低廉,适合开发。第二,俄罗斯生产的高蛋白有机非转基因大豆更符合中国市场的需求。第三,较好地贯彻实施了党中央“走出去”发展战略。第四,亏本风险较低。第五,更加成熟的技术人员和世界马力的农用机械使生产效率翻倍。第六,俄罗斯地处毗邻,跨境运输费用低廉。第七,政府的重视和支持。
上述好处可以吸引投资者开展跨境农场,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农产品贸易进口依赖度,可以为国内进行一定程度的战略补充。
3.3.2 对中国的益处
中俄跨境农场新型农业合作模式现在仍然处于初级萌芽阶段,产量以及产品结构仍有待调整完善。尽管如此,跨境农场给中国在降低农产品贸易依赖方面的益处是十分明显的。主要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证:
第一,“跨境农场”为我国国内粮农产品提供战略补充。建立境外粮食及重要农产品的战略储备基地,使得我国所提供的生产资料与合作国形成制衡,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贸易对象的支配权力完全由他国控制。
第二,“跨境农场”的开展带动了我国东北三省农业振兴。东北地区的农业生产要素在“跨境农场”得到充分利用,有利于提高我国东北地区的农业发展水平,提高我国粮食及农产品的产量及我国的粮食自给率,降低了我国对国外粮食及农产品供给的依赖程度。
第三,“跨境农场”巩固了中俄战略伙伴关系,有利于加强中俄两国政治互信。跨境农场符合俄罗斯“向东走”战略,也符合我国加快建立境外粮食安全储备基地的计划,巩固了两国的经贸双边关系,有利于我国在探索降低农产品贸易依赖度对策的过程中充分运用中俄战略伙伴关系的优势。
第四,“跨境农场”促进了我国农业生产要素相关企业的发展。我国上游农资企业进入国际市场加强了农业生产要素竞争力,为我国开展农业领域国际经济活动提供有利条件,从而间接提升我国农业总体实力,有利于加强我国在农产品进出口贸易中的话语权,帮助我国摆脱农产品进口强依赖局面。
第一,劳动力短缺问题。农业属劳动密集型产业,对俄农业开发需从国内引进劳动力。俄罗斯对引进外籍劳务采取了严格的配额管理制度,且赴俄罗斯劳务签证办理时间长时效短。
第二,劳动力处境恶劣问题。由于配额的限制和对俄劳务输出渠道建设的不完善,造成了大量非法移民,外籍劳动力在异文化适应上也存在问题,一些黑中介与境外雇主恶意串通,导致很多我国劳务人员合法权益无法得到应有的保障。
第三,俄罗斯远东地区经济发展滞后。
第四,产业链较短,产业链上各个环节的承办公司太过分散。
第五,价格劣势。对比美国大豆,俄罗斯的大豆价格明显高出了300~500 元/吨。
第六,不合理的税负给公司造成巨大的压力。回运大豆的税负综合税负比境内农业要高50%左右。
第七,政府政策还未落实。中俄跨境农场的支持性政策从研究到落地需要时间,实际落地的政策还正在商榷中。
中俄应当通过两国高层的互访,进行该问题的互通。抓住当前中俄发展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机遇,保证国家层面发展思路的一致性以及政令畅通,从而实现中俄跨境产业链内部资源的有效整合。
我国也应当与俄罗斯方面做好沟通,两国相关法律部门共同完善对我国对外输出劳动力的权益的法律保护体系。对于黑中介问题,我国应该对游走于两国边境的黑中介进行严查,防止其继续剥削迫害我国劳务人员。另外,政府需要加强对跨境农场劳动力教育培训的重视。
俄罗斯远东地区虽然地处偏僻,气候条件不佳,但是资源储备优质丰富。俄罗斯2012 年加入WTO,其作为我国“一带一路”倡议下的重点国家之一,中俄贸易合作关系越发密切,我国应积极响应俄罗斯联邦政府计划支持远东地区发展的相关纲要。我国有望借近年俄罗斯有意发展远东之风,乘中俄友好贸易往来之船,在发展开拓俄罗斯远东地区的同时降低农产品贸易进口依赖度。
在远东跨境农场的产业链方面,首先,延长产业链是十分重要的。另外,企业抱团经营或者集团经营运作跨境农场是将产业链上各个部分集中化的方法。企业内部的分工和垂直产业链的完整性此时似乎就对节省成本、提高效率等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中俄两国应当加大农业领域合作力度,积极开展农产品进出口贸易活动以及其他新型农业合作活动。俄方加快远东地区开发步伐,提高大豆及其他重要粮食作物产量,通过沟通达成共识; 优化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环境,加强两国农产品市场对接,并通过签订协议等方式巩固农产品双边贸易关系。设计合作路线图,依托现有的需求和发展潜力,确定两国农业合作的发展方向和重点。在国家支持下,扩大俄罗斯大豆种植面积,以回运和就地加工两种手段,增加俄罗斯大豆在我国市场的份额。
中俄双方农业主管部门应加快签署农业合作备忘录,应制定宽松的税负政策,在跨境农业重点合作领域给予补贴支持,提高本土企业开展“跨境农场”等新型农业合作活动的积极性,就边境关税问题签订长期粮食贸易进出口协议,通过降低关税减轻企业负担。
农业既是安天下之一国之本,也是稳民心之战略产业。
第一,可以设立“农业走出去”基金,缓解企业前期资金紧张情况。第二,国家关于新型农业合作模式的支持应尽快落实到每个企业的头上,比如补贴、税收优惠等。第三,国家要对新型农业合作模式的运作有一定积极的宣传、鼓励和知识普及。
中俄两国拓展“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农业合作成为必然趋势。相信通过中俄两国未来不断努力,新型农业合作模式将会不断发展,以跨境农场为例的新型农业合作模式也将为“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农业合作不断注入强劲动力,为我国降低农产品进口贸易依赖度提供了解决方案。